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新昌大佛寺有关的诗句

1.关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大佛寺的诗句

没.只有这个新昌县在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余脉逶迤盘伏之处,名山簇拥,万壑争流,素称“佛宗道源”。

境内的石城山(大佛寺所在)、沃洲山(高僧支遁隐居,筑沃洲精舍)为东晋时江南的佛学中心,高僧们都爱静坐敛心,清谈佛玄,趋人清明爽运的茶被誉为佛天雨露,帝苑仙桨,“禅榻”和“茶烟”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沃洲山、天姥山、司马悔山自古列为道家六十福地之三,茶烟的清静幽香与道家所推崇的清心寡欲的空灵境界休戚相关,饮茶品道成为一种高雅的风流韵事。新昌县境在旧会稽(越州)剡县的东部,越州茶以会稽日铸茶、余姚瀑布茶为最,会稽、余姚之间新昌所产之茶,属越州茶,亦有剡茶、剡茗之称。

茶,吐高香,孕诗情,文人学士烹泉煮茗,裁香剪味,竞相吟咏出了许多茶诗,成为中华诗库中灿烂的篇章。唐代著名诗僧皎然有多首诗称道剡茶:“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剡茗情来亦好斟,空门一别肯沾襟”。“聊持剡山茗,以代宜城醑”。

宋代高似孙在《剡录》中称:“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然世之烹日铸者,多剡茶也。”

历代所修《新昌县志》是新昌一地最重要的地方文献,其所收录的茶诗流传至今,成为构筑新昌茶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基石;胡其银、陈新宇编校的《新昌唐诗三百首》,收录唐代诗人吟咏新昌风光人物的诗文,诠释着新昌作为“唐诗之路”精华地段的丰富内涵,使“唐诗之路”上又飘满了茶香;陈百刚、黄志益编著的《大佛龙井》是一册展示新昌“中国名茶之乡”风采的文化读物,是新昌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收罗引用了一些茶诗;邹志方、李永鑫主编的《历代名人咏绍兴》中也有一些咏绍兴(越)茶的诗句,容易使人把新昌茶纳入绍兴茶的大背景中。以上典籍是《新昌茶诗选辑》主要的资料来源。

越茶、剡茶都是新昌现在的许多名茶,如大佛龙井、安山碧玉、雪溪雪芽、天姥云雾等品牌茶叶的最初的渊源。茶为清饮,诗为低唱。

茶可添诗兴,诗可增茶趣。《新昌茶诗选辑》收录与新昌(绍兴)茶有关的诗,和有茶点缀的诗,其实也可谓《绍兴茶诗选辑》。

诗文按作者生年排列,附注作者简介及帮助解读诗文的相关连接资料,以期爱茶者同赏。选辑不甚完备,希读者指正并不断补充。

2.关于游新昌大佛寺的文章

新昌大佛寺,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西南,在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之中。

寺内有大弥勒佛石像,寺外有隐鹤洞、锯开岩、濯缨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胜景。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概况 大佛寺 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观5层,寺内高大雄伟,巨大的弥勒佛石像正面趺坐于大殿正中。这座巨大的石像,雕凿于悬崖绝壁之中,历时约30年才全部雕成,为江南早期石窟造像代表作。

佛像高大巍峨、气势磅礴,经测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阔15.9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7米,两手心向上交置膝间,掌心可容10余人。大佛寺西北约300米处还有一小刹名“千佛院”,院内有佛千尊,每尊长约7寸,宽近5寸,排列整齐,个个神采飞逸,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无穷智慧与高度的艺术水平。

编辑本段历史 大佛寺在新昌“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环布如城”的石城山。大佛寺建寺历史悠久,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曾是我国佛学研究和传播中心之一。

新昌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初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45年,高僧昙光为领略浙东的奇山异水,尤其受当时杰出的高僧竺道潜和支遁归隐浙东的影响,慕名来到石城山。

昙光栖于石室,草建“隐岳寺”,这就有了新昌大佛寺的开始。 编辑本段宗教地位 大佛寺作为石窟艺术造像在外很有名气,但大佛寺在佛学研究与传播方面的历史贡献长期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人们在重新认识新昌与新昌大佛寺在宗教界地位时,我们不能不再次提到高僧竺道潜与支遁。竺、支二人在当时的佛教界已经很有名气,由于他们在浙东新昌一带定居后,又有东晋十八高僧中的于法兰、于法开、于道邃等相继到来,因此又吸引了当时的大批名流来此共同探讨佛教,于法兰还在大佛寺的山门外建造“千佛院”的前身“元化寺”。

