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峤的《定西番》 赏析定西番 作者:【毛熙震】 年代:【唐】 体裁:【词】 苍翠浓阴满院,莺对语,蝶交飞,戏蔷薇。 斜日倚阑风好,余香出绣衣。未得玉郎消息,几时归。 【注释】 ①苍翠:青绿色。指枝叶繁茂。 【评解】 春风和煦,绿阴满院。蔷薇盛开,莺啼蝶飞。风光绮丽而玉郎未归。黄昏倚阑,不 觉勾起了绵绵相思。这首春日怀人的小词,写得情殷语婉,纡回不尽。 【集评】 《花间集注》:“戏”是嘲弄之意。而“蔷薇”则是作者的“自喻”。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多新警,而不为儇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下阕之结句,皆善用迂回之笔。 2.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白居易《长相思》赏析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诗文赏析】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若“晴空冰柱”,通体虚明,不着迹象,而含情无际。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凌虚着想,音调复动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则汴泗交流,与人何涉耶!结句盼归时之人月同圆,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楼一笑矣。 黄升《花庵词选》: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 《词谱》卷二:《长相思》,唐教坊曲名。此词“汴水流”一首为正体,其余押韵异同,皆变格也。此词前后段起二句,俱用叠韵。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十引黄升云:乐天此调,非后世作者所能及。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点点”字俊。 《白香词谱笺》卷一谢朝征云:黄叔升云:此词“汴水流”四句,皆说钱塘景。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东北,受汴水合流而东南入邳州。韩愈诗“汴泗交流郡城角”是也。瓜州即瓜州渡,在今扬州府南,皆属江北地,与钱塘相去甚远。叔阳谓说钱塘景,未知 何指。 《放歌集》卷一陈廷焯云:“吴山点点愁”,五字精警。 3.谁能翻译“语已多,情未了意思是:话已经说了很多,情意却没有尽头。回过头来仍说道:记得绿罗裙,无论走到何处都要怜惜芳草。 出自唐末五代词人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原文为: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译文: 春山上的烟雾即将散去,淡色的天空上,星星稀疏且小。将落的月儿照在我们脸上,流着离别的泪水,天已经接近黎明。 话已经说了很多,情意却没有尽头。回过头来仍说道:记得绿罗裙,无论走到何处都要怜惜芳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表现男欢女爱、离愁别绪是唐五代词中最常见的题材。爱情是人生中的春天,春天是爱情的伴侣。但是,唐五代词在表现爱情这类题材时,多是写得浮靡被艳,辞彩华丽。词人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词。 主旨赏析: 这首词用清峻委婉的语言, 生动形象而又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对情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表现了缠绵婉转的“人生自古伤别离”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一种深沉悱恻的情绪。 上片词以“欲收”、“淡”、“稀小”等含有动态的语词,写出天色由朦胧逐渐明朗的过程,暗示恋人抬望天色而渐渐收紧的心情。“春山”二句,在勾勒晨景中,挑明了季节、时间、环境、恋人早起等内容,为伤别垫下了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别泪”二字,点醒题旨,与上片其他内容相结合,隐含他们从夜里室内话别对泣,直到天明路边难舍难分的内容。最后一句,词人借助芳草与罗裙同色的联想,生动地表现了女子临别时的复杂心理和眷恋情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4.苏轼 碟恋花的意思蝶恋花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词】 类别:【未知】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天涯”句:指芳草长到天边。 【评解】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这首《蝶恋花》,代表了他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表现诗 人创作上的多方面才能。 这首词借惜春伤情,抒写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 下片抒写诗人的感伤。 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 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词中。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别有一种耐 人玩味的情韵。 【集评】 王士祯《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 东坡但解作“大江东去”。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下阕墙内外 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本词是消春之作。 不过,作者还借“何处无芳草(知音)” 以**自勉。“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 ”,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 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 ”,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 ,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 ,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 这种写法 ,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 ,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 ”,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 ”,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 ,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 ,“枝上柳绵吹又少 ”,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 ”,强自振奋 。 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 而“多情却被无情恼 ”,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5.毛熙震《清平乐》全文《清平乐·春光欲暮》 春光欲暮,寂寞闲庭户。 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 含愁独倚闺帏,玉炉烟断香微。 正是销魂时节,东风满树花飞。 这是唐代毛熙震的一首词,此词写春闺幽怨。上片写暮春晚天疏雨的背景:暮春时节,庭户寂寞,粉蝶穿槛,疏雨黄昏。由“寂寞闲庭户”,粉蝶双飞舞的近景中,突出下片的主人公的情思。下片“含愁独倚闺帏”是整个画面的中心所在,也就是画中主人公的情态表现。东风送暖,落红成阵。此情此景,令人魂销。闺中人独自含愁,根本没有心肠料理玉炉香烟。