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有什么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想要去捕捉鸣叫的蝉,赶紧把嘴巴闭上,一动也不动。 写出了儿童的天真,以及儿童对于捕蝉前的专注。 出处:《所见》 作者:袁枚 朝代:清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原文译文: 放牛的儿童正骑着黄牛,正在高声的歌唱,听见蝉叫后,想要去捕捉,赶紧把嘴巴闭上,拉住牛,一动也不动。 通过前后对比,描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对于捕蝉的专注。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2.写儿童捕蝉前的诗句1、《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新蝉》 宋 李复 病耳不堪听,仍悉露下时。才能升木杪,便解入云吹。 漫有真仙契,犹多风树悲。美阴如可托,后患亦须知。 3、《浣溪沙》 宋 晏殊 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 少留归骑促歌筵。为别莫辞金盏酒, 入朝须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4、《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蝶恋花·梨叶疏红蝉韵歇》 宋 晏殊 梨叶初红蝉韵歇。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 枕簟乍凉铜漏彻。谁教社燕轻离别。 草际虫吟秋露结。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 多少衷肠犹未说。珠帘夜夜朦胧月。 3.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诗人袁枚在《所见》中用诗句( )写出了儿童在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 4.儿童捕蝉的诗句1、诗句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⑺立:站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简析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