据史料记载和学者们探讨的结果表明,昙光到新昌石城时,佛教传入中国不过150年,由于多位高僧在此研究与传播佛法,使当时的新昌大佛寺俨然成了全国的佛教研究基地,并由此在浙东一带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的“六家七宗”。众多高僧与名士在新昌的活动将中国的佛教学研究推向了高潮,并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向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传播与渗透,这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佛教界将新昌大佛寺作为佛教圣地的最主要理由。

编辑本段造像艺术 大佛寺的辉煌历史与在佛学发展中的地位,旅游者可以通过专门书籍与导游人员的口述中获知,而大佛寺的造像艺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是任何文字与语言难以完全表述的,只有当你身临其境时,才能体会其中之奥妙。大佛宝像坐落在石城山仙髻岩的一穴石窟之内,石窟之外有建筑宏伟的大雄宝殿。

殿外流水淙淙,殿内香雾缭绕,是大佛寺的核心区域。不管出自何种目的造访大佛金身,不管你有无最充分的思想准备,只要一跨入大殿之门,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震慑。

宝像庄严,慈眉善目,甚至于微笑着凝视每个“凡 大佛寺 夫俗子”,但谁也避免不了这种感受。大佛造像座高2米,身高13.74米,头部高4.8米,耳长2.8米,鼻长1.48米。

整个造像比例协调,充分考虑了人们观赏的视角,被学界称之为“江南第一大佛”。 说起大佛的来历,还得交代佛像的打造经过。

据记载,南齐永明四年(486年),石城山来了一位叫僧护的和尚。相传僧护常见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现,于是他发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巨型弥勒佛大像。

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成造像的面幞,临终前仍发誓“来生再造成此佛”。后来僧淑续凿,但也没有成功。

直到梁天监六年(507年),梁建安王肃伟派当时最著名和尚僧佑到此主持续凿工程。在僧佑的计算和指挥之下,终于在天监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名扬天下,从此开始了真正大佛寺的历史。

由于凿刻大佛的传奇故事,人们也称大佛为“三生圣迹”。大佛寺的开凿年代与规模和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相近,比四川乐山大佛早200多年。

编辑本段景点 千佛禅院 千佛禅院位于大佛寺西北约300米,紧邻大佛寺的外山门,是除大佛之外的另一处石窑造像。因石窟内佛像总数超过一千,故名千佛禅院,俗称千佛岩。

千佛岩,佛像确有千尊以上,据统计,石窑内共有佛像1075座,大的有1米之多,小的仅数寸。千佛禅院前身是高僧于法兰创建的元化寺,成寺于公元345—356年,可见千佛岩的造像早于大佛。

南朝时,南方很少有石窑造像,因此位于新昌石城山的千佛岩就显得异常珍贵。千佛禅院在“**”时曾遭受损坏,但大多得到了保留,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古代石窟造像艺术建筑。

放生池 放生池在大佛寺外山门内。大佛寺的放生池非但是一般佛教寺庙中的固有建筑,在新昌大佛寺更有平添景色的妙用。

不管是香客还是游客,一进入外山门,就会被两处清澈的水池所吸引,水面映照着两面青山、四面绿树,佛门净地的感觉油然而生。放生池南面岩壁“南无阿弥陀佛”为弘一法师手迹,“放生池”三字为钱思廉所书。

智者大师纪念塔建在两放生池间的山坡上,为纪念智者大师智顗 而建。智顗为隋唐间。

3.关于新昌的诗句

新昌县在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余脉逶迤盘伏之处,名山簇拥,万壑争流,素称“佛宗道源”。境内的石城山(大佛寺所在)、沃洲山(高僧支遁隐居,筑沃洲精舍)为东晋时江南的佛学中心,高僧们都爱静坐敛心,清谈佛玄,趋人清明爽运的茶被誉为佛天雨露,帝苑仙桨,“禅榻”和“茶烟”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沃洲山、天姥山、司马悔山自古列为道家六十福地之三,茶烟的清静幽香与道家所推崇的清心寡欲的空灵境界休戚相关,饮茶品道成为一种高雅的风流韵事。

