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有什么影响现在日本有不少跟中?嘟频奈幕F象和生活?俗,以及一些在中?就烈咽?骰蚝币?的古风遗存。 这正是2,000多年中日文化交流的成果。 中?幕牟煌牣牐ㄟ^各种渠道与方式,植根日本社?母???用妗H毡久褡逶谖罩?幕耐?r,加以消化和改造,?K和日本原有的本土文化相融合,??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 因此,今日日本的社?詈惋L俗??T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中?糯幕睦佑 O旅孀?我??分?e??W术与宗教、文?W与?术、风俗与??T等三??方面,举例说明中?幕?θ毡镜姆N种影?。 在世界各??ν馕幕涣鞯?v史中,中?腿毡具@???一衣??|???邦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以其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格外引人注目。 ?目?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史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是?v史悠久、源远流长,?H有文字?载的文化交流史就已超过2,000年。 其次是范??V泛,涉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用妗5谌怯绊?深远,???恼巍⒔??⑽幕⑷粘A?俗,?o不发生深刻的影?。 至今在日本文化和生活??T中,?到?可以感受到中?糯幕睦佑 ? 中日文化交流是一??漫长的过程,这里?粗??v史朝代?⑺?樗???r期,每???r期交流的?热荨⒎绞剑兄煌奶厣¡?。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条)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革”,在唐长期留学的高尚玄理等被任命为国博士,参议国政。在经济上,他们根据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将土地收归国有,实施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在政治上,仿照唐朝官制,改革了行政机构等。实行革新的内容基本上都和唐朝的制度相似。 在建筑方面,日本的国都“平京城”(京都)、宫室、寺院的建筑,全仿唐式,京都的市容街道和长安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在文字方面,日本在8世纪以前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贝真备根据汉字的楷书偏旁、冠盖,特创“片假名”文字,学问僧海空采用汉字的草书,创造“平假名”文字。这种新体文字的创造,有利于日本文化的发展。 唐朝时中国人也不断东渡日本,其中有使臣、僧侣和商人等,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很大作用。其中以鉴真最为著名。鉴真(公元688~763年),扬州人,俗姓淳于,是著名的佛教律宗大师。743年(天宝二年),应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的邀请东渡日本,经过6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于753年(天宝十二年)到达日本。鉴真学识渊博,对日本的佛教、建筑、雕塑、艺术、医学等有重大影响。在他的设计与指导下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塑造了一些佛像。他还为日本鉴定了许多中草药,并著有《鉴上人秘方》的医书,对日本医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有哪些隋朝以前,中国文化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到唐代中日两国交往更加频繁。 中国商人用远航船只载着大量的丝绸、香料、瓷器等前往日本贸易;日本商人也带来玛瑙、琥珀、黄金和特产进行商业交易,对两国经济交流都起着积极作用。 唐代的文化对日本影响很深。 从630年(贞观四年)到838年(开成三年),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来到长安,每次遣唐使的组织都很庞大。除正式的使臣之外,还有大批的执事人员和学生、学问僧、医师、画师、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各种手工工匠)等随行。 最多的一次曾达到651人。这反映了日本积极广泛地吸取唐朝文化。 他们全面地学习唐的政治、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哲学、佛学、医学、天文历法、建筑、工艺技术及生活习尚等,对后来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革”,在唐长期留学的高尚玄理等被任命为国博士,参议国政。 在经济上,他们根据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将土地收归国有,实施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在政治上,仿照唐朝官制,改革了行政机构等。 实行革新的内容基本上都和唐朝的制度相似。 在建筑方面,日本的国都“平京城”(京都)、宫室、寺院的建筑,全仿唐式,京都的市容街道和长安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在文字方面,日本在8世纪以前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贝真备根据汉字的楷书偏旁、冠盖,特创“片假名”文字,学问僧海空采用汉字的草书,创造“平假名”文字。 这种新体文字的创造,有利于日本文化的发展。 唐朝时中国人也不断东渡日本,其中有使臣、僧侣和商人等,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很大作用。 其中以鉴真最为著名。鉴真(公元688~763年),扬州人,俗姓淳于,是著名的佛教律宗大师。 743年(天宝二年),应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的邀请东渡日本,经过6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于753年(天宝十二年)到达日本。鉴真学识渊博,对日本的佛教、建筑、雕塑、艺术、医学等有重大影响。 在他的设计与指导下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塑造了一些佛像。他还为日本鉴定了许多中草药,并著有《鉴上人秘方》的医书,对日本医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4.