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描写白塔的诗句古诗

1.关于白塔的诗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题壁诗有多种类型。就载体而言,题壁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

题于寺壁者如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于石壁者如唐寒山的一首无题诗:“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题于邮亭壁者如:“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题于殿壁者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旧唐书•柳公权传》)题于楼壁者如《水浒》第三十七回宋江的“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唐宋时期,出于爱护墙壁的需要,也为了方便题诗者,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诗牌)供过往行人题诗,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然非作者所为。后薛能佐、李福于蜀道过此,题云:‘贾椽曾空去,题诗岂易哉!’悉打去诸板,惟留李端《巫山高》一篇而已。”

又据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澧阳道旁有甘泉寺,因莱公、丁谓曾留行记,从而题咏者甚众,碑牌满屋。”可见当时诗板(诗牌)之多。

就内容而言,题壁诗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大致可分如下类型:第一,政治抱负。

这类诗大多对现实不满,不平则鸣。宋无名氏《题壁》诗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最分明。

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讽刺南宋某些人苟且偷安,不思收复中原,“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冷酷现实。第二,生活困难,乞求得到社会赞助,题诗于壁,广而告之。

有的甚至带有商品性质,题诗者据以牟利。据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七:“许洞以文辞称于吴,尤邃于《左氏春秋》。

嗜酒,尝从酒店贷款。一日大写壁,作歌数百首,乡人竞来观之,售数倍,乃尽捐其所负。”

许洞别出心裁,举办题壁诗展览,得到一笔经济收入。第三,志趣爱好

有些诗颇富哲理,堪称警句。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宣和癸卯,仆游嵩山峻极中院,法堂后檐壁间有诗云:‘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其旁隶书四字云:‘勿毁此诗。

’寺僧指示曰:‘此四字司马相公(按:指司马光)亲书也。’”上诗用烧茅草和煨榾柮两个比喻说明了一个道理:暴发户往往来如风雨,去似微尘;而老老实实循序渐进的人却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第四,发思古之幽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唐代宰相王播自幼贫寒,曾寄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攻读。

和尚嫌贫爱富,瞧不起他。寺里有个规矩:敲钟开饭。

可是有一天,王播听到钟声去吃饭时,只见饭堂已杯盘狼藉。王播意识到有人故意戏弄他,遂题诗寺壁,愤然离去。

20年后,王播出任扬州刺史,决定重游惠昭寺。寺内一片惊恐,众僧匆忙把王播当年的题壁诗用碧纱笼罩起来,王播来到寺中,一眼就看到当年的题壁诗被碧纱覆盖。

他暗暗发笑,挥笔又题诗于壁:“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里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诗用前后对比的手法,以“饭后钟”和“碧纱笼”两件事尖锐地讽刺了和尚前倨后恭、附炎趋势的行为。 题壁诗历史悠久,始于两汉,盛于唐宋。

汉末师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题壁者之一。据《晋书》卷三十六转引卫恒《四体书势》云:“至(汉)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讨钱足而灭之。”师宜官,东汉南阳人,书法家。

这是古代题壁的最早记载,可惜其题壁的具体内容已无从得知。 汉代以后,题壁者代不乏人。

南北朝时期,题壁诗渐多。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

元稹《骆口驿二首》其一云:“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元稹甚至尽日“不离墙下”,欣赏题壁诗。可见官壁、驿墙壁题诗之多。

唐宪宗元和间,白居易、元稹诗歌盛行一时,题元、白诗歌于壁者到处可见,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元、白二人也亲为题壁。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云:“元白齐名,有自来矣。元微之写白诗于阆州西寺,白乐天写元诗百篇,合为屏风,更相倾慕如此。”

正如白居易在《答微之》诗中所说:“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与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数十家,其中以寒山、崔颢等最为著名。寒山为著名诗僧,居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好吟诗唱偈。

据《全唐诗》寒山小传:“尝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屋壁所写文句三百余首,今编诗一卷。”可见寒山之诗均题于壁。

他在一首无题诗中宣称:“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

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寒山题壁诗总数达600首之多。

可惜有一半散失了。 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

2.形容白塔的诗句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题壁诗有多种类型。就载体而言,题壁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

