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讲坛之辛弃疾》读后感求一篇《百家讲坛之辛弃疾》的读后感知己 一个大雪纷飞的一晚,辛弃疾快马加鞭,眼神充满渴望而又显迷离,似乎要追寻什么却无功而返,暗自嗟叹: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原来辛弃疾想要挽留住知己陈亮.当初,辛弃疾却不被人待见,或许因为他一贯的铁腕作风,或许因为他才华横溢,不仅小人诋毁他,连很多正直的人也对他不满,辛弃疾自己也知道“蛾眉曾有人妒”.我不禁疑惑,这样一位耿直刚拙的人,又有谁愿意接近他,了解他,他又会有自己的知己吗?面对很多“不知吾”的人,辛弃疾没有惧怕权势而卑躬屈膝,没有委曲求全而放弃理想,更没有畏缩不前而退隐山林.他一直保持刚拙自信、我行我素的本色.正因为这样,天下很多同样抱有抗金复国理想的人都来接近他,自然产生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陈亮便是其中一位.辛弃疾与陈亮不仅意气相投,他们之间更是无话不谈.据说有一次,辛弃疾与陈亮高谈阔论,指点江山,辛弃疾告诉陈亮如果金要灭宋可能采用的种种战略.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轻易告诉陈亮,其信任也可见一斑.珍贵的友谊也必带来巨大的激励和慰藉.当辛弃疾被贬谪后,陈亮千里迢迢来看望他.于是在晴朗的夜晚,明月的光辉透过窗子,照亮两人慷慨激昂的神情,寂静的山林中,回荡着两人的豪言壮语.两个失意的志士相互鼓励,“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是辛弃疾对陈亮的最高评价;“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是陈亮对辛弃疾的深切勉励.他对本色的坚持,赢得了难得的知己;他对朋友的信任,积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的几次浮沉,知己给了他巨大的力量.今天当我们还在抱怨知己难寻的时候,为何不想想他呢?。 2.百家讲坛辛弃疾1.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3.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5.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6.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鹯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7.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 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 我所知道的就只有这些了。 3.百家讲坛辛弃疾的内容和心得.对宋史不太了解的我,一次偶然间,在电视机里看到了袁腾飞老师正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 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 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 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乃即兴之时所作,非常感谢大家的欣赏和见解。) 百家讲坛之鲍鹏山新说水浒之鲁智深 读后感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要说起水浒英雄,鲁智深可是一个特别的。说他是和尚,那也不尽然。 他可是个“酒肉穿肠过”,不看经卷的花和尚,可算得上是和尚中的“另类”。且看他: 头裹芝麻罗万字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落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好一条英勇刚武的大汉子! 从渭州经略府的提辖官到梁山泊的头领,这便是鲁智深的性格斗争生命史。鲁智深被逼上梁山,不仅仅是现实对他的迫害,也是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结果。 他虽然是个粗鲁之人,但他一身好武艺却也是名副其实。 这不,为帮金氏,他三拳打死镇关西;遇见周通强抢民女,又将其痛揍一顿。 瓦罐寺中驱恶人;野猪林中救林冲。鲁智深虽然性情鲁莽,但却有着一腔热血。 他原本可以“逍遥自在”地当他的提辖,然而却无法忍受漠然的社会。鲁智深不能忍受他所存在的社会,他对自己所看到的不合理的社会压迫采取了进攻的态度。 鲁智深的正义感造就了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一生。他是个粗人,但他这个粗人却是善良的。 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一副侠义肝胆,此乃英雄也。 鲁莽行事的鲁智深“平生不修正果,只爱杀人放火”。 他可是“酒肉穿肠过”,但佛祖是否心中留,那就得问他自己了。他大闹五台山,大力倒凉亭。 可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 臂负千斤举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五台山上,鲁智深虽然到处惹是生非,三番五次破戒,但他在智真方丈面前却也显得乖巧,不敢放肆。 