1.高山流水的古诗1、《石州慢·天迥楼高》 年代: 宋 作者: 王之道 天迥楼高,日长院静,琴声幽咽。昵昵恩情,切切言语,似伤离别。子期何处,漫高山流水,又逐新声彻。仿佛江上移舟,听琵琶凄切。休说。春寒料峭,夜来花柳,弄风摇雪。大错因谁,算不翅六州铁。波下双鱼,云中乘雁,嗣音无计,空叹初谋拙。但愿相逢,同心再绾重结。 2、《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张孝祥 玉节珠幢出翰林。诗书谋帅眷方深。威声虎啸复龙吟。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3、《婆罗门引·龙泉佳处》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龙泉佳处,种花满县却东归。腰间玉若金累。须信功名富贵,长与少年期。怅高山流水,古调今悲。 卧龙暂而。算天上、有人知。最好五十学易,三百遍诗。男儿事业,看一日、须有致君时。端的了、休更寻思。 4、《雨霖铃 鸣鹤余音卷一》 年代: 元 作者: 宋德方 高山流水。叹知音者,世间能几。终南万里,烟霞归去也,岁云暮矣。拄杖药炉经卷,除此外、有何行李。乐恬淡、清静家风,一片灵台莹如洗。就中妙处因师指。下工夫、战退无常鬼。匣藏三尺神剑,霹雳响、火龙飞起。天下升平无事,白云间、笑傲而已。名利客,不信长生,奔走红 5、《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 默默此时谁会得,坐凭江阁看飞鸿。 2.有关于高山流水的古诗古文中华古韵,向有十大名曲一说。这十大古代名曲分别为《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例如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们希望能遇见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这么说来,友谊倒在其次了。所以本篇称,《高山流水》为千百年来被善意地无限夸大了的友谊。能引起人们无限向往的乐曲和友谊,也许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3.有关于高山流水的古诗古文中华古韵,向有十大名曲一说。 这十大古代名曲分别为《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 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 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 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 例如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 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 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 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 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 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们希望能遇见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 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 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这么说来,友谊倒在其次了。 所以本篇称,《高山流水》为千百年来被善意地无限夸大了的友谊。能引起人们无限向往的乐曲和友谊,也许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4.描写高山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茅檐》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2: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唐·李白《游泰山》其四3:山头有路接无尘,欲觅王孙试问津。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6: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崇。 山水一何丽,君子在其中。才与世会合,物随诚感通。 德星降人福,时雨助岁功。化行人无讼,囹圄千日空。 政顺气亦和,黍稷三年丰。客自帝城来,驱马出关东。 爱此一郡人,如见太古风。方今天子心,忧人正忡忡。 安得天下守,尽得如袁公。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8:客路瞻太华,三峰高际天。夏云亘百里,合沓遥相连。 雷雨飞半腹,太阳在其巅。翠微关上近,瀑布林梢悬。 爱此众容秀,能令西望偏。徘徊忘暝色,泱漭成阴烟。 曾是朝百灵,亦闻会群仙。9: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 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王阳明10: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1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2:人言遭劫火,金源乱兵里。1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14: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1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16: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17: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0: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21: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唐·李白《游泰山》其一22:种豆南山下,草胜豆苗稀。 23: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南朝·谢灵运《泰山吟》24:心潮逐浪高。 流水心不竞。25: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26: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7: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28: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吴均《与朱元思书》)29:冬有灵汤溢,夏无炎暑侵。他年如遂隐,五老是知音。 30: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字,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岁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宕斯字,可以尽天年。3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32: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3: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3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5: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3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37:清代施闰章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雪中望岱宗》3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39: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0: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41:南浦别(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4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43:缅思冰雪容,重想金玉玉器。 