题于寺壁者如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于石壁者如唐寒山的一首无题诗:“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题于邮亭壁者如:“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题于殿壁者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旧唐书•柳公权传》)题于楼壁者如《水浒》第三十七回宋江的“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唐宋时期,出于爱护墙壁的需要,也为了方便题诗者,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诗牌)供过往行人题诗,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然非作者所为。后薛能佐、李福于蜀道过此,题云:‘贾椽曾空去,题诗岂易哉!’悉打去诸板,惟留李端《巫山高》一篇而已。”

又据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澧阳道旁有甘泉寺,因莱公、丁谓曾留行记。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题壁诗有多种类型。就载体而言,题壁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

题于寺壁者如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于石壁者如唐寒山的一首无题诗:“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题于邮亭壁者如:“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题于殿壁者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旧唐书•柳公权传》)题于楼壁者如《水浒》第三十七回宋江的“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唐宋时期,出于爱护墙壁的需要,也为了方便题诗者,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诗牌)供过往行人题诗,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然非作者所为。后薛能佐、李福于蜀道过此,题云:‘贾椽曾空去,题诗岂易哉!’悉打去诸板,惟留李端《巫山高》一篇而已。”

又据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澧阳道旁有甘泉寺,因莱公、丁谓曾留行记,从而题咏者甚众,碑牌满屋。”可见当时诗板(诗牌)之多。

就内容而言,题壁诗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大致可分如下类型:第一,政治抱负。

这类诗大多对现实不满,不平则鸣。宋无名氏《题壁》诗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最分明。

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讽刺南宋某些人苟且偷安,不思收复中原,“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冷酷现实。第二,生活困难,乞求得到社会赞助,题诗于壁,广而告之。

有的甚至带有商品性质,题诗者据以牟利。据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七:“许洞以文辞称于吴,尤邃于《左氏春秋》。

嗜酒,尝从酒店贷款。一日大写壁,作歌数百首,乡人竞来观之,售数倍,乃尽捐其所负。”

许洞别出心裁,举办题壁诗展览,得到一笔经济收入。第三,志趣爱好。

有些诗颇富哲理,堪称警句。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宣和癸卯,仆游嵩山峻极中院,法堂后檐壁间有诗云:‘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其旁隶书四字云:‘勿毁此诗。

’寺僧指示曰:‘此四字司马相公(按:指司马光)亲书也。’”上诗用烧茅草和煨榾柮两个比喻说明了一个道理:暴发户往往来如风雨,去似微尘;而老老实实循序渐进的人却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第四,发思古之幽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唐代宰相王播自幼贫寒,曾寄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攻读。

和尚嫌贫爱富,瞧不起他。寺里有个规矩:敲钟开饭。

可是有一天,王播听到钟声去吃饭时,只见饭堂已杯盘狼藉。王播意识到有人故意戏弄他,遂题诗寺壁,愤然离去。

20年后,王播出任扬州刺史,决定重游惠昭寺。寺内一片惊恐,众僧匆忙把王播当年的题壁诗用碧纱笼罩起来,王播来到寺中,一眼就看到当年的题壁诗被碧纱覆盖。

他暗暗发笑,挥笔又题诗于壁:“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里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诗用前后对比的手法,以“饭后钟”和“碧纱笼”两件事尖锐地讽刺了和尚前倨后恭、附炎趋势的行为。 题壁诗历史悠久,始于两汉,盛于唐宋。

汉末师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题壁者之一。据《晋书》卷三十六转引卫恒《四体书势》云:“至(汉)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讨钱足而灭之。”师宜官,东汉南阳人,书法家。

这是古代题壁的最早记载,可惜其题壁的具体内容已无从得知。 汉代以后,题壁者代不乏人。

南北朝时期,题壁诗渐多。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

3.描写“塔”的古诗句

1. 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2. 唐代: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

一丛丛盛开的桃花好像没人经管,你喜欢深红色,还是浅红色的桃花?

