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叶嘉莹《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的内容那篇文章在cnki应该会有,最初发表在南开大学学报上。 后见于先生的《迦陵论词丛稿》。另外先生的书《唐宋词名家论稿》里也有三部分是吴文英的词。 我虽然有这几本书,但字数太多,没办法打上来,见谅。以下是叶先生《唐宋词十七讲》关于吴文英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主。 周济《宋四家词选》说:“梦窗立意高,取径远,皆非余子所及。”我个人以为吴词不是姜白石所能赶上的。 张炎《词源》贬吴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这是张炎的偏见。 他又说吴词“质实”,“质实”的结果是凝滞。可我以为吴词能从质实之中跳出来,他的空灵是在高处的变化。 周济还说他能“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穠挚”。他一方面有南宋的安排勾勒,时间与空间错综的跳接;另一方面又保存了北宋强大的感发力量。 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成就。吴晚年是亲眼见到南宋逐渐消亡的。 从他词里可以看出感慨故国残山剩水的亡国之音。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 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 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 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三千年事残鸦外”。 从吴文英所生的时代推回到夏禹王的时代,已经有三千年之久了。多么远的往事啊!“残鸦外”三个字,用空间的苍茫表现时间的历史的苍茫。 “残鸦外”是说鸟的消失,“外”字表现远。三千年事,残鸦是消逝了,而万古的消沉更在残鸦的影外。 “无言倦凭秋树”。在他的时代,距离南宋的败亡已是不久了,他觉得满心的悲慨,感到这么疲倦。 这个“倦”,一方面是登上禹陵身体上的疲倦,一方面是心灵感到疲倦,即他觉得对于国家没有办法挽回这种局面。“秋树”是秋天凋零的树木,也正如南宋衰亡的国势。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千年万世,禹王开凿治水的功业,流到今天。人世间经过多少次的盛衰,山川都变了,你从哪里认识夏禹王的功业?什么是“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呢?“萍”,吴文英当年写的是不被人认识的“蓱”。 这就是人们讥讽他用字晦涩的缘故。可是你要知道写诗要浅白或晦涩,是在于你要传达什么样的感发,这才是最重要的。 吴文英要传达的是什么?会稽禹陵的旁边是禹庙,南宋时庙里边有一个木屋梁。相传南北朝时建庙,有一天大风雨冲下一段最好的楠木,就用它做了屋梁。 传说每当有风雨的时候,这个屋梁就变成一条龙,跳到会稽镜湖与湖里的一条真龙相斗。斗完后它还飞回来变成梁,梁上带来很多水草。 吴文英所要表现的是禹王的英灵不泯。他说“幽云怪雨”,一个真正的像禹王这样的英灵,死后在庙里边自然留有一些神迹。 “翠萍湿空梁”,它变成龙跟镜湖的龙打斗,回来带的萍草还是湿的。为什么么?因为这个梁曾经“夜深飞去”。 你如果不知道这个故事和他用字的险怪,句法的倒装,就会说吴文英的词不通。其实不是他不通,而是我们不懂。 不仅如此,禹陵不远地方有一座山叫宛委山,别名石匮山。这里有两个传说:一个说这是禹王藏书的地方;还有就是这里曾经发现了金简玉字的天书。 吴文英说我今天来到这里,不见藏书,只见“雁起青天”。远方有一行鸿雁飞起来了,排成一个“人”字,或者“一”字。 雁所写的那几行字,“数行书似旧藏处”,让我们想像那边的山头上,是果然有古代的藏书之所的。 他还有时间,空间的跳接。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这是回到家里,在西窗之下,我们寂寞地坐在一起。 他跟冯深居是老朋友,故人相见应该是很欢喜的事情,可是吴文英所写的是一种复杂的感情,因为他们白天凭吊了禹陵,而他们所生的时代是南宋衰亡的时代,所以他们带着这种寂寥的心情在西窗下久坐。想到我们这些老朋友,“悭”是短少的意思,“会遇”是说我们见面,我们的见面是如此之少,很难得相见,今天见面就“同剪灯语”,一同剪灯谈话。 剪灯相对语,有一种亲切的情意。 谈话就谈话好了,他又跳出来“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上面长满苔藓的那个残余的碑。 碑有可能是那里果然有碑;还有就是禹陵那里有一个窆石,相传是埋葬禹王时,把他的棺材缒下去的一块大石头。“零圭断璧”,相传是当地人在禹庙地里发掘出来的。 圭、璧都是古代表示礼节、祭祀用的玉器。他们的谈话,有千年古史的兴亡,也有他们生平经历的悲欢离合。 “积藓残碑,零圭断璧”,是他们白天看到的古物,也是他们的生平。他们就“重拂人间尘土”,把几十年的尘土擦掉,重新温习往事。 他是把个人经历跟千年的古史打成了一片。 “霜红罢舞”,周济说吴词可以“腾天潜渊”,高远的地方是果然高远,幽深曲折的地方是果然幽深曲折。 “霜红”回到了他开头的“秋树”。秋树经过霜,树叶变红了,红叶飘舞地落下来,等掉光的那一天,它就不舞了。 这是自其变者而观之,树叶有凋零,人间有寒暑。可是下面的“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二句,写的却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景象。 满山青青的山色。 2."一分五统,华西好"以这个为题诗歌形式500到800字1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先祖系蒙古满族叶赫那拉氏。父叶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工于书法,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先任职于航空署,从事译介西方航空著作,后进入中国航空公司,任人事科长等职。母李玉洁,字立方,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曾任教于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婚后辞去教职,侍奉翁姑,相夫理家。父母育有1女2子,叶嘉莹为长女。 主要著述 《迦陵论词丛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 《迦陵论诗丛稿》 中华书局 1984 《从中西诗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赏》(《求是学刊》1985年第5-6期)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唐宋词十七讲》 岳麓书社出版社 1989.2 《中国词学的现代观》 岳麓书社 1990.7 《诗馨篇》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10 《李义山《海上谣》与桂林山水及当日政局 [敦煌资料] / 叶嘉莹 唐代研究论集 第二辑》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2 