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元宵赏花灯的诗句

1.描写元宵赏灯的诗句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2.元宵节赏灯诗句

1、“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2、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3、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

4、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5、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6、宋代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7、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

8、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9、清代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

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 10、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11、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12、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描写元宵赏灯的诗句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 (唐)崔液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唐)李商隐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宋)姜白石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4.写元宵节赏花灯的作文写羊年的花灯

元宵节到了,人们一直期待着这一天。

夜晚,我们全家一起来到白鹭洲赏花灯。到了白鹭洲,映入的是一片灯的海洋,加上周围绚丽的夜景,此时的白鹭洲仿佛成了一座不夜之城,人们在城里悠闲地走着,观赏着各种各样的花灯。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只健壮的老虎,它站在最高的灯架上,似乎要一越冲天,不愧是虎虎生威哪!接着我们观赏了“宝莲灯”、“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花灯,有体现古代人们的生活,有体现现代人们的生活,还有形态活泼的卡通,让人目不暇接……我突然觉得自己也是一个花灯,穿着雪白的衣裳,带着一对翅膀,拿着一根魔棒,好像一位善良的天使。轻轻的飘在这座不夜城上,祝福着人们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地过元宵节这一天,也祝全国的小朋友快快乐乐的成长。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花灯,我是在赏花灯呢!这时,我忽然听见远处传来美妙的音乐声,我赶紧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向传来的声音方向跑去,原来是音乐喷泉,各种各样的水柱随音乐的旋律变化的形状,在各种灯光的照耀下五彩缤纷的画面……人们坐在椅子上,享受着动听的歌声。我爱白鹭洲的花灯啊。

5.关于元宵节赏花灯的作文400字怎样写

元宵节赏灯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例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

元宵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在那天可以观赏各种各样的花灯。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赏灯呢?这里面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话说古时候某年的正月十五,一个文人在皇宫的花园散步。突然,他听到走廊传来了抽泣声,便走过去看。

原来是一个宫女坐在长椅上哭。文人问她:“你叫什么?为什么要哭呀?”宫女说:“我叫元宵。

这几天过年,我想回家看看父母。可是,皇宫中不允许宫女出宫。”

听了这话,文人非常同情她,就为她想了一个主意。文人骑马出宫,来到大街上。

他对老百姓们说:“今晚,火神会降临人间,你们都要在门上挂一个红灯笼。谁不挂,谁家就会发生火灾。”

文人又给皇上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今天晚上皇宫中要发生火灾。只有宫中所有人都出宫赏灯,才能避免这个灾难。

皇上看完了信,立即下令让皇宫中所有的人在今晚出宫赏灯。这天晚上,宫中的人果然都出去赏灯了。

文人让元宵趁此机会回家。元宵来到大街上,发现家家户户都挂着红灯笼,街上灯火通明,非常好看。

从此,正月十五赏灯便成为了中国的一个习俗。大家都把这一天称为“元宵节”。

6.急求一片元宵节赏花灯的作文

资料来源: 可以作为参考,里面第5段有元宵节赏花灯的历史,可以作为作文的开头,其余的自己加点好了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今天是元宵节。

元宵节,古人亦称为“元夕节”、“上元节”。 中国传统认为,过完元宵节,春节也就算结束了,一切就要恢复常态了,所以要在这天要最后大庆祝一番。

古代时,民间对元宵节是非常重视的。 为什么农历正月十五这个节叫“元宵节”呢?原来古人称夜为“宵”,“元”是“开始”“第一”之意,正月十五这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最早起源于汉朝,到了唐代开始重视起来了,到宋代更加重视元宵节。中国民间传统是要在明月高悬的元宵节夜晚,人们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元宵节民间又被称为“灯节”。元宵赏花灯的风俗也起自汉朝,到了隋唐时赏花灯更加兴盛,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三夜,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发展成盛大的灯市,还建立高大的灯树、灯轮,甚至灯楼。

到宋代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也延续五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充分体现出这一盛景。

明代时赏花灯习俗达到顶峰,明规定正月初五张灯,正月十五落灯,要连续赏灯十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明时增加了戏曲表演,元宵节逐渐演变成内容丰富的节日习俗。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在这时除燃灯之外,还放鞭炮烟花助兴。 元宵节赏花灯自然少不了灯谜。

灯谜始于南宋,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等等一百余种。猜灯谜,直到今天依旧是元宵节一景。

元宵节总是要吃元宵的。元宵节吃元宵始于宋朝,不过当时元宵叫“浮圆子”,到明朝才称“元宵”。

元宵又叫汤圆。据说袁世凯称帝后,认为“元宵”就是“袁消”,于是下令改“元宵”为“汤圆”。

过去每家做元宵、吃汤圆,意在新的一年中祈福全家团圆、和睦、幸福。近千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制作越来越精致美味多样。

从汉朝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逐渐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加上戏曲表演。

元宵节成为春节的最后一次民间艺术展演,其热闹程度堪称古代中国的“狂欢节”,所以不少地方将过元宵称为“闹元宵”。 现在,元宵节虽然过节气氛较古时淡多了,但元宵节依然保持其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近年来正越来越受国人重视,所以现在有不少人呼吁元宵放假,以便更好地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

7.元宵节赏花灯作文

记忆最深的一件事就是赏花灯。

元宵节那一天,我们全家早早地吃完了汤圆,来到大统华广场,加入了赏花灯的“洪流”。这里真是欢乐的海洋,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里真是灯的世界,不计其数的彩灯齐聚这里,好一派祥和而又繁荣的景象啊! 那金黄的巨龙灯,披着金鳞,正欲腾飞;旁边的马灯似乎不甘示弱,撒开四蹄,要与那条金龙一决高低;而那勤劳的小蜜蜂,更是不辞辛劳,不分昼夜地在那雍容华贵的花朵上辛勤地采着花蜜……这么多的花灯看得我眼花缭乱。

是啊!人们用勤劳而又灵巧的双手,用智慧与汗水打扮着自己的生活,也装扮着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