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了宋词,宋朝还有哪些文化能够彪炳千秋首先,大家平时遇见最多的恐怕就是宋词了。其实,宋代不止宋词这些。 宋代在文化上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时代。 宋学 下面有道学之后有理学。道学是宋学的一部分,而道学后来又发展出理学。明朝的心学,其实也可以追诉到理学道学之中。(对宋代哲学史只了解这么多……) 而同时,宋代也是开启中国后一千年里,教育的繁荣。首先是,突破前代的“公立”教育到民间私人教育。到北宋末,私人教育的书院,比如著名的岳麓书院等等,好像就是私人开办的。这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其实,宋代宋文在文学史上甚至可以说是宋词所不能比的。 2.和宋朝历史有关的书籍有什么,除了宋词300首《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篇》《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邵氏见闻录》《续邵氏见闻录》,后面是现代人写的周膺的《宋史随笔》虞云国的《细说宋朝》,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 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 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 胡昭曦《宋蒙关系史》 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 王曾瑜《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军事研究》 程光裕:《宋太宗对辽战争考》 黄重宽:《南宋地方武力研究》 如果要了解宋朝的官制,坊间有一本书,好象叫《宋朝典章制度》,是很不错的通俗读物。 关于宋代的风俗,因为我现在不在家中,记不得书名,有一本书似是叫《宋代社会文化风俗史》还是什么来着,相当的不错。此外《行走在宋朝的城市》、《坊墙倒塌以后》这一类相对比较轻松的书籍也是挺不错的。 觉得《宋史演义》也不错啊,基本上就是宋史的白话版,再就是钱穆的《国史大纲》了 《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中,对宋代文化、经济、市民生活等种种细节介绍得相当多,相当全面,看看也是很有意思的。 如阅读文言文无碍,那尤其推荐当时宋人的一些掌故笔记,当时人的笔记实不乏轻松幽默,加上短小,闲时翻看,实在是颇有意思,推荐版本:《历代小说笔记选》,宋代的共有三本,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的,如找不到这个,那就单独找些,比如《容斋随笔》、《邵氏闻见录》《东坡志林》《归田录》呀,等等,大多记载当时名人逸事,很有意思。 手头有一本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其上介绍的北宋笔记主要有: 志怪神话掌故类的:《稽神录》、《夷坚志》、《江淮异人传》、《清异录》 历史琐闻类的: 《涑水记闻》:司马光著,记叙太祖至神宗年间的故事、宫廷佚事等 《归田录》:欧阳修撰,记述五代与宋初的逸事 《师友谈记》:李廌(zhi,找了半天才打出来)撰,记述苏门六君子的言行 《渑水燕谈录》:王辟之注,记述哲宗绍圣以前的杂事 还有《国老谈苑》记述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杂事、《东斋记事》记述蜀事、《明道杂志》记述黄州事、《过庭录》记述士大夫佚事、《孔氏谈苑》记述掌故琐事、《墨客挥犀》记述佚事文评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 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 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 胡昭曦《宋蒙关系史》 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 王曾瑜《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军事研究》 程光裕:《宋太宗对辽战争考》 黄重宽:《南宋地方武力研究》 先推荐几本网上有在线或下载的。 3.和宋朝历史有关的书籍有什么,除了宋词300首麻烦告诉我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汪圣铎《两宋财政史》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胡昭曦《宋蒙关系史》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王曾瑜《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军事研究》程光裕:《宋太宗对辽战争考》黄重宽:《南宋地方武力研究》如果要了解宋朝的官制,坊间有一本书,好象叫《宋朝典章制度》,是很不错的通俗读物。 关于宋代的风俗,因为我现在不在家中,记不得书名,有一本书似是叫《宋代社会文化风俗史》还是什么来着,相当的不错。此外《行走在宋朝的城市》、《坊墙倒塌以后》这一类相对比较轻松的书籍也是挺不错的。 觉得《宋史演义》也不错啊,基本上就是宋史的白话版,再就是钱穆的《国史大纲》了《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中,对宋代文化、经济、市民生活等种种细节介绍得相当多,相当全面,看看也是很有意思的。如阅读文言文无碍,那尤其推荐当时宋人的一些掌故笔记,当时人的笔记实不乏轻松幽默,加上短小,闲时翻看,实在是颇有意思,推荐版本:《历代小说笔记选》,宋代的共有三本,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的,如找不到这个,那就单独找些,比如《容斋随笔》、《邵氏闻见录》《东坡志林》《归田录》呀,等等,大多记载当时名人逸事,很有意思。 