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首古诗或宋词阅读题和一篇文言文[附答案]《钗头凤》 陆游 * 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这首词是陆游与妻子唐婉因世俗胁迫,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悲情之作。全词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时的美好情景写得逼切如现,就越使得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显出“东风”的无情和可憎,从而形成感情的强烈对比。 再如上片写“红酥手”,下片写“人空瘦”,在形象、鲜明的对比中,充分地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唐婉带来的巨大精神折磨和痛苦 。全词节奏急促 ,声情凄紧,再加上“错,错,错”和“莫,莫,莫”先后两次感叹,大有恸不忍言、恸不能言的情致。 《精卫填海》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被海水淹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 [1]选自《山海经·北山经》。《山海经》共十八篇,作者不详,各篇写作时代也没有定论,大约是晚周的书,秦、汉人的增补。内容主要记述古代民间传说的地理知识,每写完一山一水,多记其中许多怪异的草木鸟兽虫鱼以及部族、祭祀、巫医等,内含不少神话和传说。本文写炎帝的小女儿在海里淹死之后,化为小鸟,衔木石填海不止,表现了百折不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反映了上古人民征服大海的坚忍精神和宏伟志愿,精卫,鸟名。又名誓鸟、冤禽、志鸟、帝女雀。 [2]发鸠之山:山名。之,助词,无意思。 [3]枯(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 [4]乌:乌鸦。 [5]文首:头上有花纹。文,花纹。 [6]喙(huì):鸟嘴。 [7]其鸣自詨(xiào):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詨,呼叫。“精卫”本是这种鸟叫声的拟音,所以说“自詨”。 [8]是炎帝之少女:这个炎帝的小女儿(的化身)。是,这。炎帝,相传就是教人民种植五谷的神农氏。 [9]为:成为,变做。 [10]堙(yīn):填。 1.解释下列词语 状:_____ 赤足:_____ 溺:_____ 为: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3.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 5."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 ①誓鸟: ②冤禽: ③志鸟: 参考答案 1.形状,红,淹死,称为 2.写少女变鸟决心填海的故事. 3.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奋斗的结束. 4.人死化鸟,只是一种幻想,但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死而不屈的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 5."誓鸟"表现其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冤禽"表现其死十分冤屈,令人同情;"志鸟",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 2.一首古诗或宋词阅读题和一篇文言文[附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楚而不悛。其子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一旦,雪作,孙搏雪而嬉,艾子见之,褫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艾子后语》 〔明〕陆灼撰 艾子有一个孙子,十来岁,懒惰顽皮不肯学习,艾子常用拐杖打他,但是他仍然不肯悔改。艾子的儿子只有这一个儿子,所以很害怕儿子受不了杖打死掉,每次艾子教训孙子的时候,艾子的儿子都哭着求情。艾子愤怒地说:“难道我为你教育儿子不对吗?”反而打得越狠,艾子的儿子也无可奈何。一天清晨,天下起了雪,艾子的孙子玩起雪来,艾子看见了,脱了他的衣服,让他跪在雪中,结果被冻得直打寒战,看上去十分可怜。艾子的儿子不敢多说话,也脱了衣服跪在雪地上。艾子吃惊地问他:“你儿子犯错了,应该受此惩罚,你又为何这样做?”他儿子哭着说:“你冻我的儿子,我也冻你的儿子。”艾子笑着饶了他孙子。 3.走进唐诗宋词阅读题答案2:1从实际出发,确定方向和计划2要有韧性和下苦功3刻苦学习和研究,再加上科学的总结,就会有所发现和发明。 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出自柳永《雨霖铃》 这两句虚实相生,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4:走进是指我们用心去读唐诗宋词,去品唐诗宋词,去体会其中的人生道理,学到了更多的人生感悟。走出是指经过了学习唐诗宋词,我们提高了自身的品味,提高了自身的文学底蕴。 5:最大感悟是唐诗宋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财富,传递着古代大师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从而使一代代人,受到了思想的熏陶。 而读唐诗宋词,应该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菩萨蛮 周邦彦银河①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 或是:借景抒情(以景写情)。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 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 2。 上阙从游子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下阙想象从家人的角度来写,你卷帘既见院里雪下之梅,当知江上寒中之我,你我心照可矣。 表达了相思之苦。(意思接近即可)1。 试题分析:“天憎梅浪发。 故下封枝雪”。 上天都憎恨梅花,开得太多太盛,用大雪封盖梅的枝头。溧水在下雪,为什么要下雪呢?理由很奇怪:老天讨厌梅花开得太多了,下雪把梅花树枝封起来。 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这样的童言童语,这样的幽默搞笑,美成词中少见。 诸位,看到不?这就是爱情滋润下的丰富的想象力。 借景抒情,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试题分析:上片后两句转移阵地,写的是美成的那个“她”的事儿。 “她”在干什么呢?简单,傍晚在江边数船玩儿(估计小学没有学好)。这使我想起了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来,甚至觉得,本词的“何处是归舟。 夕阳江上楼”其实就是对温词的改写:“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表达了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思乡之情。下片后两句继续转移阵地(俺服了老周),这回也写进老窝,但不是美成的老窝而是他的那个“她”的老窝:下雪了,人没有等来,回家吧。 他的这个“她”自己冷不冷美成同学没有交代,但她担心她的那个在江上晃悠的“他”受冻。 表达了相思之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点绛唇 呈洛滨、筠溪二老【答案】【小题1】上阙着重写景,蟋蟀啼鸣、檐花飘落以动衬静更显出秋夜的幽静。 三四句“乍凉”突出词人接近帘幕的感觉,“绕”则写出香炉里的烟萦绕屏风的情景。上阙把听觉、视觉、触觉组合在一起,渲染了秋夜的清冷气氛和孤独寂静的境界。 (手法2分,分析3分)【小题2】下阕重在抒情,“堪恨归鸿”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1分),词人埋怨归鸿情薄,暗含被排挤、罢职而产生的对人情世态的慨叹(2分);由于中原阻隔,归鸿又不传书信,无法寄生传语,就只能忘掉前约、任凭寂寞。 下阕也抒发了词人被人排挤,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恨不见中原收复的失望、无奈的苦闷寂寞之感(3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赏析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 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啼”“檐花落”给人以动感画面,更衬托了夜的幽静;“乍凉”写出了秋夜的凉意;“绕”以炉烟衬托词人的孤寂。 词人通过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从听觉视觉等多个角度来渲染清冷孤寂的氛围。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分析词人情感的题,要在反复品读词句,整体理解和把握词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理解词人写作的背景,通过对一些表现手法的分析来表达出词人融于里面的情感。 词人以“归鸿”来比喻书信,一个“薄”字把没有书信的怨恨与寂寞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注释可知,这也暗含了词人对被排挤的罢职后对人生的感慨;从题目,注释透露的信息,也可得出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寂寞之情。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