鲁智深也有他可爱的一面。 鲁智深的性格中虽然有鲁莽的一面,但他却也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 在菜园中他智斗众无赖,也算是有勇有谋。他在众无赖面前,力拔垂杨柳,也显示了他的力量和霸气。 武艺超群,果不其然。 鲁智深为人豁达、坦率,这也正是他的可爱所在。 他说话一口关西腔,又显出他的爽快来。不能否认,鲁智深确实是个英雄。 作为英雄,他有一份英雄的气概。作为英雄,他也有一份英雄的义气。 要不然又怎么会大闹野猪林救林冲,又怎么会为救史进华州入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兄弟两肋插刀。哪怕是来到梁山后,对昔日的好友兄弟依旧是日思夜念,并决定也接他们来梁山。 如此义气,如此侠肝义胆,又怎能不让人为之钦佩呢? 鲁智深的一身可以说是富有戏剧性的。从起初因躲避追捕而被迫落发,到善终坐化在大刹。 也可以说是从“假和尚”成了“真和尚”。他虽然被逼上梁山,也干过些杀人越货的勾当,但骨子里,他却也不是个坏人,仍透着点佛家的大慈大悲。 智真长老说他鲁智深必能修成正果,也确实如此吧。或许鲁智深已经看破了这红尘世事,他拒绝了宋江的好意,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清净的去处,得个囫囵尸首,也就此心满意足了。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鲁智深就这样圆寂了。 鲁智深英雄一生,惊心动魄。但在临死之时,却是如此平静和自然。 临死之人,如此坦荡也不失英雄气概。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这个“酒肉穿肠过”,不看经卷的花和尚也算是做了一回真和尚,功德圆满,修成了正果。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 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 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鲁智深命。 4.辛弃疾的摸鱼儿是百家讲坛赵晓岚的第几集是《金戈铁马辛弃疾》第三集《铁腕平乱》的最后部分讲到的。 讲稿如下: [画外音] 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直主张抗金的,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一直是贯穿他生命的主旋律,那么面对宋孝宗对北伐事业逐渐消极的心态,辛弃疾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他在词做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情绪的呢? [赵晓岚]辛弃疾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当然是无比的郁闷和失望,他有一首很著名的词《摸鱼儿》反映的就是他这种心绪。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人怨恨春天的风雨太多,他怜惜春天在风雨的催迫下,匆匆的离去。 词人对春天的怜惜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惜春长怕花开早,因为怜惜春天,他甚至一直都害怕春天的花开的太早了。为什么呢?因为开得早就会凋谢的早,何况眼前已经实实在在的到了晚春,遍地都是凋零的花瓣了,于是作者就要极力的挽留春天。 他呼唤春天,他说春天请你暂时停住你要离开的脚步,我听说那个芳草都已经长满了天涯,已经把你回去的路阻断了,那意思就是说,你既然没有路回去了,你就留下来吧。可是春天对他的挽留没有反应,于是作者就埋怨春天不理睬他。 他看来看去,只有那美丽屋檐下的蜘蛛网还在那里殷勤的张着,好像要极力的挽留住春天的样子,可是一天到晚它只惹来了一些飘飞的柳絮,粘挂在他的上面。 这上半首词表面上抒发的是伤春惜春之情,可是它却有很强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有人认为这在风雨催迫下匆匆而去的春天是象征着南宋的国势,风雨飘摇走向衰落。 但是我认为,辛弃疾在这里更可能是把这个春天比喻成抗金恢复的事业。我们知道这个非常热衷于北伐的宋孝宗上台以后,南宋曾经出现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抗金局面,就好像进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可是在符离之败等各种事件的打击牵制之下,这个良好局面又匆匆归去了。对收复失地满怀热情的辛弃疾曾经也想尽力来挽救,他几次上疏皇帝和宰相但是都没有回音。 怨春不语我认为就是辛弃疾在埋怨作为抗金事业最高领导的宋孝宗没有搭理他,他觉得在那个抗金的良好局面逐渐远去的过程中,他就像那个屋檐下的蜘蛛网一样,虽然是力量微小,但是仍然殷勤地忙前忙后,极力想挽留住一些什么东西,他想挽留住抗金的一点力量,抗金的那种良好的局面,他就想挽留住一点什么,但是抗金的大势已去,他的努力还是落空了。 下片,从这个长门事到脉脉此情谁诉,用的是汉武帝和陈皇后的事情,陈皇后就是“金屋藏娇”这个成语中的女主人公陈阿娇,她是汉武帝的表姐,汉武帝小的时候他的姑母也就是阿娇的妈妈,曾经逗这个汉武帝,他说如果把阿娇给你做老婆,你会怎么对待她呢?