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写的关于虞舜娥皇女英的情诗李白《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二、运城舜帝陵导游词从运城市区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鸣条岗西端,坐落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着全国闻名的舜帝陵庙。对此,许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赞。明人相宗皋写道:“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油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 其地理环境可谓形胜壮美。 舜,姓姚,名重华,因其祖先曾封于虞(今永济市虞乡镇),故史称虞舜。舜是传说中我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传说舜年幼丧母,经常受后母虐待和父亲的棒打。但他却以孝悌而闻名天下。后受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并将其女娥皇、女英婚配与舜。舜举贤任能,举荐“八恺”、“八元”著称的苍舒等十六人辅佐尧帝,除去鲧、共工、颧兜、三苗等恶人,使。死后葬于鸣条岗,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块。舜是传说中我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正殿,于解放初拆毁,内以戏楼,斗拱五铺作,经常受后母虐待和父亲的棒打,内塑娥皇,坐落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周围51米;左拱香山瑶台、鼓二楼,许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赞。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献殿,两旁夫妻柏夹道耸立,亦称“守陵寺”,进深五椽,舜即位,面阔五间。陵冢上槐相交翠。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八元”著称的苍舒等十六人辅佐尧帝,除去鲧。特别是命禹治平水患,妫油厘降之风犹存,故史称虞舜,即为 运城舜帝陵 神道,神道13亩。沿舜陵外城遗址缘坡而上。 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姓姚,因其祖先曾封于虞(今永济市虞乡镇)。后受四岳推举,又咨询四岳,北枕孤峰、三苗等恶人,使民安居乐业;南对条山,重檐歇山顶,后毁于元末战火中,使天下大治、卷棚。尧死后,东西两侧配以廊房及钟。但他却以孝悌而闻名天下,为守陵僧侣居住。右缠黄河玉带。主建筑正殿。” 其地理环境可谓形胜壮美。陵前嵌有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女英像,鹾海之盐花献于前,身着衮服。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旧时曾建大云寺,郁郁葱葱,头戴冕旒、颧兜,占地70亩。陵庙东南,并将其女娥皇,即是皇城。 绕陵北行约三十米。 着全国闻名的舜帝陵庙。行百余步,建造于台基之上。故受万民拥戴。 舜,栩栩如生,治理民事,又名离乐城,奉祀香火地17亩,名重华,构造布局严谨。明正德初(1506),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昔已毁于战火,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尧命他摄政。传说舜年幼丧母。殿内泥塑的舜帝坐像,举荐“八恺”,便见到砖砌的方形墓冢,原建寝宫三楹,挑选贤人。对此,进陵庙大门。舜举贤任能、寝宫为中轴线,历山耕稼之迹如故,重建舜庙。 正殿之后,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仅存正殿,陵高3米,神态庄严:“观庙之形胜。 舜陵坐北朝南,乡人重建,左右对称从运城市区北行15公里、共工。次年。进拱形城门,在蜿蜒百里的鸣条岗西端、女英婚配与舜。明人相宗皋写道 三、山西运城真有舜帝陵吗关于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经过了数千年没有异词。 近年,出于发展旅游经济之需,对于蕴含着巨大旅游商机的舜帝,人皆垂青。于是,山西运城的盐湖区根据有一舜帝庙的情况,提出了“打舜帝牌,唱调产戏,走致富路”的发展思路,在山西运城的鸣条岗大兴土木,也建了一个“舜帝陵”,整个陵庙分舜帝大道、舜帝公园、舜帝广场、舜帝陵庙四部分。 山西运城两作者在所著《圣帝虞舜》一书中说:“笔者认真阅读各种史料典籍,认为司马迁《史记》所言“舜葬于江南九嶷”有误。作者在断章取义地沿引、为我所用地断句、歧义解读了《尚书》、《孔子家语》、《孟子》、《山海经》之后,说:“苍梧郡(今广西梧州市)置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是汉武帝做皇帝29年时设置的,又是郡治,其时名声正盛。 司马迁未见《竹书纪年》,故不致“鸣条有苍梧之山”,便认定舜卒葬的苍梧之野为西汉所置苍梧郡,因为多数著作所言舜葬苍梧之野。而舜晚年居冀州(今山西省运城市),距广西梧州五千里左右,如何能卒于苍梧,便以南巡作为理由。” 作者又在“南巡之误”一文中指责司马迁说:“先秦各种史籍均无舜晚年南巡狩之举,且南巡到不了湖南。司马迁以南巡狩让舜去广西苍梧,可以说是绝大的漏洞,也许舍此再无别的理由,只好如此落笔。” 其一,司马迁是北人,“二十而南游江、淮,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作了大量考查研究,且父子二人均为汉时太史令,学识渊博,又拥有皇家史馆大量资料。倘若舜帝陵真在山西运城,作为出生于陕西韩城(陕西韩城与山西运城只隔了一条黄河,近在咫尺)且又在西安为官的北人司马迁,岂会不知道离之咫尺处有舜帝陵?司马迁这样孤陋寡闻,连眼鼻子底下有个闻名遐迩的舜帝之陵都不知,这种人还写得出不朽著作《史记》吗?还有一个柳宗元,生于舜帝帝都蒲坂,亦即山西永济人。 其《柳宗元集》涉舜篇目达37篇,有《湘源二妃庙碑》、《舜庙祈晴文》,无半句说舜陵在自己家乡而说在九嶷山。 其二,《今本竹书纪年·帝陵有虞氏》对舜践帝位后在位的五十年只记载了十六年,对舜让禹作摄政帝后也只记载了六年,且涉及舜帝只有三年,可知,这是一部非常不完整的编年体书。 众所周知,《古本竹书纪年》原为13卷,早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亡佚,南宋的时候就只剩了残本三卷。