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仁德的名言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 ”——《里仁》 【释义】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关爱人,也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憎恨人。” 2.子曰:“ 鲜矣仁!”——《学而》 【释义】孔子说:“ 又伪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很少有仁 德的啊!” 3.子曰:“ 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达到的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贡说:“这三点正是老师的自我评论啊。” 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 【释义】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 5.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释义】孔子说:“出门做事就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无论在邦国里做事,在家族里做事,都不要让人怨恨自己。” 6.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释义】孔子说:“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些品格接近于仁。” 7.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释义】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选住处,不选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聪明呢?” 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释义】孔子说:“面对着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彩的言论,而有精彩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是仁人。” 10.子曰:“ 小人穷斯滥矣。”——《 》 【释义】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 ” 2.形容仁德的诗句都有什么1、《减字木兰花·彤庭龙尾》 年代: 宋 作者: 蔡伸 彤庭龙尾。礼备天颜知有喜。九奏初传。耳冷人间十七年。盈成持守。仁德如春渐九有。三辅名州。好整笙歌结胜游。 2、《项亭》 年代: 唐 作者: 汪遵 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拟力争。 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 3、《拭目》 年代: 宋 作者: 晁说之 拭目中兴宜落落,褊心触事独迟迟。 刘琨祖逖无由见,邺下关中何所之。 万里耕桑仁德在,九天雨露庙堂滋。 龙锺只合归田去,犹解重吟采芑诗。 4、《和昌言喜雪》 年代: 宋 作者: 韩维 万里多仁德有邻,故交仍佩左鱼新。 欢娱每恨流限驶,谈笑几还太古淳。 浮蚁生光盈寿斝,惊鸿取势落华茵。 题诗寂寞高眠冷,笑杀尊前起舞人。 5、《岁旦立春》 年代: 宋 作者: 张镃 赞美平时万口同,耸观造化协天功。 圣朝家法皆仁德,宽大应符帝诏中。 3.关于仁德名人名言有那些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释义】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关爱人,也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憎恨人.”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释义】孔子说:“花言巧语,又伪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3.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释义】孔子说:“君子达到的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贡说:“这三点正是老师的自我评论啊.”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释义】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5.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释义】孔子说:“出门做事就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无论在邦国里做事,在家族里做事,都不要让人怨恨自己.”6.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释义】孔子说:“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些品格接近于仁.”7.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释义】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选住处,不选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聪明呢?”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释义】孔子说:“面对着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彩的言论,而有精彩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是仁人.”10.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释义】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4.形容仁德的诗句都有什么1、《减字木兰花·彤庭龙尾》 年代: 宋 作者: 蔡伸 彤庭龙尾。 礼备天颜知有喜。九奏初传。 耳冷人间十七年。盈成持守。 仁德如春渐九有。三辅名州。 好整笙歌结胜游。 2、《项亭》 年代: 唐 作者: 汪遵 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拟力争。 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 3、《拭目》 年代: 宋 作者: 晁说之 拭目中兴宜落落,褊心触事独迟迟。 刘琨祖逖无由见,邺下关中何所之。