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唐词的发展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文人真正认真地倚声填词,则是在中唐才开始的,唐朝元和年间以后渐渐增多,晚唐时期的词的字数相对较少.韩翃在怀念失散的姬妾柳氏时曾写过一首《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而柳氏听说后,则回答了一首《杨柳枝也是短短数十字.晚唐温庭筠的词,可以说是文人词成熟的一个标志. 另外不可否认,晚唐时期的韦庄、温庭筠等人的优秀作品的不断问世,促使了从民间表现爱情为基调的词转向.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体裁,所以在文人眼中不登大雅之堂,被视为诗余小道.温庭钧和稍后的花间派在词的发展历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参考:词从晚唐五代出现并发展。 2.简述唐宋词发展历程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3.宋词的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贤、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宋词派别: 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扩展资料: 宋词简介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现如今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词历史。 4.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5.唐朝文学发展的概况是什么إ 唐朝建立之初,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的政策。 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王朝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统治者比较重视和提倡文学,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成为普通士人的进身之阶,促使士人去研习诗文,把文学创作作为一项基本训练,这种社会风气也起到了促进文学普及与发展的作用。 إ 唐代统治者对不同的思想文化采取兼收并容的比较开明的态度,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宽松的氛围。唐代以儒学为立国之本,提倡忠君爱民、建功立业,在制度构建、伦理确立、人才选拔和使用等方面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但佛、道家同样受到承认和重视,不仅能够与儒家并存,并且从人生信仰、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对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广泛的影响。 唐代南北统一,与西域南亚各国和周边民族交往频繁,加速了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这对唐代的社会生活,从饮食、衣着等风俗习惯,到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直至社会风气与生活趣味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也包括对文学体裁、题材和风格的开拓。 唐代文化艺术,包括史学、书法、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等各个门类,都在继承、吸收和创新中取得了很大发展,与文学相互影响和借鉴,也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إ 从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唐代文学的繁荣,也是魏晋南北朝之后文学继续发展的结果。 六朝诗文对文采辞藻声律的追求,把文学的形式之美推向极致。 而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一批成熟的文学理论著作,从文体和风格的辨析、文学创作的方法、文学批评的标准等方面全面探讨、总结和升华了前代的经验,为唐代文学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唐代作者群远远超出魏晋时期以贵族文人为主的小圈子,文人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对社会、对人民的生活有比前代远为广泛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日渐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比较宽松的创作氛围,以及士人比前代远为宽阔的人生道路,使唐代文人往往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句,就突出表现了唐代文人那种充满自信的人生态度。 即使在社会矛盾尖锐、诗人穷愁潦倒的时候,像杜甫那样的诗人,仍然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显示出唐代文人广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 唐代的风气,文人们多喜读书山林或漫游天下,经常进入藩镇幕府,游历边塞,还常因获罪流放岭南、谪居蛮荒,这样,名山大川、通都大邑、深山古寺、关河塞漠、穷乡僻壤无不进入他们的视野,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极大地丰富了唐代文学的内容。 إ 唐代文学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词。 诗歌成就最高,可以说是唐代文学的标志。 