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香冢吟是宋词还是元曲

1.《香冢吟》这首词到底是谁写的

《香冢吟》出自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小说中所提及“陈家洛陈家洛提笔蘸墨,先写了“香冢”两个大字,略一沉吟,又写了一首铭文:

浩浩愁,茫茫劫;

短歌终,明月缺。

郁郁佳城,中有碧血;

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

一缕香魂无断绝!

是耶?非耶?

化为蝴蝶

”。小说中的虚构的人物是不可能写出词的,于是,这首《香冢吟》自然出自金庸老先生之笔。

而至于楼上所答的那首电视剧主题曲,我想并不是楼主所要问的那首词。

2.香冢吟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

记得年少不知愁,时读金庸《书剑》。

枉自老金引经据典搬了那么多前人的砖头,俺也就记住了两句。 其一是乾隆初会陈家洛时,佩玉上的刻字,“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俺当时不过觉得意境颇深,刻意记了下来。过了好久才知道,这句被称为是“武侠与国文的一个绝题”,因为没有人找得到出处。

有好事者遍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也只找到只言片语,《国风*秦风*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易经》第十五卦中有“谦谦君子”,但仅此而已,无论如何凑不成一个整句。

从《书剑》捡来的另一块砖头,却不是老金的手笔。 这一首,大家应该很熟。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

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读完《书剑》之后好多年,在俺差点忘怀的时候,突然又遇见了它。

一个春困的下午,因为觉得老师不可爱,逃了课,到图书馆去睡觉。为了安眠,找了一本民初的《清代外史》,随手翻开,俨然就是“浩浩愁,茫茫劫”! 原文如此: “都城南下洼陶然亭东北,有一冢,或谓即香妃葬处,故以香冢称焉。

孤坟三尺,杂花绕之,旁立一小碣,正书题其上曰:‘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

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作者用简练的笔触,淡雅的语言,把鲜血与沉痛描述得淋漓尽致。

小词虽美,而墓中红颜,身前身后,却久已不为人知。写下这首小词的葬花人,也淹没在人间滚滚红尘中。

传说中此是香妃冢,其实不对。如果然是所谓香妃之冢,则乾隆不当用臣工手笔立碣,至于乾隆自己,字虽然不错,他的笔力却达不到这个境界。

且香香贵为皇妃,也当葬在东陵,不会沦落在京华荒郊中(近人考证,香妃即乾隆容妃,附葬于东陵)。 又过了些年,偶尔读到此是纳兰容若葬爱妾处,若是纳兰手笔,倒也说得过去,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倒也不在意料之外——可惜仍然是考无实据。

风花雪月的往事之后,尘世间空余下寂寞与迷惘。 咸丰年间成书的《花月痕》对香冢有详细描写:“京师繁华靡丽,甲于天下。

独城之东南有一锦秋墩,上有亭,名陶然亭,百年前水部郎江藻所建。四围远眺,数十里城池村落,尽在目前,别有潇洒出尘之致。

亭左近花神庙,绵竹为墙,亦有小亭。亭外孤坟三尺,春时葬花于此,或传某校书埋玉之所。”

唐人称薛涛为“女校书”,故后世也把出尘脱俗的青楼女子称作“校书”。“埋玉”,亦即“埋骨”也。

茕茕孤冢,也说明此女并无家族墓地可归,不是有名分的姬妾。魏秀仁“校书”之说是较可信的。

再往后走,写于1927年的王皓沅的《清宫艳史》,还在说是“乾隆皇帝托一位翰林院编修做的,刻在碑阴,表明她终古遗恨的意思。”而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同治三年十一月十六日记,说该偈文是同治时御史、丹阳人张盛藻为悼念曲妓蒨云所作。

张既为御史,而该词事涉青楼,自不肯留下大名。 曲妓蒨云,亦即校书之流,说张盛藻为她作词也说得过去,但又合不上咸丰八年成书的《花月痕》的记载了。

唉,香冢香冢,除了一首小词,一切都是迷茫。 几度春秋后,只看见冠盖满京华,有斯人独憔悴,满山飘红叶,尽是离人眼泪。

今天我们再也看不到陶然亭东北锦秋墩南坡上的茕茕香冢,碑碣也已荡然无存。 这也许就是六十年代平坟毁墓破旧立新的成果吧! 据说如今只有北京图书馆还藏有香冢碑拓片,谨录铭文于下: 碑阳铭文“香冢”。

两字为篆书。碑阴铭文:“浩浩劫,茫茫愁。

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

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烟痕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以上为隶书。后有“题香冢碑阴”5个行书小字。

其后有行书七绝一首,诗云:“飘零风雨可怜生,香梦迷离绿满汀,落尽夭桃与秾李,不堪重读瘗yì花铭。” (该碑文源自京城孤魂兄转抄,和《清代外史》有出入,但从韵律来看,似以《清代外史》本为妥当。)

我记得琼瑶好像在还珠第二步里面也用到了这首词,还将其谱成曲演唱,也是为了香妃。

3.元曲写的比宋词好,宋词写的比唐诗好,是这样吗

这个真不好比较,因为诗词曲体裁是不同的。我们现代人大多喜欢唐诗宋词,唐诗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宋词不拘格式,清新雅丽。

而当我们习惯了唐诗宋词的优雅缠绵之后,我们几乎会自觉抵制元曲这个世俗化的产物。元曲显得直白低俗,不耐咀嚼,有时还充满了龌龊和猥琐。

因为元曲不像诗词那样,社会各个阶层都在创作。元曲是一群有志难伸,很可能一辈子不得志的读书人排遣寂寞、消遣社会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用力太过,流露出些许尖酸刻薄的个人情绪。

但是,当你静下心来,去接近它,细细地品读,就会发现它真的好。也有唐诗宋词的意境与高远。在粗糙俗气中,看到它的精致雅气。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