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白关于感慨生活的诗句

1.读李白的诗对人生的感悟 作文

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

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张果老、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

李白咏月,不象别的诗人仅留下若干名篇名句,他还用多不胜计的篇句构织出一个特殊的世界。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千姿百态: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月,青天悬玉钩。”

(《挂席西江上待月有怀》) 满月如镜,新月如钩,这是说月的形状。 “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

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宗之》) 这是写月出的位置及其周围环境。

李白写得最多的是山上月和山间月,视野开阔,月的动态使人顿生清新明媚的舒畅之感。另有水上月,望去又别是一种迷蒙幽冷的景象: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树。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初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雨后望月》) 有时月挂松梢,给人以窅缈古奥之感: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 有时月亮透过藤萝窥见,则又令人心清神爽: “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处悬明月。”

(《庐山谣》) “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忆秋浦桃花旧游》) 以上所举山、水、松、萝,是为说明月出的位置,其本身又是李白咏月诗中常见的景物,或幽冷隽永,或刻削古峭,无不具有一种非人间的童话般的幻想色彩。

景物是真实的,极为寻常的,却又好象是在梦幻中看见的。有时还能看见些在月光下活动的小动物——猿和鹭,也使人产生同样感觉: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歌》其五) “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

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送殷淑》其三) 白猿饮水、白鹭受惊起飞,都是从现实里捕捉到的真实动态。

有趣的是,这些动态并未破坏,反而增强了月光世界的静谧和神奇。甚至是人的活动,也很难打破上述的意境。

李白的月光世界里人物形象为数不多,均出自下层社会,如: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越女词》其四) “镜潮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同上其五) 前写月下等待幽会的男女,后写月夜从远处看见的一群湖上少女,均具有活泼的生活气息,却又使人感到真中有幻、动中有静。

后首仅以月比水,其实写的也是月夜,只有在月光下才能产生那样的透明感。在这神奇的世界有时还传出劳动者的歌声: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其十三)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其十四) 采莲女已很传神,冶炼工写得尤有声色。

火光映脸、歌声远播,何等热烈!但妙处还在画外有画:月夜、寒川。热烈的劳动场面出现在静谧的月光世界,相反相成,相映成趣,可谓画中之神品! 以上举例未必能概括李白笔下月光世界的全貌,却也可以从中看出其基本的特点了。

总的说来,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是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未受污染的世界,它无论怎样变化,永远是那样幽冷而静谧,使人产生达到透明和空灵程度的纯洁感。这个世界的自然存在既是真实的,而它在李白诗中出现又具有特殊的意义。

李白写过许多游仙诗,也写过不少歌咏隐逸的诗,这些作品经常是借题发挥,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却很少把自己的苦恼和愤懑带进笔下的月光世界。李白象别的不满现实的诗人一样也需要有个世外桃源,但他的世外桃源不在仙山也不在田园,而在与污浊现实截然分开的月光世界。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这个世界无处不在。 二、月光世界里的李白 我们从前面引诗中所看见的,主要还都是客观的景物。

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充满灵机异趣,关键还在于能从中看见诗人自己的活动。 李白最喜爱的月下活动是泛舟,用他自己的说法,叫做泛月: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魏万还王屋》) 李白泛月诗画面均极美,闲情逸致中流露出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怀。

泛月时他还经常想起王徽之乘兴访载的轶事,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致: “日落山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东鲁门泛舟》其一) 不用说,李白写得最多的还是月 下饮酒——即所谓醉月!此类名篇不胜枚举,仅录一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其一) 一般说来,李白饮酒诗突出一个“豪”字,咏月诗突出一个“逸”字,一旦二者结合,便表现出一种既豪放又飘逸的性格——可用“清狂”二字概括;除《月下独酌》四首,名篇如《襄阳歌》、《谢朓。

2.对李白感悟的诗

李白的诗惹人如此的令人爱不释手,仔细想想,也确有其必然性:

首先是其言语琅琅上口,韵味十足.《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即为一典型代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随心而出,使人备感其情真意切,一遍之后,余香在口,很难再忘却.又如《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一句,自然而然,毫不做作,却已饱含美感在其中.如此自然之气,使人于不自觉间感受其仙风道骨,怡性移情,脱骨成新.

