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读宋词》(肖复兴)30多年前,5元钱买三本书,还能剩下钱。那时,我上初中二年级,偷了家里的5元钱,跑到了新华书店,买了三本书。回到家里,挨了爸爸的一顿打。大概那是生平第一次挨打。我牢牢地记住了那滋味,30多年过去了,许多书在岁月的迁徒中丢失了,这三本书却一直保存着。书的封面和里面的书页已经卷角或破损,那是青春和时光留下的纪念。 这三本书中,有一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宋词选》,胡云翼先生选注。因为在买书之前,我刚刚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到胡先生在三十年代写过的散文,一看他不仅写散文,还选注宋词,便买下了这本书。小孩子买书,问题凭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 我很喜欢这本《宋词选》,即使30多年过去了,以后我见过其他宋词的选本,我依然认为这本选本最有特点。虽然,在当时时代大的背景下,里面的前言和注解有一些硬贴上去的政治色彩,但总体上选择得精当,前言论述宋词发展的脉络清晰,评价得当。每位词家前面的介绍,文字不多,却学问精深,有很多史料价值。那时,我每天晚上读这本书上的一首宋词,然后抄在一张纸条上。第二天早上上学时带在衣袋里,在路上背诵。我好长时间上学是走路,要走半个小时到学校,这半个小时足够把这首宋词背下来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黄延坚《虞美人》),“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秦观《望海潮》),“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多少美妙无比的宋词,都是在这上学的路上背诵下来的。有这些宋词相伴。那些个日子真是惬意得很,一张张秒满宋词的小纸条揣在我的衣袋里,沉醉在悠悠宋朝的春风秋雨落花流水之中,上学一路,身旁闪过车水马龙喧嚣的街景,便都熟视无睹,或都幻作宋代的勾栏瓦舍。半个小时的路,一下子显得短了许多,也轻快了许多。 “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我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对于宋词,我喜欢辛弃疾,喜欢秦观,喜欢辛弃疾的阳刚之气, 我喜欢秦观的阴柔之美,秦观的《鹊桥仙》和《踏莎行》用精美的意象和朴素的词句传达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感情,那时我背得滚瓜烂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即使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辛弃疾的许多词句更令我心怦然而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杆,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跑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流”……不用说,喜欢辛弃疾的这些词,染上了我初中二年级学生心中向往和想象的色彩,和辛弃疾一起登上建康赏心亭、赣州造口壁、京口北固楼,以及带湖他的那轩窗临水、小舟行钓、春可观梅,秋可餐菊的稼轩新居。那种词句和心境合二为一的情景,大概只有在初中二年级读书时才会拥有,那些妙不可言的词句才刻在青春的轨迹上,到现在也难以磨灭。 相比之下,我最喜欢辛弃疾的《八声甘州》一词,是辛弃疾夜读《李广传》的感慨,那里融有太多辛弃疾自身的心迹和心声。李广抗击匈奴战功卓著,却不仅未被封侯,反倒被罢免职务,被迫自杀。这与辛弃疾抗金大志未遂而落职赋闲回家的境遇一样,词便写得感情浓重,苍老沉郁:“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当时也不知看懂看不懂,只清晰记得读罢这首词让我心里怅然许久,尤其是最后一句“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仿佛那寒冷的斜风细雨也扑打在我窗前。其实,当时以一个少年的心情触摸老年的心事,自然难免雾中看花;世事沧桑,人生况味,只有到今天方才领悟一点点。领悟到这点点,但已经很难再有读书时那种身同感受般的境界和那种风雨扑窗的情景,以及遥望历史追寻词章的梦幻了。这是没办法的事,人长大的过程中,得到一些什么也必然要失去一些什么,就像狗熊掰棒子,不可能把所有的棒子都抱在怀里。 2.少读宋词的答案18.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迁徙.( ) (2)脉.络( ) (3)徘.徊( ) (4)惬.意( ) 19. 作者为什么说3本书的书页的卷角和破损是“青春和时光留下的纪念”? 20. 作者认为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与其他的宋词选本相比,有哪些特点? 21. 作者少年时在上学路上背诵宋词,为什么觉得路“短了许多,也轻快了许多”? 22. 作者少年时认为“柳永的词多少有些啰嗦直白,周邦彦的词又太文绉绉,有些雕琢”,而喜欢辛弃疾的阳刚之气,喜欢秦观的阴柔之美。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23. 你怎样理解作者认为古人对秦观的评价“有些过”? 24. 作者为什么说“那种词句和心境合二为一的情景,大概只有在初中二年级读书时才会拥有”? 25. 作者读罢辛弃疾的《八声甘州》一词的最后一句“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仿佛觉得那寒冷的斜风细雨就扑打在自己的窗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你在读诗词时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26. 作者说“人长大的过程中,得到一些东西也必然要失去一些东西”,作者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27. 苏轼在词中问“天”,问“月”,对月思人,并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借月光的皎洁明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月光”的句子?