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有哪些隋朝以前,中国文化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到唐代中日两国交往更加频繁。中国商人用远航船只载着大量的丝绸、香料、瓷器等前往日本贸易;日本商人也带来玛瑙、琥珀、黄金和特产进行商业交易,对两国经济交流都起着积极作用。 唐代的文化对日本影响很深。从630年(贞观四年)到838年(开成三年),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来到长安,每次遣唐使的组织都很庞大。除正式的使臣之外,还有大批的执事人员和学生、学问僧、医师、画师、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各种手工工匠)等随行。最多的一次曾达到651人。这反映了日本积极广泛地吸取唐朝文化。他们全面地学习唐的政治、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哲学、佛学、医学、天文历法、建筑、工艺技术及生活习尚等,对后来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革”,在唐长期留学的高尚玄理等被任命为国博士,参议国政。在经济上,他们根据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将土地收归国有,实施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在政治上,仿照唐朝官制,改革了行政机构等。实行革新的内容基本上都和唐朝的制度相似。 在建筑方面,日本的国都“平京城”(京都)、宫室、寺院的建筑,全仿唐式,京都的市容街道和长安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在文字方面,日本在8世纪以前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贝真备根据汉字的楷书偏旁、冠盖,特创“片假名”文字,学问僧海空采用汉字的草书,创造“平假名”文字。这种新体文字的创造,有利于日本文化的发展。 唐朝时中国人也不断东渡日本,其中有使臣、僧侣和商人等,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很大作用。其中以鉴真最为著名。鉴真(公元688~763年),扬州人,俗姓淳于,是著名的佛教律宗大师。743年(天宝二年),应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的邀请东渡日本,经过6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于753年(天宝十二年)到达日本。鉴真学识渊博,对日本的佛教、建筑、雕塑、艺术、医学等有重大影响。在他的设计与指导下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塑造了一些佛像。他还为日本鉴定了许多中草药,并著有《鉴上人秘方》的医书,对日本医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5.宋词对后世的影响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6.汉字对日本字的影响(1)文字 日本使用汉字、平假名、片假名3种文字,此外有时也使用罗马字。 汉字是从中国传入的表意文字。后来创造了万叶假名,利用汉字的音训来表现日本的国语。此后又从万叶假名的简化写法产生了平假名和片假名(9世纪前后)。日本文字最初适用于竖写,但也可以横写。不过阅读时仍是竖写的方便,所以一般报刊、杂志、书籍大多数是竖写。 (2)汉字 一种象形和指事均为十分发达的表意文字。例如,表示太阳的文字“日”了自太阳的形状,表示树木文字“木”是模仿树木的形态而创造的。又如表示“林”的文字由两个“木”并列而成,表示“森”的文字由3个“木”字重叠而成。汉字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据说汉字总数有5万左右。 这是指“字”数,“词”数则高达数倍以上。在日本官厅、公司及报纸使用的常用汉字规定为1945个(1981年)。但是,人名及地名使用的汉字还有许多,因此认识的汉字必须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否则看不懂报刊书籍。 此外,日本自己创造的汉字(称国字)也很多。从中国传入的汉字有中国式的音读和日本式的训读之分。 现代日语的特征有以下几个。 ①混合使用几种不同种类的文字,有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等。 ②使用的文字数量多,一般通用汉字约3000个(其中常用汉字1945个),平假名和片假名各46个。 ③文章可以竖写,也可以横写。 ④音韵结构单纯,音节种类少(标准母音仅ァィゥェォ5个)。音节由母音或由子音和母音构成,常以母音结尾,单独使用的子音仅ン1个。 ⑤表示同一事物,往往可用好几个单词。尤其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代名词种类极多(如表示第一人称的有ゎたし、ぽく、ぉれ;表示第二人称的有ぁなた、きみ、ぉまえ等)。 ⑥同音异义的音词很多(如对象、对照、对称;追求、追究、追及等)。 ⑦由于职业、年龄、性别的不同,所使用的词语也相应有明显的不同。 ⑧助词(が、を等)、助动词(なぃ、だろぅ等)对句子的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⑨主语在谓语之前,谓语在句末,句节的顺序比较自由,主语常常借助谓语的用法而省略。 ⑩敬语十分丰富而又复杂。 7.宋词对后世的重要性和影响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词源》卷下)就是对这方面特征的一个总结。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的苏轼,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也要受到主流倾向的渗透,或多或少地沾带着“艳”的情味 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正属于被孔子屏弃的淫靡的“郑卫”之声一流,与风雅篇什背道而驰。它只有表层次上的享乐生活追求,决没有深层的意蕴供回味。所以,宋词人们一面沉湎于声色的快乐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饰,自我辩解,“自扫其迹”。后人“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也为其曲意解释。贪图享受,人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之中。如能将艳情的表述含蓄化、朦胧化,似有兴寄,让接受者产生无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将字面、句子、声韵皆加以锻炼,使其具有典丽高雅之风貌,岂不是两全其美?