新昌县境在旧会稽(越州)剡县的东部,越州茶以会稽日铸茶、余姚瀑布茶为最,会稽、余姚之间新昌所产之茶,属越州茶,亦有剡茶、剡茗之称。

茶,吐高香,孕诗情,文人学士烹泉煮茗,裁香剪味,竞相吟咏出了许多茶诗,成为中华诗库中灿烂的篇章。唐代著名诗僧皎然有多首诗称道剡茶:“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剡茗情来亦好斟,空门一别肯沾襟”。“聊持剡山茗,以代宜城醑”。宋代高似孙在《剡录》中称:“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然世之烹日铸者,多剡茶也。”

历代所修《新昌县志》是新昌一地最重要的地方文献,其所收录的茶诗流传至今,成为构筑新昌茶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基石;胡其银、陈新宇编校的《新昌唐诗三百首》,收录唐代诗人吟咏新昌风光人物的诗文,诠释着新昌作为“唐诗之路”精华地段的丰富内涵,使“唐诗之路”上又飘满了茶香;陈百刚、黄志益编著的《大佛龙井》是一册展示新昌“中国名茶之乡”风采的文化读物,是新昌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收罗引用了一些茶诗;邹志方、李永鑫主编的《历代名人咏绍兴》中也有一些咏绍兴(越)茶的诗句,容易使人把新昌茶纳入绍兴茶的大背景中。以上典籍是《新昌茶诗选辑》主要的资料来源。

越茶、剡茶都是新昌现在的许多名茶,如大佛龙井、安山碧玉、雪溪雪芽、天姥云雾等品牌茶叶的最初的渊源。

茶为清饮,诗为低唱。茶可添诗兴,诗可增茶趣。《新昌茶诗选辑》收录与新昌(绍兴)茶有关的诗,和有茶点缀的诗,其实也可谓《绍兴茶诗选辑》。诗文按作者生年排列,附注作者简介及帮助解读诗文的相关连接资料,以期爱茶者同赏。选辑不甚完备,希读者指正并不断补充。

4.关于新昌大佛寺作文

游新昌大佛寺五一小长假这三天,我们去了新昌大佛寺。

新昌大佛寺,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西南,在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之中。寺创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坐着观光车,欣赏着一路的美景,这里空气清新,是人非常的舒服。没过几分钟,就到了大佛寺门前。

走入大佛寺不久,就会看到广场上有一个巨大的莲花池,那个莲花池直径十米,池中的莲花共有7瓣,瓣瓣莲花都是用汉白玉雕琢而成,莲蓬里喷涌的泉水流转不息。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

所以,每个到哪里的游客都会把手放在池壁上,寓意是能够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大佛寺中还有一座宝塔--栖光净院万佛宝塔。

据门外的僧人介绍,这座宝塔之所以叫做万佛宝塔,是因为这座塔内供奉着一万三千多尊佛像。这座宝塔共有九层,分别为:眼识之境、耳识之境、鼻识之境、舌识之境、身识之境、意识之境、极乐世界、光明化境、人间佛教。

九层宝塔,总高73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一走进宝塔之内,就会看到四尊高大、凶神恶煞的佛像,上了二层有很多面的哈哈镜,每一面镜都是不一样的,象征着人有多样性。

走到六层,就会看到佛像了,一尊巨大的卧佛菩萨微笑着侧身躺在床上。走到九层时,虽然已是吃力不已,气喘吁吁了,但是走到外面,围着塔走一圈,这周围都被群山笼罩着。

看着绿油油、连绵不断的山峰,隐隐约约的,霎时间,让人感觉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一切世俗杂念都抛之脑后,只想在待在这片宁静祥和之中。我们在这寺内游览了整整几个小时之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这一次的旅行,不仅散了散自己的心,还学到了许多佛教中的知识。总之,这次的旅行让我受益匪浅。