请至少写出六句,并与同桌交流19. 通过书页的卷角和破损,可以看到作者少年时代对这本书的反复阅读。 20. 前言论述宋词发展的脉络清晰,评价得当;对词家介绍文字不多,却学问精深;有很多史料价值。 21. 沉醉于宋词的优美意境之中。 22. 可以从“读书应有自己的见地”的角度谈。 23.“唯少游一人而已”一句说得绝对化,辞情相称的人,不会只是秦观一人,还有其他的诗人。 24. 少年时代是充满想象、充满梦幻的年代,对于词的理解,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25. 感受到词中的意境,仿佛身处其中。 26. 得到的是,有了世事沧桑,人生阅历,对辛弃疾的心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失去的是,不再有少年时读诗时的那种梦幻了。 3.求一份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二单元测试题,带答案,快,急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总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完成下面1——6题22分1、你熟读了课文吗?根据拼音写词语。 2分(1)梁山雄伟xiǎnjùn(),水泊烟波hàomiǎo(),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 (2)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冰冻的湖面上zhì()下一串雪团般四处bèngjiàn()的清脆笑声。 2、你积累了本单元的成语吗?将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找出来改正在横线上。3分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尤新津津有味心犷神怡鸦鹊无声白驹过隙一视同人谈笑风生罪愧祸首矛塞顿开道听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找到了下列诗句的出处吗?请你联句。 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2)____________________,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3)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 (韩翃《寒食》)(4梅雪争春未肯降,________________。 (卢梅坡《雪梅》)(5)绿树浓荫夏日长,_______________。(高骈《山亭夏日》)(6)__________,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S226;赤壁怀古》4、你了解下列伟人的少年时代吗?请查一查资料,选一两位作为对象,用一百字左右的篇幅向同学们做个介绍。4分孙中山鲁迅**高尔基爱迪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横线处填入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3分——,孕育着生机,只要你肯浇灌。 ——,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1)平凡是沙漠(2)平凡是荒原(3)平凡是泥土(4)平凡是细流A(4)(3)(2)(1)B(3)(4)(2)(1)C(1)(2)(3)(4)D(2)(1)(4)(3)6、阅读故事,按要求答题。 4分清朝某次科举考试,一考生在场内抓耳挠腮,半天不能成文,忽灵机一动,写下四句打油诗,想以此打动考官,笔下留情。诗曰:“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整十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到黄泉。”考官见后,提笔在每句之后各加二字,这样,原诗变成:“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苦读寒窗整十年—未必。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回家一命到黄泉—何必。”这八字之加,既有对考生善意的嘲讽,也有委婉的规劝。 (1)规劝考生的词是:_____;怀疑讽刺的词是:__________;对考生表明自己态度的词是:——。(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幼时记趣》,完成7——13题。 14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2)果如鹤唳云端()(3)徐喷以烟()(4)盖一癞虾蟆()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时有物外之趣(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昂首观之B、使之冲烟而飞鸣C、驱之别院D、心之所向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B、以虫蚁为兽二虫尽为所吞C、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又留蚊于素帐中D、蹲其身,使与台齐神游其中,怡然自得11、将文中的成语摘录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趣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根据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少读宋词》(肖复兴)完成14——21题。 24分那时,五元钱买三本书,还能剩下钱。那是三十多年前,我上初中二年级,偷了家里的五元钱,跑到新华书店买了三本书。 回到家里挨了爸爸的一顿打。那大概是我平生第一次挨打,我牢牢地记住了那滋味。 三十多年过去了,许多书在岁月的迁徙中丢失了,这三本书却一直保存着。 书的封面和里面的书页已经卷角或破损,那是青春和时光留下的纪念。 