手头有一本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其上介绍的北宋笔记主要有:志怪神话掌故类的:《稽神录》、《夷坚志》、《江淮异人传》、《清异录》历史琐闻类的:《涑水记闻》:司马光著,记叙太祖至神宗年间的故事、宫廷佚事等《归田录》:欧阳修撰,记述五代与宋初的逸事《师友谈记》:李廌(zhi,找了半天才打出来)撰,记述苏门六君子的言行《渑水燕谈录》:王辟之注,记述哲宗绍圣以前的杂事还有《国老谈苑》记述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杂事、《东斋记事》记述蜀事、《明道杂志》记述黄州事、《过庭录》记述士大夫佚事、《孔氏谈苑》记述掌故琐事、《墨客挥犀》记述佚事文评等希望对你有帮助 补充: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汪圣铎《两宋财政史》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胡昭曦《宋蒙关系史》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王曾瑜《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军事研究》程光裕:《宋太宗对辽战争考》黄重宽:《南宋地方武力研究》。 4.宋词繁荣的原因,为何是宋代而非其他朝代宋词繁荣的原因。 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 宋初是令词继续发展和长调勃兴的时期,晏、欧等词家主要承继南唐词风,柳宗则大力创作长调,扩大了词的容量。 北宋后期为词的雅化时期。柳永将词引向市井,引起文人雅士的不满。苏轼进行了题材内容上的开拓,“以诗为词”;周邦彦则主要在艺术手法上去俗求雅,因而形成词坛的两个流派。 南宋词风转变,爱国志士感于亡国之痛,以词抒发爱国思想与身世之感,趋于苏轼一路。至辛弃疾,遂极大开拓了词的境界,影响巨大,形成辛派词人群体,豪放派得以确立。 姜夔重音律,格调骚雅,宋金形势渐趋稳定之后,南宋后期词人大多以姜夔为宗,刻意追求音律谐和、韵味悠长和形式精美,导致宋词韵高和寡,无以为继。 唐代皇帝的爱好与唐诗的兴盛 一般都认为盛唐是东方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它以气吞日月的磅礴声势、海纳百川的博**怀、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又一个光彩夺目的高峰,而唐诗无疑是这座文化高峰上的璀璨明珠。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蜚声四海,映照古今,其内容之广泛,体裁之多样,艺术之精湛,都是历代无法与之相比的。若追溯唐诗的起源,应该说是魏晋以来文风不断转变发展的结果,但唐诗的繁荣又确实得益于唐代统治者的“导向”作用。唐朝的皇帝,特别是前期的皇帝几乎都擅长诗赋,多有作品传世。作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不但在政治上具备雄才大略,同时也是一位写诗高手。虽然他的诗宫廷味较浓,但他的示范作用影响了他周围的文人学士,并进而影响了一个时代。唐玄宗的祖母武则天与伯父唐中宗也都是诗人,他们倡导宴饮赋诗,群臣应制,有时一次多至百篇,那些不擅长作应制诗的大臣,便很难参与朝会。到盛唐时期即玄宗、肃宗时期,也是唐诗最繁荣的时期,诗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风格各异,流派纷呈。高适、王昌龄的边塞诗,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更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终将唐诗推向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 唐诗的繁荣,除皇帝爱好的原因外,也得益于诗歌在士子入仕中的导向作用。唐以进士科取士,应试者必须长于作诗,而这也就成为士人们获取功名的正路,唐诗也因以诗赋取士而繁盛起来。高宗时,进士科加试“杂文”(诗赋),是以诗文茂美者入选之始。及至盛唐,诗赋取士更见推重,玄宗朝的进士及第或位极卿相者如张说、张嘉贞、张九龄等,都是精于诗赋的。唐朝的文官几乎无一不是诗人,诗作数量之多实在惊人。清康熙时曹寅辑的《全唐诗》,所收诗达48900多首、作者达2300多人。应该说,这一数字虽然惊人,但仍然不是全部。 朝廷看重诗人,世人仰慕诗人,诗人在盛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在这种社会导向下,许多文人学子都把追求诗“境”作为自己的理想,诵习诗赋也成了士子入仕的敲门砖。李白刚到长安时,因没有什么名气,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晋谒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贺知章。贺看了他的《蜀道难》,扬眉赞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于是他把李白推荐给玄宗,李白得以“供奉翰林”,从此名扬天下。那些慕名者也接踵而至,以得李白品题为进士中举之捷径。有个叫魏万的人,从河南跟踪李白,奔波三千里,终于得到李白的《还山诗》一首,魏万靠此诗居然金榜题名。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社会的导向作用对唐诗的发展与繁荣有着何等的影响。 宋代的文人政治与宋词的极致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这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 5.宋朝写宋词的人和写原曲的人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6.