基于这样的立场,“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创作流派,从创作的实践到出现较完整. 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贺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况周颐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蕙风词话》卷二)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艺概》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8.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在5世纪初,大和国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吸取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在推古朝改革进程中(554-628),以圣德太子(574-662)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更是兼取中国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制定的。 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则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把日本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从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日本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历经飞鸟(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镰仓(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战国)、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户(1603-1868)等时代。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正是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至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 3世纪末,百济博士王仁把中国儒家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传至日本。 5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够较好的运用汉字了。继体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济定期向日本派遣谙熟儒家典籍的汉学家,以后又增加医博士、历博士、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到圣德太子时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著名的《万叶集》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成为“万叶假名”。 用汉字作音符,书写很不方便。8世纪,留学生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 后来,留唐求法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8世纪中叶,年逾花甲、双目失明的中国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经过许多周折,历尽艰辛,东渡日本。 他不仅带去了佛教各宗经典和汉学文化知识,还创立律宗佛教,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人民对鉴真的贡献给与极高的评价:“禅光耀百倍,戒月照千乡”。 大化改新以后,律令制国家全力吸收中国文化,在历次遣唐使中都有不少的学问僧随行,例如第二次遣使随行学问僧多达20余人,创建日本佛教真言宗(密宗)的弘法大师(空海)和创建天台宗(法华宗)的最澄等高僧都是随遣唐使入唐求法的日僧。为了更好地扶持和奖励佛教,天皇政府将佛教纳入国家事务之中,设立专门的佛教统制机构,任命僧侣首领,规定寺院制度,佛教成为官方宗教。 8世纪初,日本先后编成两部历史巨著,一为《古事记》,一为《日本书纪》。前者共三卷,上起神代,下至推古朝,以日本文体为主,杂有汉文,其中歌谣和专有名词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后者三十卷,上自神代,下至持统天皇,采用中国正史体裁,用汉文写成,这是日本最古的两部史书。 到平安时代(794-1185年),又先后编成《续日本书籍》、《日本后记》、《文德实录》和《三代实录》等史书,合称《六国史》。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志,如《出云风土记》、《播磨风土记》等。 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造的,采用了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 真正烧制陶器是在镰仓时代,濑户一个叫藤四郎的人从中国引入了技术,制造水壶、香炉、佛具等。 以后直到室町时代,除了濑户以外,信乐、常滑、丹波、备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被称作 日本的六大古窑。 据传,古时中国的三弦乐器经由琉球(现在的冲绳)传来日本,这就是日本的三弦琴。 三弦琴琴长约80公分由两部分构成,即共鸣箱(兽皮蒙在木框架上做成)和带有三根弦的琴杆。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建筑的形式亦不例外,尤其是中世纪的日本建筑。 其可分为三大样式,即和式建筑、唐式建筑、及天竺式建筑。而其中所谓的唐式建筑即是源于中国宋元一带的建筑样式。 而宋元文化中又以禅宗对日本的中世文化影响最大故唐式建筑又称禅宗式建筑。此时中国文化的传入不但丰富了日本的宗教文化,更使日本的建筑文化迈入一个新纪元。 也使日本的各种艺术表现不论是建筑,庭园,传统茶道,甚至是能剧的表现都充斥着高度禅意,创造了一个寂静且充满冥想的空间,使人心更加的清澈,单纯。 由此看来,日本文化的基石则源自于中国。 小到吃饭的筷子,大到建筑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