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清明节有关的文章和诗句

1.关于清明节的优秀文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又一年清明节,你在缅怀着谁?。

2.有关清明的文章或诗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发稿时间: 2008年08月14日 来源:jieri.org 作者: 节日网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

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3.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和文章

古诗: 1.清明 (唐)杜牧 2.清明夜 (唐)白居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3.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4.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5.清明 (唐)杜甫 6.清明 (唐)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文章: 清明,血脉里的眷恋 (于丹) 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

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它就是节日;在我们放歌逐春的时候,它就是节令。大节气和大节日就这样水**融。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清明,往往就有着如丝如缕的春雨绵绵,总让我想起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到这样的诗句,难道你还不懂人心上缭绕的那点忧愁吗? 清明的忧和愁,不是闲愁,它是实实在在有来由的忧伤,因为我们要在这个节日去祭奠祖先。

在古代,清明是有很多习俗的,除了因为介子推而起的禁火、寒食、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这个节日生机蓬勃,在生机中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

清明是一个清亮、明朗的日子,但是,这个日子里也有着深深的眷恋。 我总是在清明时节,自觉不自觉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一个名字,有的时候是一段细节,有的时候甚至会想起一个电话号码,或者清晰而遥远的一首歌的旋律。

我的记忆关乎一些逝者,也关乎一些生者,但牵连的那些往事也已然逝去。 清明这个日子,给了人放纵感情的一个理由,尽可以让我们逐着思绪去天边飞,如同那些牵线的风筝,无论在天边、树梢,还是落进池塘,远远近近,总会有一根线,叫作清明。

这个日子里,我确定能够想起来的人,是我的姥姥和我的父亲。 关于姥姥的记忆,一次一次地来到过我的梦中,梦里永远是我最后见到她的那个日子。

她在吐了一夜鲜血之后,为了不耽误我的考试,悄悄藏好半缸子鲜血,鞋干袜净,整好头发,坐在床沿上等着送我上学。 出家门前,姥姥叫住我,给我的手里塞了两个桔子,姥姥说,乖,去考试吧,回来姥姥还坐在这儿等着你。

十五岁的那年夏天,我回到自己家的小院子,我从满月被妈妈抱回的那个小院子,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姥姥的那个小院子,看见守了我十五年的姥姥常坐的那个床沿空了。 问妈妈,问舅舅,他们说姥姥进了医院,还说让我考完试后再踏踏实实地去看姥姥,接她回家。

我就这么一门一门地考试,那是我初中毕业的中考,考完的那天回家,看见妈妈和舅舅神色凝重地坐在客厅,他们开口说的第一句话,让我的脑袋嗡一声就炸开了。 他们跟我说的是,你长大了,要告诉你一件事。

然后我才知道,姥姥住进医院三天后就走了。她进医院的时候,胃里的瘤子已经破了,人迅速地脱形消瘦,八十高龄的老人,医生说手术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让老人喜欢的孩子来送送吧。

但是,要强的姥姥跟我妈妈和舅舅说,就让孩子记住我坐在床沿上送她上学的样子,现在这个样子会吓住孩子,我不见她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姥姥生命里的遗憾,或者这才是她真正的骄傲。

我也不知道,这究竟是我生命里的遗憾,还是我的幸运。 我的姥姥,就这样在每一年清明回到我的梦里,没有仓惶,没有憔悴,永远是那样鞋干袜净,目光从容。

4.关于清明节的诗词或文章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还有很多

5.关于清明的谚语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

6.征集与清明有关的文章和诗篇

有关清明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流行比较广泛的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

7.求关于清明的谚语,文章,诗词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湖寺清明夜遣怀

【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妫?┗ǚ⒐手Α?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唐】张籍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江南清明

【唐】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8.请介绍关于清明节的诗词

清明节(网友来稿) 关于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白居易一首《寒食野望吟》描写了当时墓祭之情形: 《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日狸渡道中》 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土番)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这首五律有如广角镜头,摄下了清明春野的全景。 书生们潇洒的游春,空中风筝争鸣,鸟雀啄食(土贲)间祭品。

哀欢相映,这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节日。不过,清明墓祭凄清悲切固然有,但至唐宋,宴乐游赏的风气也已形成。

唐诗人顾非熊的一首《长安清明言怀》诗道尽其间关系: 《长安清明言怀》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至唐代,寒食清明祭扫坟茔的习俗已经合二而一了。时值三春大好时光,清明墓祭这种户外活动业已具备冶游的条件。

唐宋元明如此,清及晚近也不例外。晚近以来,这种风习还是很盛的。

求神拜佛可视作迷信,作为者心里也免忐忑,祭扫先茔则不,行此举之人肚子鼓鼓象有许多理由,怎么做也都心安理得。 于是,北方便荷担挑盒,南方便行船载酒,热热闹闹地上坟去。

清明节对联: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

9.关于清明的文章

清明即到。

清明时节雨纷纷。

即使无雨,

心也潮湿。

没有去追溯过这个节日的来因,我想古人也是为了对逝去生命的一种祭念吧。

节日一词,总让联想到欢乐、缤纷、热闹。

然而,清明时节,却令人源回忆而悲凄。

想知道,为何不叫清明祭,而叫清明节?古人对这,是否有着某种喻意?