这个小家伙就回答他,那我要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个小家伙成了汉武帝之后就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真的娶了阿娇做皇后,并且给她造了一座金屋。 可是这个阿娇她却看不得汉武帝和别的妃子亲热,汉武帝一怒之下就把她打入了冷宫,也就是长门宫里面去了。冷宫的日子自然很不好过,这个阿娇就后悔了,她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写的好,于是就拿出千金请这个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在《长门赋》里面诉说了自己的忧愁悲伤以及对汉武帝的盼望。 而汉武帝也真的被感动了,又重新的宠幸了阿娇。 上面这个说法是出自于《长门赋》前面的序言,这中间自然有些文人自我吹捧的成分,因为历史上的阿娇在受冷落以后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青睐。 辛弃疾在这里对历史进行了一番推演和改造,他说长门宫里陈皇后的那件事情,本来已经约好的佳期,为什么最后又耽误了呢?有人一直嫉妒那个美女,在皇帝那里造谣中伤她。那么她即使用千金买得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她自己的满腹的忧愁悲伤以及对皇帝的思念之情又向谁去倾诉呢? 我认为“蛾眉曾有人妒”的这个曾字,它不念CENG,它念ZENG,为什么这么说呢?它是做副词,一直、从来,如果是这么来理解的话,就更能够说明人才遭妒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惯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显然,辛弃疾在这里他是用陈皇后的遭遇,来比喻自己受冷落的遭遇,他认为自己的那些抗金主张之所以得不到宋孝宗的重视,得不到他的信任是因为有人妒忌他,在皇帝那里说他的坏话。那么面对这种阻碍他实现抗金理想的流言蜚语,他气愤了,于是他就说“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玉环飞燕就是指的杨玉环,赵飞燕,她们分别是唐玄宗和汉成帝的宠妃,这两个美女都是能歌善舞,红极一时,辛弃疾在这里告诫那些中伤他的人说,你呀不要以为自己长袖善舞,你们没有看到像杨玉环,赵飞燕那样受到皇帝宠爱、显赫一时的人也化为尘土了呢。 愤怒之后,作者笔调一转,就写起了自己的哀怨“闲愁最苦”。这句话真是无限沉痛,我们上集已经讲过,这个闲愁,在古诗词里面往往是指一种无法明说的、非常深重的愁苦,辛弃疾的愁就是眼看着。 5.观百家讲坛康震老师《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后读《师说》有感[观百家讲坛康震老师《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后读《师说》有感!(原创)]观百家讲坛康震老师《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后读《师说》有感!今天看了百家讲坛康震老师《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再次拜读韩愈的千古名篇《师说》,颇有几分感想,写出来跟大家一起交流,观百家讲坛康震老师《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后读《师说》有感!(原创)。 《师说》里有几个观点:1、古之学者必有师。开篇的这一句,我是觉得表达了一个观念,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有很多同学经常会说,我是学某某专业的,你说的这个不适合我。我对这种说法是很不以为然的。 因为人都是学而知之,不存在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只有你学不学的问题。可以这么讲,你有能力去学任何一门专业,只不过报考大学的时候你只能选择一个专业来读而已。 2、接下来谈到: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主要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从《师说》中谈到的这点,就是说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圣人能跟从老师请教,我觉得这种圣人就是有那种空杯的心态,否则你自己本身就是个满杯,还能学得进什么东西呢?所以,良好的空杯心态是一个人能不断进步的条件之一。 3、以孔子为例。引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点个人觉得也是很重要,有些人好为人师,但是他们意识不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现代的实践中还不只是老师之于弟子,甚至有很多人以为以前不如自己的同学,过了若干年之后那同学还是不如自己。 《师说》告诉我们,老师与弟子是辨证的一种关系,现在的老师将来可能是别人的弟子,现在的弟子将来也可能是别人的老师。我觉得在各个高校求学的莘莘学子都将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这些《师说》中的道理还是对我们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的。 