《阮籍咏怀诗讲录》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7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古典诗词讲演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汉魏六朝诗讲录》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十七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论词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清词丛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我的诗词道路》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论诗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名家论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文集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叶嘉莹说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迦陵论诗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清词丛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 《陶渊明的饮酒诗》 台北:桂冠 《多面折射的光影 叶嘉莹自选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南宋名家词讲录》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风景旧曾谙 [海外中文图书] : 叶嘉莹说诗谈词 / (加)叶嘉莹[著] Poetic Reminiscence : Professor Yeh Chia-ying on Chinese Poety》 香港 :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4 《迦陵论诗丛稿》 中华书局 2005 《叶嘉莹自选集》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中华书局2008年1月版 《迦陵说词讲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 金开诚 男,1932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汉族。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中央执行局委员、宣传部部长,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副主席。 专于文艺心理学及楚辞研究。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艺文丛谈》,编注有《楚辞选注》等。因病于2008年1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金开诚多年致力于美学心理学的研究,出版了多本专著,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学术理论界备受尊重。近年来金开诚关注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发表了有其独特见解的书法理论文章。发表书法方面的学术论文有《中国书法艺术特征》、《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论》、《北京朝碑版的书法艺术――兼论南北朝两大书法艺术潮流》、《以“狂”继“颠”,气成乎技――怀素自叙帖赏析》《论秦汉简帛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书法艺术的动力与情性》,《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等二十余篇。合作著有《书法艺术美学》,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等。作品和传 3.通观王观堂之《人间词话》,为何未对易安词置一字李清照被认为是“词中婉约之宗”。她不仅词作一流,而且写下了论词专文《词论》。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专著《人间词话》中纵论诸家词人词作,然而却对李清照视而不见。 实际上,这个问题还是有些复杂。我想,不是一个社会问题(比如李清照后嫁或其他名声不好的传闻),而是王国维的审美趣味的问题。阅读《人间词话》,王国维非常推重秦观,主要原因在于少游词的情景和谐,试读《踏莎行》(雾失楼台)(这也是王国维经常列举的一首词),通篇以景语为情语,这正是王最为欣赏的。而易安词,则多为自言苦,直言苦,如其《声声慢》(寻寻觅觅),而前期词又于自恋中藏以**,自伤中隐以自傲。静安不喜欢也。 其实何止于此呢?叶嘉莹女士,当今词学大家,在她的论著(《唐宋词名家论稿》、《迦陵论诗丛稿》)中,“似乎”也没有谈到李清照。这个,也可不算是重男轻女——叶嘉莹女士没理由重男轻女呀! 疑一:按照王国维境界说的标准,李清照的词不符合。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然怎样才算有境界呢?《人间词话》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些句子王国维认为是写出了宇宙间物、人、以及物与人的最本真的面貌与感情,那物是最美的物,感情是最真挚的感情,人与物的交流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美。是词人全身心的、甚至用生命体味,精心酝酿出来的,因此是有境界的。“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诸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唐五代北宋词,可谓生香真色。”看来,王国维是将有篇有句视为上乘之作,其次宁取有句而不取有篇。再看李清照的词,词中很难摘出这样精美而有境界的句子,因此作为南宋词人的她自然被王国维一棒子打到有篇无句之列了。 疑二:王国维并不看重以浅显直白、甚至俚俗的词语入词,因此喜用浅明语言和白描手法的李清照自然不会受重视。 “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从王国维的文学史观可看出,他认为词也是从五代、北宋到南宋而每况愈下,因此厚五代、北宋而薄南宋。而词的发展从形式方面看是由小令到长调,从文辞方面看是由精美浑然到通俗晓畅。《人间词话》对长调的评价仅见一处:“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美成《浪淘沙慢》二词,精壮顿挫,已开北曲之先声。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而且对开创长调写法的柳咏评价不高,当然是由于他用词艳俗卑下的原因,“其人之凉薄无行,跃然纸墨间。余辈读耆卿伯可词,亦有此感。”这也影响了后来的秦观、李清照,不过秦词中有王国维推崇的东西,而李词中没有而已。 疑三:《人间词话》以前的词论,对李清照的评价不多,仅认为她是女中词杰而已。 学术史上任何一部著作,都不可避免对前人的结论有所借鉴,《人间词话》也不例外。例如《惠风词话》中有“冯正中之堂庑”,《人间词话》则有“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白雨斋词话》中有“白石词……格调最高”,《人间词话》则有“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白雨斋词话》中有“词至美成,乃有大宗……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人间词话补遗》则有“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而《惠风词话》中也未看到对李清照词的评价,《白雨斋词话》对李清照词的评价寥寥几则,总体看并不高,仅认为“妇人有此,可谓奇矣”而已。从此看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只字不提李清照也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