5.妙写新昌大佛寺放生池的优美段落

放生池在大佛寺外山门内。

大佛寺的放生池非但是一般佛教寺庙中的固有建筑,在新昌大佛寺更有平添景色的妙用。不管是香客还是游客,一进入外山门,就会被两处清澈的水池所吸引,水面映照着两面青山、四面绿树,佛门净地的感觉油然而生。

放生池南面岩壁“南无阿弥陀佛”为弘一法师手迹,“放生池”三字为钱思廉所书。智者大师纪念塔建在两放生池间的山坡上,为纪念智者大师智顗 而建。

智顗为隋唐间中国佛教大家天台宗的创始人,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应晋王杨广之请,自天台赴扬州,途经石城寺。因病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圆寂于此,后移葬天台山塔头寺,在圆寂处建有衣钵纪念塔。

因天台宗在日本流传甚广,新昌大佛寺也就成了日本游客经常观瞻朝拜之地。

6.描写新昌大佛寺喊的成语

镜花水月

jìng huā shuǐ yuè

【解释】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出处】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结构】联合式。

【用法】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正音】花;不能读作“huá”。

【辨形】镜;不能写作“境”。

【近义词】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7.有关新昌的名句并注明作者.出处

风土人情 新昌县大佛寺所谓的三十要做四十要错:是指做寿庆,过寿诞,是人们表达良好愿望的—种祝福,也是一种尊老敬老的好风俗,这种风俗在我国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至今仍在延续。

越谚曰:“十岁外婆家,廿岁丈母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外婆家和岳父家届时都要送袍褂、文房四宝、馒头等礼物,都要敬神,为外甥或女婿祝福和庆贺一番。十岁和廿岁虽然没有寿庆的资格,但也符合中国人遇“十”举行纪念和庆祝活动的传统习俗,民间叫“做生日”。在新昌,逢十的岁数一般要做寿庆,但并不是所有逢十的岁数都可以祝寿。新昌旧俗庆寿诞有独特的讲究,特别在年龄方面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也有不少禁忌。新昌有“短十八、亡十九,二十做阴寿”的俗谚,这说明不能为二十岁之前的青年做寿。新昌还有一句俗语叫做“三十要做(寿),四十要岔(音同错)”。这句话是说,年满三十岁,庆祝一番未尝不可,但“四”与“死”为谐音,不吉利,所以四十岁是不能搞寿庆活动的,要岔开,或者说要错过去。

按照新昌风俗,一般按虚龄计岁。五十岁起均由儿孙在寿诞之日祀神祭祖,操办寿酒。生辰之日称“正寿”,寿宴由儿孙承办,称为“桃觞”。觞为酒器,桃为寿桃,“桃觞”之谓大约就是寿诞举觞称贺的意思。正寿的前一天,称“暖寿”,由出嫁的女儿负责筹办。庆寿诞在一年之内可提前做,但过了生日,则不能祝寿。临近寿诞日,一般由儿孙出面邀请亲戚好友来渴寿酒。喝寿酒之日,一般都要送寿礼。在嵊州、新昌等地,多在生辰当年正月初就送寿礼。寿庆礼物,都冠以“寿”字,如寿烛、寿面、寿酒、寿嶂、寿铀、寿联、寿画、寿屏、寿糕、寿馒头、寿桃等等,且均用红纸剪出“寿”字,放在寿礼和祝寿用的器皿上。其中寿桃是必不可少的寿礼,但如不在产桃的时节,可用米粉做的替代。

祝寿期间,贺寿者除送上寿礼之外,还要向被贺者祝福,说“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等吉利话。为营造寿庆气氛,自暖寿始,即正寿前一天,一般都要悬挂灯彩,点上大蜡烛。挂起寿星图、条幅等。正寿日寿者着吉服,受晚辈跪拜或亲友们的祝贺。女儿女婿除送上一般寿礼之外,还需要送上衣服、鞋袜之类的寿礼。旧时绍俗,比较富裕的人家,还要雇上戏班演出寿戏。寿戏多演唱平调、莲花落或“隔壁戏”(这种戏是以口技为主的曲艺,目前已经失传)。寿戏的主要内容大多是喜庆,戏尾均以大团圆告终,以图吉利。