可但发其蒙,端能病斯愈。44:辍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 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唐·孙鲂《湖上望庐山》45:不独有声流出此,会归沧海助波澜。 46: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高卧今何在,东山似此山。 4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48:百川沸腾,山冢碎甭。 高谷为岸,深谷为陵。49: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 王官不可阙,未宜后诸生。嗟我摈南海,无由助飞鸣关于高山的诗句 60句好词好句。 50:思乡作【唐】布燮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51:佛手灵崖作道场,仙人洞里祭纯阳;华胥梦里十年相,簪笏门中百味伤;漫步蓬莱羡美境,常游庐岭爱风光;千年苦守不离去,只为清醇一滴香。——《清醇一滴香》52: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5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54: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55: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56: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57: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亿。 5.描写高山流水的句子有哪些开始时声调较舒缓,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飘过天际,留下些飘飘渺渺的痕迹,又似迎风微拂的柳枝。 后曲子渐渐转为优美、明快的格调,就像许多线条一样的流水,和着鸟儿的欢唱虫子的鸣叫而缓缓流下、圆润而细腻、让人陶醉。 然后一个清越似百灵鸟的啼叫声一样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像刚刚经过千山万水的阻隔终于汇集成一支跳跃的音符,有着冲破阻力的自豪。 尔后,流水渐深,如细丝般润物无声,似乳燕呢喃,如蟋蟀低吟,然后融会成一个旋涡,越游越远。 直到偶尔听到一丝美的旋律。 高山流水,万籁俱静,惟泉水淙淙,疑是十万八千里外,月宫嫦娥抚琴击筑,明快的乐音把人带入了神仙境界。 节奏时而低缓时而急促,跌宕起伏,连绵不绝,余味隽永,好似高空跌落的一团轻云,在大气既将拥抱它的时候,却摩擦消损,只化成点点滴滴,它们却偷取了七色阳光,被装饰得炫丽无比,迂迂回回跌跌撞撞惊惊呼呼的融化它最后一丝美丽。 叮——叮——咚——咚……,余音绕梁之感于耳不绝,这是一次心灵的滋润,感觉春日里细雨在脸上亲吻,真的有点情不自禁,在心里默默为它合拍,我也化成了一个音符,随它飘起来了,怎一个好字了得。 6.描述高山流水的美好的诗句1.《高山流水·丁基仲侧室善丝桐赋咏晓达音吕备歌舞之妙》 朝代:宋代|作者:吴文英 素弦一一起秋风。 写柔情、都在春葱。 徽外断肠声,霜宵暗落惊鸿。 低颦处、翦绿裁红。 仙郎伴、新制还赓旧曲,映月帘栊。 似名花并蒂,日日醉春浓。 吴中。 空传有西子,应不解、换徵移宫。 兰蕙满襟怀,唾碧总喷花茸。 后堂深、想费春工。 客愁重、时听蕉寒雨碎,泪湿琼钟。 恁风流也称,金屋贮娇慵。 2.《高山流水·次夫子清风阁落成韵》 朝代:清代|作者:顾太清 群山万壑引长风,透林皋、晓日玲珑。 楼外绿阴深,凭栏指点偏东。 浑河水、一线如虹。 清凉极,满谷幽禽啼啸,冷雾溟濛。 任海天寥阔,飞跃此身中。 云容。 看白云苍狗,无心者、变化虚空。 细草络危岩,岩花秀媚日承红。 清风阁,高凌霄汉,列岫如童。 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 3.《高山流水·素弦一一起秋风》 朝代:宋代|作者:吴文英 素弦一一起秋风。 写柔情、都在春葱。 徽外断肠声,霜宵暗落惊鸿。 低颦处、翦绿裁红。 仙郎伴、新制还赓旧曲,映月帘栊。 似名花并蒂,日日醉春浓。 吴中。 空传有西子,应不解、换徵移宫。 兰蕙满襟怀,唾碧总喷花茸。 后堂深、想费春工。 客愁重、时听蕉寒雨碎,泪湿琼钟。 恁风流也称,金屋贮娇慵。 4.《七绝》 朝代:现当代|作者:梁羽生 弹剑狂歌过蓟州,空抛红豆意悠悠。 高山流水人何在,侠骨柔肠总惹愁。 5.《学诗》 朝代:宋代|作者:龚相 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7.唐宋元明清关于高山流水的诗只有一万字的输入空间,这里写不下。 芙蓉楼送辛渐 盛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品评】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 寒雨连江夜入吴 ”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 连 ” 字和 “ 入 ” 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 “ 平明送客楚山孤 ” 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 “ 孤 ” 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 “ 清如玉壶冰 ” (《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 “ 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 ,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 “ 尽谢炉锤之迹 ” (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花非花 中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品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 “ 花非花 ” 却颇有些 “ 朦胧 ” 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 “ 无题 ” 。首二句应读作 “ 花 —— 非花,雾 —— 非雾 ” ,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 非花 ” 、“ 非雾 ” 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 “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 (《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 但是,从 “ 夜半来,天明去 ” 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 “ 夜半来,天明去 ” ,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但从下句 “ 来如春梦 ” 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 梦 ” 原来也是一比。 这里 “ 来 ” 、“ 去 ” 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 夜半来 ” 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 “ 来如春梦几多时? ”“ 天明 ” 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 “ 去似朝云无觅处 ” 。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 “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 ,贺铸《青玉案》的 “ 一川烟草,满城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