除此之外,我还觉得读书不能读死书,学也不能死学,要活学并且要活用。看了百家讲坛康震老师的《唐宋八大家》之韩愈部分,也才有机会来重温这《师说》。 老师讲授的目的不只是让我们了解和知道,而是让我们掌握和理解,并且要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学以致用。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听的时候很有道理,但是讲授完课程之后如果你让他来说一说,他们就没有任何的见解。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莘莘学子要把握这个路线:学-思-用。老师讲,我们认真听,老师讲完我们要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和加工,最后再通过以后的实践来表达出来最终完成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读后感《观百家讲坛康震老师《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后读《师说》有感!(原创)》。 可以这么讲,对于康震老师对于唐宋八大家的讲授,如果只观看不思考等于白看,只思考不运用等于白思考。最后需要阐明一点,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也就是说,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首先是传道。 道是什么呢?从字面意思就是道理。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就要有德,这里面得道,最好解释为道德,道理。 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道的道德方面的意思呢?因为我们的社会所有的人都是由老师教出来的,因为古之学者必有师。 那首先老师本身就要有德,甚至说老师就是要德才兼备。否则,老师本身就无德,怎么能教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呢?这几天某大型门户网站爆出新闻:某大学校长贪污受贿,某大学常务副书记涉嫌贪污受审等等,我们不免要深思:难道这些大学校长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所谓杰出人才么?他们是人才么?他们有德么?如果我们培养了很多年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无德之才,那只能是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这样的人才还不如他们无才。 综上所述,我们的未来需要的是更多的德才兼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才会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从《师说》联想到我们的教育,联想到我们的小学教育,联想到我们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有让高尚的品德从小学生起就开始写入他们的幼小心灵,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好,违法犯罪才会越来越少,贪污腐败就会越来越少!【原文】。 6.百家讲坛《苏轼》中的经典诗文有哪些其一 少年成名蜀地钟灵秀,苏门出俊豪。瞻由超二陆,父子冠三曹。刑赏忠厚论,文辞平易旄。欧公避头地,唾掌化皋陶。其二 初出茅庐趋廷登制举,入仕到扶风。 刺史何严正,签书久琢砻。 凌虚台各别,异代事相同。 我亦不惑矣,方知陈老翁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晓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7.百家讲坛辛弃疾的内容和心得.对宋史不太了解的我,一次偶然间,在电视机里看到了袁腾飞老师正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 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 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 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乃即兴之时所作,非常感谢大家的欣赏和见解。) 百家讲坛之鲍鹏山新说水浒之鲁智深 读后感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要说起水浒英雄,鲁智深可是一个特别的。说他是和尚,那也不尽然。 他可是个“酒肉穿肠过”,不看经卷的花和尚,可算得上是和尚中的“另类”。且看他: 头裹芝麻罗万字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落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好一条英勇刚武的大汉子! 从渭州经略府的提辖官到梁山泊的头领,这便是鲁智深的性格斗争生命史。鲁智深被逼上梁山,不仅仅是现实对他的迫害,也是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结果。 