新昌俗寿庆也有因特殊原因提前一年做的,称之为“做九头”。另外,民间认为活到六十六岁,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难关。要过这个关,只有吃六十六块肉方可顺利通过。因此,到了六十六岁生日,其女或侄女辈送上六十六块肉由寿者食用,如寿者吃素,则用数量相同的豆腐干等食代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世事演变,寿庆这一古老风俗虽存,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变化。人们一般不再祀神祭祖,更省简了寿庆之门繁琐礼节。一般在寿诞日置酒祝寿、分送寿面、寿馒头、寿糕等。馈人以面,称“长寿面”,取其延年益寿之意。根据寿者的不同爱好,晚辈们分别送上有益身心健康的礼物,庆寿诞赋予了更新的内容。

8.仿写《七月的天山》新昌大佛寺的作文600字

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的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秋天般的凉爽。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多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上汇成冲击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百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回水窝,都有鱼儿在欢快得跳跃。这个时候,饮马西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磷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是密林更加幽静。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的柔美。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9.您知道浙江新昌的大佛寺吗

大佛寺在新昌县城西南石城山中。

东晋高僧昙光在此始创隐岳寺。南朝齐梁间、僧护、淑、?v三代依山开凿佛像,历30年而成,世称“三生圣迹”。

像为弥勒跏跌,高16米,为江南最大石佛雕像。后又依崖构筑五层殿阁,佛龛大殿,浑然一体。

新昌大佛寺为中国汉族地区142所重点寺院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位于新昌“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环布如城”的石城山,离新昌县城西南0.5公里,创始于东晋永和初年(公元345年),为中国汉族地区142个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这里群山环抱,奇岩突兀,亭台楼阁环布,古树修篁,故大佛寺又有“石城古刹”之称。寺内依山崖开凿30年的石弥勒佛像,南朝文学家刘勰誉之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旷代之鸿作”,后世称之为“江南第一大佛”。

关于石弥勒像的传说:大佛寺里最负盛名的文物是石雕弥勒大佛。据《新昌县志》记载,大佛开凿于南北朝时齐梁年间(约486一516年),前后营造30余年。

据1984年有关部门测算,佛座高1.91米,佛身高13.74米,佛头高4.87米,耳长2.7米,两膝相距1016米。此佛像是中国江南第一大佛,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中大佛相媲美,目前仍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尊石雕大佛之一关于大佛寺的传说:新昌大佛寺创建于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45年,高僧昙光为领略浙东的奇山异水,尤其受当时杰出的高僧竺道潜和支遁归隐浙东的影响,慕名来到石城山。昙光栖于石室,草建“隐岳寺”,这就有了新昌大佛寺的开始。

昙光是江苏昆山人,自幼出家,拜访名师,钻研佛学,成为一位有影响的僧人。 130年以后,僧护来到石城山隐岳寺,做了隐岳寺的住持。

他见寺北有青壁干余尺,每至其下,“闻管弦声或发光怪”,决心就壁刻成佛像。石壁坚硬,进展慢,至僧护圆寂时,只粗粗凿出头部形象。

其弟子僧淑等继其业,因“资力莫由”而停工。受建安王萧伟之邀,僧佑来到隐岳寺,见僧护和僧淑所凿的石佛“失在浮浅”,再次招集工匠雕刻四年,造成极精美的石弥勒佛坐像。

南朝梁著名文学论批评家刘勰,特为之作了2200多字的《梁建安王造石城山石佛像碑记》,赞誉这座石弥勒像是“不世之宝,无等之业。”这座“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是经过僧护、僧淑、僧佑三人相继建造而成的,主体工程的设计和完成者是僧佑。

在大佛寺大雄宝殿的三层楼阁上,立有“三生圣迹”的匾额,就是指这三位法师锲而不舍地雕凿石佛的历史。 据《嘉泰会稽志》载,唐会昌五年(845年),石城建瑞像阁三层。

五代后石城寺曾经遭火焚。后道兵燹,殿堂均毁,唯十丈金身石弥勒佛像独存。

清朝末年,重建五层高阁,重装大佛及罗汉像。1925年,在寺门口立碑,上书“大佛寺”。

至此,寺庙改称大佛寺,沿用至今。 关于大佛寺的地位:大佛寺被列为浙江省省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后,又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每天前来参观游览、朝山拜佛的游人香客络绎不绝,人们无不赞叹这座鸿姿巨佛和周围的幽美的景色。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