其次是其豪放的性情.仕途唯艰,人生境遇不能不反映到其文笔上,但李白没有沉迷颓丧,头发甩甩,烦恼抛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愉情山水,尽情歌颂万里大好河山,使人感觉不到多少颓废的情绪.如此心性,对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为需要而又极其难得的,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不是吗?当自己压抑不得志之时,读到这样的诗句,总能使人暂时抛开烦忧,得到一些心灵的寄托.

再次,恰当的夸张饱满深情,也是其引人的一个方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简简单单的离别到了他的笔下,就得到了一种惊人的显现.说夸张吧,在那时那景,丝毫都不会使人感到突兀.别离之所,就地取材,深情尽在一言间.又似“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岁月苍茫,容颜已衰,感慨伤怀之情,让人不觉一丝的离奇渲染.如此林林总总,在李白的诗中屡见不鲜,充分显现了其惊人的想象力与艺术魅力.

当然,对我而言,吸引人的还是其诗中所流露出的处世态度.李白名之“仙”,除了诗的缘故外,应该还有其个人因素在内--道家习气.大唐李氏是极重道教的,初唐乃至盛唐,道教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崇尚自然以山水为伴也成了很多文人用以求仕的一条捷径,而山水也重塑了文人的性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得到了很大的认可,李白亦也不能例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首诗既是写孟浩然,实也是他自己心迹的一种表述.而数年间,李白的足迹即遍及了神州大地万里河山,写下了一系列咏山吟水的名篇,也足见自然对他的影响.个人的情怀在山水间得到了极大的张弛,这也成了李、杜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杜甫的诗更多的富于民族、国家特质,言安史之乱世,叹国家之衰落,有一种大气在其内,非可怡情养性也,也因而很难获得众多(似我)的认同感,其诗圣之誉实更多的是在文学成就上;李白之誉则在成就之外有着一种性情的东西,使人能自然沉醉,有所感悟.

诸位也不要以为就我所言,李白即无国家感,事实上,李白有很强的侠客情怀,国家感也很强烈,安史之乱期间他曾屡图有所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虽非此时所写,表达的情感却是一样的,可惜终未能如愿.不过这方面却非我所要言,李白“淡泊”的人生态度才是我所要取的.《古风十五首》有云:“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又如《江上吟》云:“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富贵功名皆不久长,人生实在不要过于执着于其上,而辜负了别样好风景.我虽不要学其逸世之习,却不能不从中有所鉴.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压力不想即知,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普遍性的问题,李白这两句诗实可谓医治痼疾的一帖良药.从自己的能力出发,作自己能做之事,心安理得,这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贪欲谁人能免!谁要能有李白那样的豪放不羁,也着实令人惊羡,那可不是那么容易就学的来的.

李白人格特性之现实意义如上所言,充溢着诱人的魅力.以景愉情,徜徉山水,固所愿也.有一份张狂,有一份豪迈,“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超逸于世尘之外,“早服还丹无情,琴心三叠道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遨游太清.”与仙为伴,飘逸不凡,人如其诗,诗如其人,令人读之飘飘然焉,这或许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独缺的.

“道”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合理的地方,我不想去深究,但从其隐逸的人生哲学中,确实透着一份超俗,造就了几世代人,成就了诗仙独到人格特性与艺术成就.从诗中感受人性,从诗中领悟人生,李白使我收益非浅.不求李白之飘逸,但求人生之潇洒,有所寄托,有所追求,李白如斯,我亦求如斯.