3. 宋代:范成大《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译文:

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满塘的水就绿了,但水上的石桥和水边的红塔旧色依然。

在每年送朋友上路的横塘里,蒙蒙细雨中,即将远行的画船栓在岸边的垂杨柳上。

4. 宋代: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译文: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5. 宋代: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译文:

黄昏时分,凭栏何处,思绪才如此飘渺无际?就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幽僻的僧房。

纵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森森树林,阴阴寺院,暗淡得像一帧退了色的古画;而葑田块块,在水面上零星飘荡,又仿佛是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

秋色苍然,万物萧索,惟有归鸟偶尔掠过;夕阳西沉,安谧、朦胧,但见寒烟缕缕升起。

更爱它与我的庐舍邻近。等那雪花纷飞之时,我要重来,观赏那银装素裹的景致。

4.描写古塔的古诗

1. 《宿定陵寺(寺在陵内)》

唐代:卢纶

古塔荒台出禁墙,磬声初尽漏声长。

云生紫殿幡花湿, 月照青山松柏香。

禅室夜闻风过竹,奠筵朝启露沾裳。

谁悟威灵同寂灭,更堪砧杵发昭阳。

2. 《赠圆上人》

唐代:贾岛

诵经千纸得为僧,麈尾持行不拂蝇。

古塔月高闻咒水, 新坛日午见烧灯。

一双童子浇红药,百八真珠贯彩绳。

且说近来心里事,仇雠相对似亲朋。

3. 《遥和尘外上人与陆澧夜集山寺问涅槃义兼赏陆生文卷》

唐代:皎然

共是竹林贤,心从贝叶传。说经看月喻,开卷爱珠连。

清净遥城外,萧疏古塔前。应随北山子,高顶枕云眠。

4. 《月夜怀刘秀才》

唐代:元孚

独夜相思但自劳,阮生吟罢梦云涛。

此时小定未禅寂,古塔月中松磬高。

5. 《月夜怀刘秀才(一作元孚诗)》

唐代:栖白

独夜相思但自劳,阮生吟罢梦云涛。

此时小定未禅寂,古塔月中松磬高。

6. 《同于汝锡游降圣观》

唐代:王建

秦时桃树满山坡,骑鹿先生降大罗。

路尽溪头逢地少, 门连内里见天多。

荒泉坏简朱砂暗,古塔残经篆字讹。

闻说开元斋醮日,晓移行漏帝亲过。

5.关于呼和浩特的古诗

钱良择,字玉友,一字木庵。

游踪历四方,善诗,有《抚云集》。清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随索额图大臣出使俄罗斯,路经归化,写山川景物、民俗民风之作颇多,皆收入《出塞纪略》中。

其中《登归化城纳凉望阴山》一诗如下: 远衬孤城叠翠浮, 大荒形胜此山留。 半天高截来鸿路, 万古寒凝战士愁。

对面石欹蹲怪兽, 荡胸云出奋潜虬。 斜阳屏障苍茫里, 有客披襟独倚楼。

高其倬,康熙年间进士,工部尚书,有《味和堂诗集》。其做有《青城怀古》一诗可: 筑城绝塞跨冈陵, 门启重关殿百层。

宴罢白沉千帐月, 猎回红上六街灯。 夜江欲渡金源马, 秋使方征渤海鹰。

劫火东延名胜尽, 前尘难问再来僧。 徐兰,清代江南常熟人,有《出塞诗》。

大诗人王士祯为其集作序。徐兰的《归化城杂咏》如下: 祁连呼吸与天通, 不与人间节候同。

后骑解衣风柳下, 前军堕指雪花中。 发离汉地根先白, 泪过秦山色变红。

驺伍漫劳歌况瘁, 侯王犹自佩雕弓。 刘统勋,清代雍正年间进士,乾隆时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写有《归化城晚行》: 蹇驴破帽独冲风, 路指阴山落日红。

行客不须悲塞北, 版图先已属辽东。 王嘉谟,字显廷,湖北宜城人。

清光绪庚寅进士。其诗《白塔耸光》: 宝塔庄严接巨灵, 尽梯独上览空冥。

九重阊阖才寻尺, 万里河山列画屏。 极目都疑天有柱, 举头常见月穿棂。

凌风我欲飘然去, 间说仙人进道经。 范大元,生平不详。

呼和浩特西北大青山上曾有喇嘛洞,洞在高山之巅,满山松柏苍翠。洞下原有寺庙多处。

喇嘛洞建于明代中叶,最盛时有喇嘛500人。今已圮毁。

范大元有《喇嘛洞》一诗: 洞里人何在? 寻来总未逢。 石床高卧处, 只有绿苔封。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