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 一到五章中关于以礼治国的句子【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 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 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20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 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 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 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原文】 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 3•2 三家(1)者以《雍》彻(2)。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评析】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原文】 3•6 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3)弗能救(4)与?”对曰:“不能。” 2.论语中有关治国的格言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翻译: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 翻译: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 翻译: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 翻译: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5、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 翻译: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3.论语中有治国理念的句子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孔子说:用政治手段约束民众,用刑法手段规范秩序,民众会设法规避而没有羞耻的感觉;用道德教育启发民众良心,用礼来规范秩序,民众会既遵守秩序又知道羞耻。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译: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译: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 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 孔子曰:“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 (《尧曰》) 译: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 译:孔子说:“先派定各 部门的负责人,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提拔德才兼备的人。”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 译:实行无为而治的人,就像舜帝一样英明,还需要再去做什么呢?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提拔举用正直的人,使他安置在邪曲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会服从;提拔邪曲之人,使他居于正直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不服." 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译: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应该像煎小鱼一样,不要经常翻动,破坏鱼的完整。 4.论语中有治国理念的句子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孔子说:用政治手段约束民众,用刑法手段规范秩序,民众会设法规避而没有羞耻的感觉;用道德教育启发民众良心,用礼来规范秩序,民众会既遵守秩序又知道羞耻。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译: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译: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 孔子曰:“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尧曰》) 译: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 译:孔子说:“先派定各 部门的负责人,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提拔德才兼备的人。”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 译:实行无为而治的人,就像舜帝一样英明,还需要再去做什么呢?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提拔举用正直的人,使他安置在邪曲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会服从;提拔邪曲之人,使他居于正直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不服." 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译: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应该像煎小鱼一样,不要经常翻动,破坏鱼的完整。 5.关于孔子的名言(治理国家的)3句不患寡而患不均 孔子 含义:不必担心土地少、人民少,而应该担心治理政策方面的不公平。 运用: 用在衡量社会利益的分配上是否公平民主、公正合理。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 含义: 推荐人才不能因为某人口头上讲得好就提拔重用他,也不可因为这人有不足的地方就不采纳他正确的意见,而是要全面评估一个人的才干、品格等各个方面。 运用: 用于说明选拔人才时的正确方法。 民无信不立 孔子 含义: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这样的国家是不能存在下去的 运用: 用在诚信观方面 6.李氏将伐颛中表明孔子治国思想的句子从“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可以表明孔子的治国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