这三本书中,有一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宋词选》,胡云翼先生选注。因为在买书之前,我刚刚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到胡先生在三十年代写过的散文,一看他不仅写散文,还选注宋词,便买下了这本书。 小孩子买书,总是凭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我很喜欢这本《宋词选》,即使三十多年过去了,以后我还见过宋词的一些其他的选本,我依然认为这个选本最有特点。 那时,我每天晚上读这本书上的一首宋词,然后抄在一张纸条上。 4.七年级下语文测试卷 (不含作文总分120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总分 100分 时间 120分钟 一、完成下面1——6题 22分 1、你熟读了课文吗?根据拼音写词语。 2分 (1)梁山雄伟 xiǎnjùn( ),水泊烟波hàomiǎo ( ),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 (2)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冰冻的湖面上zhì( )下一串雪团般四处bèngjiàn( )的清脆笑声。 2、你积累了本单元的成语吗?将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找出来改正在横线上。3分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尤新 津津有味 心犷神怡 鸦鹊无声 白驹过隙 一视同人 谈笑风生 罪愧祸首 矛塞顿开 道听途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找到了下列诗句的出处吗?请你联句。 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____________________,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3)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韩翃《寒食》) (4梅雪争春未肯降,________________。 (卢梅坡《雪梅》) (5)绿树浓荫夏日长,_______________。(高骈《山亭夏日》) (6)__________,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S226;赤壁怀古》 4、你了解下列伟人的少年时代吗?请查一查资料,选一两位作为对象,用一百字左右的篇幅向同学们做个介绍。4分 孙中山 鲁迅 ** 高尔基 爱迪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横线处填入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3分 ——,孕育着生机,只要你肯浇灌。 ——,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 (1)平凡是沙漠 (2)平凡是荒原 (3)平凡是泥土 (4)平凡是细流 A(4)(3)(2)(1) B(3)(4)(2)(1) C(1)(2)(3)(4) D(2)(1)(4)(3) 6、阅读故事,按要求答题。 4分 清朝某次科举考试,一考生在场内抓耳挠腮,半天不能成文,忽灵机一动,写下四句打油诗,想以此打动考官,笔下留情。诗曰:“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整十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到黄泉。”考官见后,提笔在每句之后各加二字,这样,原诗变成:“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苦读寒窗整十年—未必。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回家一命到黄泉—何必。”这八字之加,既有对考生善意的嘲讽,也有委婉的规劝。 (1)规劝考生的词是:_____;怀疑讽刺的词是:__________;对考生表明自己态度的词是:——。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幼时记趣》,完成7——13题。 14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 (2)果如鹤唳云端() (3)徐喷以烟() (4)盖一癞虾蟆()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昂首观之 B、使之冲烟而飞鸣 C、驱之别院 D、心之所向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B、以虫蚁为兽 二虫尽为所吞 C、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又留蚊于素帐中 D、蹲其身,使与台齐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1、将文中的成语摘录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少读宋词》(肖复兴)完成14——21 题。 24分 那时,五元钱买三本书,还能剩下钱。那是三十多年前,我上初中二年级,偷了家里的五元钱,跑到新华书店买了三本书。 回到家里挨了爸爸的一顿打。那大概是我平生第一次挨打,我牢牢地记住了那滋味。 三十多年过去了,许多书在岁月的迁徙中丢失了,这三本书却一直保存着。书的封面和里面的书页已经卷角或破损,那是青春和时光留下的纪念。 这三本书中,有一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宋词选》,胡云翼先生选注。因为在买书之前,我刚刚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到胡先生在三十年代写过的散文,一看他不仅写散文,还选注宋词,便买下了这本书。 小孩子买书,总是凭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 我很喜欢这本《宋词选》,即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