“销魂”由前面的“寂寞”、“粉蝶双双”而来。最后以东风一阵、满树花飞结尾,既与起笔暮春景色相合,又有暗喻美人迟暮的深意,幽怨之情已在不言之中了。 这首词写景状物多用白描,清丽疏淡,情味蕴藉,与“花间”浓丽香艳、镂金错彩的词风迥异。作者写的闺中人,不描摹其体态衣妆,不明言其多情善感,除了“含愁”一句正面点明其期待与失望,再以“玉炉”一句烘托其期待之久,相思之苦,其余各句,均于景物描写中带出她的形影与神态,这正是词论家所称道的融情入景的功力。前人论词的章法,讲究“短章蕴藉”,言尽意不尽。此词就是一首情景相生、含蓄蕴藉的佳作。它那情在言外的意蕴,比起痛快淋漓的表白,更具有耐人寻味的魅力。尤其篇末“东风满树花飞”一句,形象凄艳,含蕴无穷。 毛熙震,[约公元九四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后晋高祖天福中前后在世。曾为后蜀秘书监。熙震善为词,今存二十九首,(见《唐五代词》)辞多华丽。 6.独自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应是"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出自李煜的《浪淘沙》 词·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1] 春意阑珊。[2] 罗衾不耐五更寒。[3] 梦里不知身是客,[4] 一晌贪欢。[5]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注释】: [1]潺潺:形容雨声。 [2]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3]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4]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5]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 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 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集评】 《乐府纪闻》:后主归家后与故宫人书云:“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流水 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旧臣闻之,有泣下者。七夕在赐第作乐。太宗闻之怒,更 得其词,故有赐牵机药之事。 蔡绦《西清诗话》:诗人(李煜)归宋后,“每怀故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 聊。”“尝作长短句(即指此词),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自然率真,直写观感,直抒 胸臆,因之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仅在旧时曾为人传诵,现在看来也是我国诗歌艺 术宝库中的一件珍品。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言梦中之欢,益见醒后之悲,昔日歌舞《霓裳》, 不堪回首。结句“天上人间”三句,怆然欲绝:此归朝后所作。尤极凄黯之音,如峡猿 之三声肠断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殆后主绝笔,语意惨然。五更梦回,寒雨潺潺,其境 之黯淡凄凉可知。“梦里”两句,忆梦中情事,尤觉哀痛。换头宕开,两句自为呼应, 所以“独自莫凭栏”者,盖因凭阑见无限江山,又引起无限伤心也。此与“心事莫将和 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同为悲愤已极之语。“别时”一句,说出过去与今天之情况。 自知相见无期,而下世亦不久矣。故“流水”两句,即承上中说不久于人世之意,水流 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将四种了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 遗恨千古。 《南唐二主词汇笺》引郭麟云: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之至。李后主之“梦里不 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所以独绝也。 王闿运《湘绮楼词选》:高妙超脱,一往情深。 7.列举历代对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看法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 或见《阳春集》。李易安定为六一词。易安云:“此词余极爱之。”乃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意中人任性冶游而又无可奈何。 8.菩萨蛮 韦庄 简要概括诗中哪些方面写出江南好一,韦庄的菩萨蛮是词,不是诗…… 二,您问的是哪首菩萨蛮? 是“人人尽说江南好”和“如今却忆江南乐”那两首? 如果是江南好的话……“人人尽说江南好”这首词里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江南之景。“春水碧于天。” 二,江南之乐。“画船听雨眠。” 三,江南之美人。“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所以作者就得出结论,说江南很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乐”则是离开江南,回忆江南之乐: 一,回忆彼时自己正值青春年少,“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二,回忆当时与妓女欢好场景。“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故而说“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9.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是如何融情于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出自欧阳修的《踏莎行》 赏析 扶风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①候馆:迎候宾客的馆舍。②薰:香气。 征:远行。辔:这里指坐骑。③迢迢:形容路遥远而绵长。④危栏:高楼的栏杆。⑤平芜:平坦的草地。 【评解】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佳作。在抒写游子思乡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相忆念的情景,写出了两地相思之情。上片写马上征人。以景为主,融情于景;下片写闺中思妇。以抒情为主,情寓景中。构成了清丽缠绵的意境。这首词表现出欧词深婉的风格,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集评】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王世贞《艺苑巵言》:“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此淡语之有情者也。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絷,便称佳构。此词则两面兼写。 前半首言征人驻马回头,愈行愈远,如春水迢迢,却望长亭,已隔万重云树。后半首为送行者设想,倚阑凝睇,心倒肠回,望青山无际,遥想斜日鞭丝,当已出青山之外,如鸳鸯之烟岛分飞,互相回首也。以章法论,“候馆”、“溪桥”言行人所经历;“柔肠”、“粉泪”言思妇之伤怀,情同而境判,前后阕之章法井然。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写行人忆家,下片写闺人忆外。起三句,写郊景如画,于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时,信马徐行,一何自在。“离愁”两句,因见春水之不断,遂忆及离愁之无穷。下片言闺人之怅望。“楼高”一句唤起,“平芜”两句拍合。平芜已远,春山则更远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则人去之远,不能自睹,惟存想象而已。写来极柔极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