万里耕桑仁德在,九天雨露庙堂滋。 龙锺只合归田去,犹解重吟采芑诗。 4、《和昌言喜雪》 年代: 宋 作者: 韩维 万里多仁德有邻,故交仍佩左鱼新。 欢娱每恨流限驶,谈笑几还太古淳。浮蚁生光盈寿斝,惊鸿取势落华茵。 题诗寂寞高眠冷,笑杀尊前起舞人。 5、《岁旦立春》 年代: 宋 作者: 张镃 赞美平时万口同,耸观造化协天功。 圣朝家法皆仁德,宽大应符帝诏中。 5.博 厚 仁 德相关的名言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仁者寿。——《论语·雍也》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6.博 厚 仁 德相关的名言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仁者寿。 ——《论语·雍也》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宽则得众。——《论语·阳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卷九十六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张载《正蒙·中正》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7.古代关于仁德的故事1、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 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他当着王圭面批评李泰说:“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李泰见到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位皇子对老师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诏说:“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 黄帝学太颠,颛顼学绿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五学虢叔,……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他一方面强调尊师重教,专门下诏书规定了对待老师的礼遇,并教诫皇子们见师如见父;另一方面鼓励老师对皇子的过失极言切谏。 各位老师都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九皇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他更加严格要求,李治每次听了父亲和老师的教导,都是毕恭毕敬地肃立,然后感激赐教,表示一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令人学习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敬师德、学师德和永铭师恩。2、魏国的开国国君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是三家分晋中魏恒子的孙子,是一个很贤明的国君,他那个时候,魏国山多地少,人多粮少,夹在赵、韩、齐、秦等几个强大的国家中间,就像一块肥肉放在一群饿狼中间一样,魏文侯怎么能不着急呢?不过,魏文侯却依靠自己的贤德把魏国很快变得强大起来了。 宝宝,你一定想知道魏文侯怎么贤德吧,那就仔细听下面的故事。(1)魏文侯很重视人才,他拜子夏(孔子的得意门生)和田子方(当时非常有名的道家圣贤)为师。 听说段干木是一个很有学问的隐士,每次经过段干木家的时候都先下车,然后低下头,手扶着车走过,以表示对段干木的尊敬。这三个人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各个诸侯国都有他们的学生,所以这些事很快就在诸侯国中传开了,人们都知道魏文侯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所以很多有才干的人都来投奔魏文侯。 (2)有一天,魏文侯跟他的大臣在一起吃饭喝酒,正高兴的时候,外面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魏文侯赶快让人备车。 大臣们很奇怪,说:“国君呀,这么大的雨,你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跟虞山看护树林的人约好去打猎,现在时间快要到了,但雨下的太大了,我要去告诉人家一声,今天不能去打猎了。”别人一听是这么回事,便说:“嗨,你这是何必呢,不就是一个守林人吗,派个人说去通知一声不就可以了吗,怎么还要亲自去?”魏文侯一听这话,严肃地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亲口答应的人家,怎么能不守信诺去赴约呢?”就这样,魏文侯冒着雨前去赴约了。 大臣们都说:“我们的国君真是一个遵守信诺的人呀。” (3)有一次,韩国派人来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很不高兴地说:“赵国跟魏国就跟兄弟一样,我怎么能借兵让你去攻打我的兄弟呢?”韩国的使臣很不高兴地走了。 后来,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打韩国,魏文侯还是用同样的理由回绝了,赵国的使臣也非常生气地走了。过了几天,两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后,都很敬重魏文侯,韩、赵、魏三过又团结起来,亲如一家了。 (4)魏文侯派乐羊占领了中山国后,便交给他儿子来管理。有一次他问身边的大臣:“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君呀?”大臣们都说:“仁德的国君。” 有一个叫任座的人却说:“你占领了中山,不把中山封给你的弟弟,而是封给你的儿子,怎么能算仁德呢?”魏文侯一听勃然大怒,任座一看自己闯祸了,赶快溜之大吉。文侯气哼哼地问一个叫翟璜的人,这个人说:“我听说国君有仁德,他的大臣就正直,刚才任座的话很正直,所以您是一个仁德的国君。” 文侯听了很高兴,立刻派人叫任座回来,还亲自到外面迎接他。(5)一天,魏文侯对李克说:“我听你说过这样的话‘家贫时想起贤良的妻子,国家动乱时想起贤能的宰相’,你觉得魏成和翟璜哪个当宰相好呢?”李克说:“对于臣下,平时要看他亲近的人,富有时看他相交结识的人,有权势时看举荐任用的人,穷困时看他不做什么事情,贫寒时看他不要什么东西。 从这五点就能看出谁适合,何必问我呢?”魏文侯说:“好了,我知道让谁当宰相合适了。”李克在回来的路上碰见了翟璜,便问:“国君叫你问宰相的事,怎么样了?”李克说:“是魏成。” 翟璜很不服气,说:“西河的守将吴起是我举荐的,他五战五捷,把强大的秦国赶出了中原;邺那个地方很难治理,是我举荐了西门豹;占领了中山后没有人去守护,我推荐了先生您;他的儿子没有老师,我叫来了屈候鲋。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哪一点不如魏成呢?”李克告诉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