宋代有哪些古诗,包括诗意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成就虽不如唐,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 比较著名的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题西林壁》等。 原诗: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赏析: 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宋代诗歌依时间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1、沿袭期 从北宋开国到宋真宗赵恒朝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宋诗基本上沿袭唐风。主要流派有以王禹偁(954~1001)为代表的白居易体(简称白体),魏野(960~1019)、林逋(968~1028)为代表的晚唐体和杨亿(974~1020)、刘筠(970~1030)、钱惟演(977~1034)为代表的西昆体。 从个人成就讲,以王禹偁为最大。他是宋代提倡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学习的第一个诗人,写下不少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篇。 就流派言,以雕章丽句、多用典故的西昆体影响为最大。11世纪初二三十年的诗坛,基本上为它所把持。 2、复古期 宋仁宗赵祯时,欧阳修、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9~1048)等青年文学家,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同时,连带反对杨亿、刘筠片面追求偶切、不重内容的近休唱和诗风,上承宋初王禹偁关心现实的精神,主张大量创作以反映国计民生为传统的古体诗,以配合当时的政治改革运动。这一时期,梅尧臣同情民间疾苦的名篇《田家语》、《汝坟贫女》,苏舜钦反映宋廷积贫积弱社会问题的《城南感怀呈永叔》、《庆州败》,欧阳修揭露官府腐败的《食糟民》,蔡襄(1012~1067)、石介(1005~1045)等人直接干预政局的《四贤一不屑》和《庆历圣德颂》等古体之作陆续问世,名重一时,朝野诗风为之一变。 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独特面目,也在此时初步形成。 3、革新期 11世纪后半期,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宋诗创作形成第一个高峰期。 王、苏两人政治见解和诗歌主张多所不同,但锐意创新,力图建立个人风格的不倦追求则一。代表作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乌江亭》诗,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充分发挥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点,读后耐人回味,被公认超出唐人的同类作品。 苏轼则在“以诗为词”的同时,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开了头的“以文为诗”推进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的地步。苏诗的超迈豪纵,触处生春,富于创新精神,其名作《百步洪》诗中一气呵成的七个联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是最好的自然写照。 王、苏两人刻意求新而创作的一些小诗,如王诗《泊船瓜洲》,苏诗《题西林壁》,或以新鲜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丰富的哲理发人以深思,历久而传诵不衰,也为宋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还有黄庭坚(1045~1105)、陈师道(1053~1101)等,并出苏轼门下,但诗风与苏氏不同。 4、凝定期 黄庭坚作诗,有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为新”,尚不失宋诗革新期的首创精神。后来起而效法者,以此为定式,形成在南北宋之际影响十分巨大的江西诗派,宋诗重新走上了模仿前人,只在文字技巧、声韵格律方面颠来倒去的形式主义道路。 直到南渡之际,陈与义(1090~1138)等人由早期江西诗人对杜诗声律的偏爱转向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和苍凉沉郁的风格,在诗歌中反映出民族灾难降临之初知识分子的爱国感情,宋诗停滞不前的现象才有所改变。 5、中兴期 南宋前期,抗敌、北伐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的大量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 以陆游为代表的中兴诗人,纷纷从江西诗派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风格。陆游的“从军乐”、杨万里(1127~1206)的“诚斋体”、范成大(1126~1193)的田园诗,均能独自网开一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除爱国、抗战之外,农村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共同题材。诗歌语言也开始趋于通俗、自然和口语化。 杨万里的“活脱”,陆游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话,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