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一首关于家乡的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杂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夏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唐)卢纶《长安春望》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2.有关“家的诗请帮忙收集一首关于家”的诗的其中一段诗句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求一首袁枚写的诗的名字袁枚曾经写过一首诗,是和他家的匠人有关袁枚在桂林的一段往事 1736年(乾隆元年)年仅21岁的袁枚,从家乡杭州千里迢迢来到桂林,投奔他的叔叔以寻找新的出路. 袁枚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和叔叔都在外地游幕,家中由祖母主持,一直没有固定的家产,赁屋而居,家徒四壁,日用艰难.不过袁枚在杭州却以早慧闻名,12岁就考取秀才,被视为神童,18岁由浙江巡抚程元章保送到万松书院学习.年轻的袁枚兴趣广泛,对科举制艺并不专心,结果在大考中接连败北. 于是,袁枚的祖母做主,以二两银子做路费,请人送他到江西,又借钱坐船到桂林,投奔当时正在广西巡抚金鉷幕府中的叔父袁鸿.袁鸿对穷愁潦倒的袁枚并不客气,倒是金鉷有心测试一下这个名闻遐迩的神童才子,便在巡抚衙门的八桂堂中,便命他立时做一篇《铜鼓赋》,结果袁枚援笔立成,文采飞扬,博得众人大加赞赏. 年轻的袁枚在桂林期间游览了现今七星公园内的七星岩和栖霞寺,并做诗《同金十一佩恩游栖霞寺并望桂林诸山》以记其事.诗中记述,袁枚是6月份去的七星岩,“山腰有洞五里许,秉火直入惊乌鸦”.按以前游览七星岩,都由旁边的栖霞寺僧人做准备火把并当导游带领入内,按所游览岩洞的大小分别收取不同费用,在民国期间还是如此(见田曙岚《广西旅行记》),想来袁枚当时也是由当地僧人带领前往的. 七星岩内千奇百怪的钟乳石让年轻的袁枚大为惊奇、叹为观止.“山川人物溶在一炉内”的奇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他想象地比喻道,那定然是古代的神仙精怪聚集在一起,“忽然刚风一吹化为石”.否则,“造化纵有千手眼,亦难一一施雕镌”.游罢下山,袁枚依然心有所念:“我本天涯万里人,愁心忽挂西斜月”. 在金鉷的巡抚衙门里住了3个月后,博学鸿词科即将开考的消息传到桂林.这本是朝廷为优待那些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长德邵的硕儒而专门开办的,但金鉷却专折保举21岁的袁枚参加,还赠送他120两银子,并遣专人护送到京师. 离开桂林时,袁枚对金鉷感激涕零.一方面,金鉷的特别推荐使他名声大振,另一方面,获得展示才华的机会也让他踌躇满志.在临别赠金鉷的《荐鸿词北上辞别桂林中丞》一诗中,他说自己是“万里投知己,千秋见伟人”,并表示自己要不负众望、知恩图报:“桂岭三秋月,长安一路尘.拜辞先洒泪,图报屡看身”. 在桂林的短短3个月期间,袁枚还和他叔叔家的仆人常宁结下友情,在送别常宁的诗中,他饱含深情地说:“知己哪须分贵贱,穷途容易感心情”.(《别常宁》) 从“穷途容易感心情”这句诗可以看出,袁枚对自己的桂林之行是百感交集的.在遭遇人生最初的挫折后,他来到桂林以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他获得声誉并重新燃起希望,所以在诗中他要常宁等着他的好消息. 博学鸿词200多人的应考者中,袁枚年纪最轻,尽管又没能考中,但才子的名声已在京中不胫而走.结果,2年后的袁枚如愿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为他此后成为近50年的文坛盟主打下坚实的基础. 1784年,在离开桂林48年后,69岁的袁枚再度来到桂林.这次他是从广州沿水路西行,当年9月16日(农历纪年)出发,半个月后到达阳朔.此时的袁枚已是文坛领袖,名声远播,而且身体健康,据当时人描述,看起来犹如五十多岁的模样. 舟行途中,袁枚得以包揽桂林山水.他写了九首六言诗来描述眼前所见,并认为它们实际已经超过家乡的天台山和雁荡山.“碧簪照水横抽,石笋当空孤插.造成阿育天王,八万四千宝塔”.这首小诗将漓江沿岸孤拔挺秀的山峰,比喻成一座座佛塔,形象可人,又饶有禅趣. 重进入桂林,让袁枚感慨丛生.可以说,他一生的功名事业,都发端于桂林.将近50年过去,垂暮之人(袁枚听信算命人言,自认只能活到73岁)旧地重游,所看见的又是什么呢?桂林城中已无故旧,只有当年的山水依稀照人.在《重入桂林城作》中,袁枚写道:“水石无情我有情,一丘一壑皆前生”,充分表达出袁枚对桂林这个自己早年寻梦之地的诚挚感情.他仿佛又看见年轻的自己站在当年的桂林街头:“黄粱一梦谁能再,我竟来寻梦还在”. 10月8日(农历纪年),袁枚重游七星岩,这时他才知道50年前那个夏天所游览的并非岩洞的全部,而是一小段而已,于是再度做诗记之. 桂林城中心的独秀峰,因突兀险峻及古来游览、刻石者众多,成为往来桂林的人必去之地.袁枚在游览后写下一首著名的《独秀峰》,其开头两句“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被后世认为是描写桂林山峰特色的佳句,被广为引用.在诗里,袁枚更是从山峰的形状,想到个人的行为、观念:“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期间,袁枚还游览七星岩附近的菩陀寺,后来又攀登叠彩山,游览风洞,登高远眺. 在桂林期间,袁枚也去探访原先故人的旧宅,但人非物亦非,徒增感慨而已.他早年刚到桂林时,曾在巡抚署衙内遇见一位铁髯居士,精于方术、导气、养生之学,兼之鹤发童颜,袁枚视之为神仙,此度再往其旧居,却发现那里已变成佛寺,原先遗迹荡然无存,袁枚只得喟然:“大抵神仙多解蜕”.(《访韦铁髯钵园旧居》) 对当年不遗余力推荐自己赴京(此事当时即被载入广西府志)的原巡抚金鉷的感恩之情,一直萦绕在袁枚心中.此次他再度来到。 4.自己写一首描写房子的诗句○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山扉夜坐》) ○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江夏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5.关于家的诗句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曰忆山东兄弟》)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家》) 6.描写家的诗句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居易思乡诗三首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苏遮幕》[宋]周邦彦 江水三千里, 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 只道早还乡。《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