《全唐诗》收入二千二百余人的诗歌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唐诗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从开国到玄宗开元初(713年)为初唐,这一时期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六朝诗歌,即逐步摈弃六朝浮靡诗风,建立刚健有力的新诗风;冲破六朝的狭窄题材,使诗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 代表诗人是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从玄宗开元初至代宗大历初(766年)为盛唐,这一时期的诗歌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达到繁荣的高峰,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一批才华横溢而又风格各异的大诗人,代表了唐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为中唐,这一时期的诗歌中虽然已失去盛唐诗歌那种宏大的气魄和昂扬乐观的色彩,但诗歌的数量和流派均超过盛唐,以白居易、元稹、韩愈、孟郊、李贺等为代表的不同诗歌流派,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盛唐诗歌的思想特点或艺术特色,使诗歌创作出现新的高潮,被后人称为“中唐之再盛”。 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末为晚唐,晚唐诗风衰飒,但在艺术表现手法、技巧上仍有开拓创新。 代表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语言精致,表达感情细腻丰富是其突出特点。 إ 唐代散文成就也很高。 骈文在初唐仍居主导地位,王勃、骆宾王、陆贽等人的骈文已逐渐脱去六朝浮靡,文情并茂,体现出清新的风格。 但文学发展不仅要求改变文风,而且要求革新文体,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以明道”等文学创作主张,倡导“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虽借复古之名而实为革新,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结束了自六朝以来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的局面,把我国的散文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晚唐随着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古文渐趋衰落,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抨击、讽刺社会弊端,以笔锋精警犀利独树一帜。 إ 唐人传奇是文人创作的短篇小说,多取材于社会生活,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传奇小说在魏晋志人志怪小说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对后代的话本、拟话本、杂剧、南戏传奇等叙事文学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إ 词是唐代新兴的文学体裁,唐五代时通称曲子词。20世纪初发现的敦煌卷子中保存了不少曲子词,作者多为无名氏,内容、语言都显示出民间风格,富于生活气息,最早的作于初唐武则天末年。 中唐以后文人填词。 6.唐宋词发展历程四个阶段的主要风格及代表作家唐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时期,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过程,奠定了中国诗歌中律诗的形式。经过他们的努力,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的奢靡走向社会的大众生活,风格也从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 盛唐时期,这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 中唐时期,诗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贺等人。白居易以讽喻诗见长,他在诗歌中讽刺横征暴敛,反对黩武战争,攻击豪门权贵。 晚唐时期,是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活跃的时代。晚唐诗的风格特点为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觉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悲凉萧瑟、淡泊情思、幽艳细腻为美,是一种带有浓郁伤感情绪的美。 扩展资料: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7.简述初唐诗歌,晚唐五代诗词,北宋初到中的诗词发展史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 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三)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 在中晚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中晚唐诗人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宋代诗词 词起源于唐代。 宋词是我国诗史上又一高峰。北宁著名的词家有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苏轼(号东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苏词题材广泛,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风格亦多样,但其主体风格是豪放的。 他不仅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也用来表现爱国激情和反映农村生活,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情古》,表现诗人对理想之执着与追求,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以及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联想丰富,笔力豪迈,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豪放派词家的典范作品。 