是否告诉我们,对所有已逝去的生命,不管是亲情友情或者任何关系,我们都不要忘记曾经?不要忘记曾经的美好,曾经的警示,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耻辱,曾经的爱与曾经的恨?

这个灰色的节日要到之前,不禁令我于繁忙的工作中,由时间夹缝里,偷一小块时间黯然神伤。

于是回忆。

每一次接触葬礼,是母亲告诉我的。那是我三岁多的时候,当所有的亲人跪哭在逝去的太奶奶的面前时,我因看到母亲哭也跟着大哭,据母亲说,我的声音是全场最洪亮的。哭累后,我指着祭坛上的包子闹着要吃。年幼无知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失去后的悲伤,所有的一切,只是出于生命本能的反应。然,母亲说,我的哭声,引起了亲人们更大的悲怆。原来,不管哭声源于什么,哭,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最近一次参加的葬礼,是在去年9月。姑母弥留之际到入土为安的整个过程,我都一直在。过后,对生命的感悟与感叹,是更加的深刻。

生命过程的精彩与否,最终的归宿,都只能是一个结果!

我们赤裸裸的来到人世,拼搏几十年,失意也好,辉煌也罢,在最后那刻,除了身上那套寿衣与那身裹布以外,什么都无法带走!包括对人世一生的记忆。

突然间明白,事情有都与生命一样,过程才是最重要,而结果,即是终结。

不由的,更加感叹于曾盲目为了追求结果,而放弃了许多过程中的风景,错过了许多美丽。

我,是多么肤浅啊!

一直不能确定是否有灵魂之说。

我是但愿有的。

因我害怕,人一旦逝去,从此对任何事物的无感知!

希望有吧!

那么此刻,让我谨借清明即到之时,再对所有我逝去的亲友说声:我想念你们、爱你们! “野塘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眼前并非野塘,也无落花可让林黛玉们去葬,清明的脚步声却从心灵深处幽幽地飘出,沉沉地笼罩在本就不是野塘的镜湖,前几日穿过小树林看到桃花飘落时脑海中也曾飘过“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小老儿当时对自己冒出的念头窃笑了一下……

然而,清明节的沉沉之气好象渗满了这人间。

残阳如血,乌鸦哀鸣,遥望这世界到处都有混沌空蒙或浓或淡的血色,苍茫大地就熔化在这血色里。

我此时在学校镜湖旁独自无语久伫,突然远处飘来张国荣的经典成名曲《风继续吹》,我不由得浑身打了一个寒颤。我喜欢这很有散文诗感的歌名,但我久伫在镜湖边不是因为张国荣,而是因为清明将重新引起我对生命的思考。

残阳继续落,风继续吹,清明来了!清明又来了!

我一向很讨厌清明这个我很敏感的时节到来,它总惹起我对逝去的亲人,惹起我对有着菩萨心肠的外婆;对极有个性,傲骨铮铮,横枪立马的父亲的痛苦思念,它总使我回忆到我曾几次经历过的“死”,它总使我想到“生命,生与死”这个不尽折磨式炼狱我灵魂的问题。我十分讨厌它的来临,却使尽全力,耗尽心血也阻挡不住它无情的脚步。它明明是个蛮不讲理的人,有时候象个超级隐形杀手一样那么突然那么不可思议地袭到,有时候却又施施然吟哦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显示是知识阶级的诗句踱着步子来了。

清明节“红了樱桃,黄了琵琶,绿了芭蕉”这客观现实的功绩我倒是有意无意地忘了,却只记得前面那一句“春光容易把人抛”。晏殊半醉徘徊红径,无可奈何地轻叹“无可奈何花落去”。李煜跌落酒杯,仰天悔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我呢?刚与曹孟德煮酒论英雄,在滚滚东去的大江上,清洌的晚风中横槊赋诗,高歌一曲豪放悲壮苍凉的《短歌行》,又和苏轼一起纵声旷达不羁里深蕴着沧桑凄凉的大笑。

快哉!快哉!转过身来,却独怆然而涕下。

残阳将下,心中涌出的悲凄。我不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突然间脑海中想出一个歪理来:生命的悲哀莫过于还没有大觉大悟便死去了,生命的痛苦莫过于对生命有了大觉大悟却仍要死去。真正的大觉大悟我现在也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它就象真理一样永远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触极瞑瞑深处的东西。

糊涂一点吧,明天的朝霞依然;愚钝一点吧,智慧的光芒在招手。

10.有关清明时节的诗句,清高手指点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为后人留下了描写清明节的著名诗句: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宋】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