很高兴为你解答有用请采纳

3.关于人生的诗句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李白《渡荆门送别》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李白《行路难·其三》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 李白《上李邕》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 ——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 李白《短歌行》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 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 —— 李白《长歌行》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 李白《太原早秋》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 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 李白《铜官山醉后绝句》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 李白《长歌行》

4.对李白感悟的诗

李白的诗惹人如此的令人爱不释手,仔细想想,也确有其必然性:首先是其言语琅琅上口,韵味十足.《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即为一典型代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随心而出,使人备感其情真意切,一遍之后,余香在口,很难再忘却.又如《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一句,自然而然,毫不做作,却已饱含美感在其中.如此自然之气,使人于不自觉间感受其仙风道骨,怡性移情,脱骨成新.其次是其豪放的性情.仕途唯艰,人生境遇不能不反映到其文笔上,但李白没有沉迷颓丧,头发甩甩,烦恼抛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愉情山水,尽情歌颂万里大好河山,使人感觉不到多少颓废的情绪.如此心性,对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为需要而又极其难得的,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不是吗?当自己压抑不得志之时,读到这样的诗句,总能使人暂时抛开烦忧,得到一些心灵的寄托.再次,恰当的夸张饱满深情,也是其引人的一个方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简简单单的离别到了他的笔下,就得到了一种惊人的显现.说夸张吧,在那时那景,丝毫都不会使人感到突兀.别离之所,就地取材,深情尽在一言间.又似“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岁月苍茫,容颜已衰,感慨伤怀之情,让人不觉一丝的离奇渲染.如此林林总总,在李白的诗中屡见不鲜,充分显现了其惊人的想象力与艺术魅力.当然,对我而言,吸引人的还是其诗中所流露出的处世态度.李白名之“仙”,除了诗的缘故外,应该还有其个人因素在内--道家习气.大唐李氏是极重道教的,初唐乃至盛唐,道教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崇尚自然以山水为伴也成了很多文人用以求仕的一条捷径,而山水也重塑了文人的性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得到了很大的认可,李白亦也不能例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首诗既是写孟浩然,实也是他自己心迹的一种表述.而数年间,李白的足迹即遍及了神州大地万里河山,写下了一系列咏山吟水的名篇,也足见自然对他的影响.个人的情怀在山水间得到了极大的张弛,这也成了李、杜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杜甫的诗更多的富于民族、国家特质,言安史之乱世,叹国家之衰落,有一种大气在其内,非可怡情养性也,也因而很难获得众多(似我)的认同感,其诗圣之誉实更多的是在文学成就上;李白之誉则在成就之外有着一种性情的东西,使人能自然沉醉,有所感悟.诸位也不要以为就我所言,李白即无国家感,事实上,李白有很强的侠客情怀,国家感也很强烈,安史之乱期间他曾屡图有所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虽非此时所写,表达的情感却是一样的,可惜终未能如愿.不过这方面却非我所要言,李白“淡泊”的人生态度才是我所要取的.《古风十五首》有云:“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又如《江上吟》云:“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富贵功名皆不久长,人生实在不要过于执着于其上,而辜负了别样好风景.我虽不要学其逸世之习,却不能不从中有所鉴.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压力不想即知,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普遍性的问题,李白这两句诗实可谓医治痼疾的一帖良药.从自己的能力出发,作自己能做之事,心安理得,这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贪欲谁人能免!谁要能有李白那样的豪放不羁,也着实令人惊羡,那可不是那么容易就学的来的.李白人格特性之现实意义如上所言,充溢着诱人的魅力.以景愉情,徜徉山水,固所愿也.有一份张狂,有一份豪迈,“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超逸于世尘之外,“早服还丹无情,琴心三叠道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遨游太清.”与仙为伴,飘逸不凡,人如其诗,诗如其人,令人读之飘飘然焉,这或许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独缺的.“道”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合理的地方,我不想去深究,但从其隐逸的人生哲学中,确实透着一份超俗,造就了几世代人,成就了诗仙独到人格特性与艺术成就.从诗中感受人性,从诗中领悟人生,李白使我收益非浅.不求李白之飘逸,但求人生之潇洒,有所寄托,有所追求,李白如斯,我亦求如斯.很高兴为你解答有用请采纳。

5.李白的人生梦想诗句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