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科学的古诗句《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科学知识】:高山上的气温要比平地低,所以春天也来得晚.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科学知识】:植物的腐殖质加入土壤可以使土壤肥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科学知识】:站得高,望得远.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科学知识】:野草的生命力很顽强. 2.有关科学诗句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3.关于科学的诗歌科学诗是诗和科学结合的产物。它把科学知识用形象思维、拟人化手法,通俗、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具有艺术的形象性和科学的知识性,是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创作科学诗,要强调内容的科学性和诗意,并体现出一定的人生至理。从表达手法上分,有科学叙事诗、科学抒情诗、科学哲理诗、科学童话诗、科学幻想诗等。科学家高士其的《科学诗》集,就是这类诗歌的荟萃。如苏联勃留索夫在《电子世界》中,就表述了原子可分性的人类的卓绝认识: 这些电子,很可能就是整个世界, 这里有五大洲, 有艺术、知识、战争和王位, 还有四十个世纪的回顾! 另外,可能每颗原子—— 就是整个宇宙, 里面有一百颗行星。 它包含着这里所有的一切, 也有这里所不存在的。 它们的尺寸虽然太小, 可是 它们的无限性, 却和这里完全一样。 歌德还在《植物变异》诗中写道: 每一朵花儿 既相似又各有异, 它们都显而易见地 隐藏着一个神秘而强大的规律 ——一个神秘的谜。 这些精彩诗句,阐述他自己的著作《植物变异试释》中的思想,是现代植物进 化论的先声。 为你推荐几首科学哲理诗 暖气片 冬日里 人们用感激的双手 抚摸着她的温暖 然而 一旦 锅炉灭了 她却象冰一样冷 圆 规 虽然 她劳动的结果都是零 但这零并不等于没有 因为 这每一个零 都充满了无尽的内涵 电熨斗 一生 用温暖和体贴 平息了 多少风波 二 棉花(外二首) 名为花 却没有花的娇艳 名为花 却没有花的浪漫 但她至死 是洁白的 留给人类的 是无尽的温暖 扫 帚 一生名不鲜赫 一世避在角落 为了他人的干净 宁可弄脏自己 为了别人的完美 宁可让自己残缺 冬 枣 科技的结晶 林业的奇迹 天下奇果啊 在母亲截肢的剧痛中 出世 但她却创造了 人类的营养 生活的甜蜜 4.有关科学诗句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1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5.关于科学思想的古诗句【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6.关于科学思想的古诗句【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7.有哪些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古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与科学知识有关的诗句宋.苏轼 横看成林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卢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 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品评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 这有 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 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 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