南宋著名词人是张孝祥、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姜夔……。 宋代著名诗人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文天祥,其中以陆游和苏东坡的成就最高。 陆游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他的不少诗篇洋溢爱国主义豪情,激越悲壮,雄浑豪放,在宋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代表作如《关山月》、《金错刀行》、《书愤》、《示儿》等,充分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忍辱苟安的愤恨和祖国命运的关怀。他的诗不论在当时或对后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8.唐朝的词的发展唐朝的词很早就存在了,当时是以乐府诗的形式出现,而后世的很多词牌也是来源于乐府诗。 唐初四杰中骆宾王的《登幽州台歌》就已经带有词的影子到中唐时期,乐府更加盛行,很多诗人都写过短篇的乐府,比如李白的《长干行》,,《长相思》白居易的,《长相思》,这些诗和后来的词已经没有太大区别。晚唐以后,词的基本格式就已经成型,在原有乐府诗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大量新的词牌,这其中最杰出的就是温庭筠,创造了大量新的词牌。 同时,一些乐府的新曲也不断出现,比如《巫山一段云》,更丰富了词的内容。 9.唐宋词的产生与发展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断处于变动之中。风靡一时的名曲,其流行的时间和地域也是有了有限的。因此,词在唐宋并非尽数可歌,始终是一部分可歌,一部分不可。可歌的不失为时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周词在政和、宣和年间传遍都下,但南宋后期亦遗音沦落。张火对吴文英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数得歌法。 一方面过时的曲调被淘汰(词调借助文字定型下来),另一方面新创曲调随时繁衍孳生。词变不断推进演变,变旧更新。北宋是词调发展的最高潮。南宋时,我国音乐文艺重心转移,词曲不再从民间新声中取得新来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词调创作停滞,最后衰落。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词调按来源看,一为盛唐教坊曲,二为中唐以为都市新生。教坊曲作为词调的有八十余曲。另有二百余曲未作词调。特别是一些民歌未能入词,这应该是因为其情调不适合词体流行所需的檀板金尊、浅斟低唱的气氛。同时民歌多为五七言句式,同词调所需要的曲折宛转音乐要求不俩。词之取径在初起时已不宽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显得狭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为歌词的不在少数。计有四五十曲。由于齐言句式和乐曲节拍之间有着无法彻底消除的矛盾,所以这些词调大都没有发展为词调。本是齐言的,后也改为长短句。 大量原为齐言格式的曲子词在唐五代逐渐变成了长短句,如《浪淘沙》、《长命女》《杨柳枝》等。最终只有《浣溪沙》《生查子》等极少数的几首入宋。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数量远超前代。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同时,北宋词人知音识曲者甚多,能自制调。 仁宗年间,唐五代词部分被传唱,而市井新声竞逐。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承南唐余绪,多作五代小令。以柳永为首的另一批词人则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词风推动新乐曲的流行。张先、杜安世等辈则介于两者之间。 《乐章集》三卷,词调二百余,比花间多出两倍。其中一百多调,首见于柳词。柳词又多为长调,开辟了词曲由小令进入长调的新阶段。柳词虽然格调不高,但在创调上却有奇功。其词调来源主要是教坊新腔和都邑新声。易安则评柳永“变旧声作新声”,指其度五代小令为长调。(如木兰花、浪淘沙、定风坡、应天长、长相思、玉蝴蝶)。更将唐五代无人作词的教坊曲度为词调。 苏轼不但提高词品、开拓词境,而且变革和刷新词调。其大贬柳永。且对不少词调有推广之功。念奴骄、水龙吟、贺新郎、水调歌头、满庭芳等调都由苏词后始有人广泛运用。 北宋词大增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则是以周美成为代表的大晟曲。 周词除了增演慢、引、近,作犯调也是周词的又一重要手法。 三 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走入没落。 词至北宋始尊其体,南宋其用益大。稼轩诸家爱国词把思想艺术又推向新高。南宋词成就绝对不低。但从词调发展上来看,北宋创多,南宋创少。且取径日趋狭小。其原因有二 其一、出现了大量新乐种、曲种、剧种,词曲失去了音乐文艺的中心地位。诸如嘌唱、唱赚、赚等乐种,鼓子词、诸宫调等曲种。杂剧、院本、南戏等剧种,在北宋末大量出现。占领了词曲原占有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北曲,发展极快。 南宋词调不能从当时这些新兴音乐中吸取养料,他的趋势就只能是走向没落。 其二、南宋词尚雅、严律,同民间新声断绝联系,堵塞了词调的来源。南宋词严雅俗之辩。格律上也日益讲究四声阴阳。民间新声词人唯恐避之不及。词人作词严守清规,词调守律日严,取径日窄。来源必须日渐涸竭,只有少数音律家自度曲之一余。 姜、吴二人自度较多。但这些自度曲流行范围很小,应者廖廖。同时乐律又比较严,不易推开,这正是词乐衰落的表现。 10.试概括宋词的发展概括起源 曲子词源自汉族民间,俚俗粗鄙就是其天然倾向。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词”被重新发现,词源于汉族民间俗文学的观点已得到广泛承认。隋唐之际发生、形成的曲子词,原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 发展在唐朝时已经出现,最初在汉族民间流行。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 巅峰苏轼应该可以说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而一些人认为,这也正是历史发展的下坡路的开始,宋词只是一味的寄情山水,或者歌以明志。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