他虽然是个粗鲁之人,但他一身好武艺却也是名副其实。 这不,为帮金氏,他三拳打死镇关西;遇见周通强抢民女,又将其痛揍一顿。 瓦罐寺中驱恶人;野猪林中救林冲。鲁智深虽然性情鲁莽,但却有着一腔热血。 他原本可以“逍遥自在”地当他的提辖,然而却无法忍受漠然的社会。鲁智深不能忍受他所存在的社会,他对自己所看到的不合理的社会压迫采取了进攻的态度。 鲁智深的正义感造就了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一生。他是个粗人,但他这个粗人却是善良的。 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一副侠义肝胆,此乃英雄也。 鲁莽行事的鲁智深“平生不修正果,只爱杀人放火”。 他可是“酒肉穿肠过”,但佛祖是否心中留,那就得问他自己了。他大闹五台山,大力倒凉亭。 可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 臂负千斤举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五台山上,鲁智深虽然到处惹是生非,三番五次破戒,但他在智真方丈面前却也显得乖巧,不敢放肆。 鲁智深也有他可爱的一面。 鲁智深的性格中虽然有鲁莽的一面,但他却也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 在菜园中他智斗众无赖,也算是有勇有谋。他在众无赖面前,力拔垂杨柳,也显示了他的力量和霸气。 武艺超群,果不其然。 鲁智深为人豁达、坦率,这也正是他的可爱所在。 他说话一口关西腔,又显出他的爽快来。不能否认,鲁智深确实是个英雄。 作为英雄,他有一份英雄的气概。作为英雄,他也有一份英雄的义气。 要不然又怎么会大闹野猪林救林冲,又怎么会为救史进华州入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兄弟两肋插刀。哪怕是来到梁山后,对昔日的好友兄弟依旧是日思夜念,并决定也接他们来梁山。 如此义气,如此侠肝义胆,又怎能不让人为之钦佩呢? 鲁智深的一身可以说是富有戏剧性的。从起初因躲避追捕而被迫落发,到善终坐化在大刹。 也可以说是从“假和尚”成了“真和尚”。他虽然被逼上梁山,也干过些杀人越货的勾当,但骨子里,他却也不是个坏人,仍透着点佛家的大慈大悲。 智真长老说他鲁智深必能修成正果,也确实如此吧。或许鲁智深已经看破了这红尘世事,他拒绝了宋江的好意,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清净的去处,得个囫囵尸首,也就此心满意足了。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鲁智深就这样圆寂了。 鲁智深英雄一生,惊心动魄。但在临死之时,却是如此平静和自然。 临死之人,如此坦荡也不失英雄气概。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这个“酒肉穿肠过”,不看经卷的花和尚也算是做了一回真和尚,功德圆满,修成了正果。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 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 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 8.百家讲坛 诗歌唐朝共有几集一、共十集。 二、扩展知识: 1、节目简介:历代的诗歌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就是元明清那段比较差一点,宋诗最接近唐诗,宋代的诗人对唐诗就有非常高的评价,我们看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王安石,王安石说过一句话,说“世间好语言,以被老杜道尽”,老杜就是杜甫,就是世界上好的句子都被杜甫给写完了。他又说一句话,说“世间俗语言”,就是通俗的好的句子,“已被乐天道尽”。乐天就是白乐天,就是白居易,就是王安石认为,典雅的好的诗句,优美的句子,都被杜甫写光了,而通俗一点好的诗句,都被白居易写光了。王安石,他作为一个大诗人,他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太了不起,几乎把所有好句子都写掉了,唐代社会、全社会从上到下都有崇尚诗歌的风气。在这样一种风气下面,当然很多人,大家都来写诗,有才华的人,都把他们的才华用在诗歌写作上,所以我们说唐诗要不好也难,它一定会好。那么,唐诗究竟好在哪里呢?为什么唐诗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最高峰呢?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将为您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 2、每集标题: 第一讲 唐诗气象 第二讲 诗抒胸怀 第三讲 怀才不遇 第四讲 沧海桑田 第五讲 君子之交 第六讲 忧国情怀 第七讲 天伦之情 第八讲 送别之情 第九讲 山水有情 第十讲 爱情诗语 3、主讲简介:莫砺锋,1949年4月出生,1984年10月在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兼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等职务,著有学术专著五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