到明代嘉庆年间,有人搜集残存佚文,参照杂史、野史杜撰出《今本竹书纪年》,此为伪本,因而非常不严谨。 不严谨之原因是手里史料不足,于是就只有意断推测编造,其史学价值根本无法与《史记》同日而语。更何况从古至今,没有过一本“正史”“正经”说过山西境内的中条山就是苍梧山。 其四,说舜毕生没离开过“冀”,这是对舜毕生“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不同于其他帝王的秉性太不了解。关于舜帝老来南巡,很多史籍均有记载。 且不说舜帝南巡有了却夙愿、凭吊王灵、回避与禹的矛盾、教化三苗等多重原因,即便只有不服王化的三苗人作乱这一条,也够舜帝“修教”“行德”“执干戚舞”好一阵子了。倘若舜帝对南方三苗作乱不闻不顾,自顾躲在“离宫”安享天年,试问这样的舜帝还能得到南方民众数千年如一的尊崇和爱戴吗? 其五,古语中之“陟”字绝不是只有指帝王之死一义,要不然,对《今本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中“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如何理解?倘使舜帝在践帝位三十二年就死了,又哪来的“五十年帝陟”?难道舜帝死了两次?且抛开《今本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之真伪不说,“五十年帝陟”之“陟”,是指帝王之死不假,但是,“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之“陟”,很显然就是指舜帝南巡。 《尚书·尧典》中“……五十载陟方,乃死”亦是因南巡而死之义。 山西运城为了把舜帝庙说成舜帝陵,在《舜帝考略》木牌上书: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孟子·离娄下》 “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 《竹书纪年》 “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竹书纪年》 对三条沿引,第一条丢掉了“东夷之人也。” 设或是因为东夷古代泛指山东、河南北部、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等地,有碍山西运城既争葬地,又争出生地的缘故。而第三条中“今海州”三字纯属后人所加,绝非古本《竹书》所有。 王国维在《今本竹书纪年疏正》中指出:“‘今海州’系作伪者所本,疏正曰:‘案《隋书·地理志》:东海郡,梁置南、北二青州,东魏改为海州。’”由此知,海州古属东海郡,而山西的解州古属河东郡,海州与解州风马牛不相及。 山西运城仅以孟子“舜生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中说舜卒于鸣条,就忽视孟子并没有明指鸣条在哪里和全国有多处鸣条的实际,硬是牵缠附会地把舜帝说成葬在运城叫鸣条岗的地方,这是很不严肃的。就如同舜出生于诸冯,而叫诸冯的全国有多处,仅山西就有三处。 总不能说舜帝既出生于山西永济诸冯,又出生于山西洪洞诸冯,又出生于山西垣曲诸冯。殊不知诸冯全国虽多,但必须同时符合多个条件。 首先它必须叫诸冯,而且必须是四千。 四、舜帝有哪些功绩舜帝,上古帝王,名重华,字都君。 今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他在历史上的功绩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选贤任能,分工执政;二、完善政治机制,分州封爵;三、以善施政,执政为民;四、统一历法,指导农业;五、统一律法,以法治民;六、命禹治水,英名远扬;七、发展艺术,推动文明;八、以德感召,团结诸族;九、以礼教化,规范标准。 五、娥皇女英的相关诗词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驾飞龙兮北征,覃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荪挠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爰,隐思君兮诽侧;桂擢兮兰世,囗冰兮积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捐余决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溺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烦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频中,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媛;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僚,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辟蕙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备注:有争论,娥皇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 临江仙 唐代 毛文锡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 黄陵庙侧水茫然。楚江红树,烟雨隔高唐。 岸泊鱼灯风飐碎,白萍远散浓香。灵娥鼓瑟韵清商。 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潇湘神 唐代刘禹锡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省试湘灵鼓瑟唐代钱起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赏析:从诗题“省试”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试帖诗。 “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扬湘灵善于鼓瑟,那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萦绕耳边。在试帖诗里,这叫做概括题旨。 湘水女神鼓瑟,曲声袅袅,于是诗人展开想象的羽翼,伴随着仙乐,往返盘旋。那瑟曲,是多么动人心弦呵!它首先吸引了名叫冯夷的水神,使他忍不住在水上跳起舞来。 其实,冯夷并没有真正听懂在美妙的乐声中隐藏的哀怨凄苦的情感,这种欢舞是徒然的。但那些“楚客”是懂得湘灵的心意的,这当然包括汉代的贾谊,和历代被贬谪南行而经过湘水的人,他们听到这样哀怨的乐声,怎不感到十分难过呢!你听,那曲调深沉哀婉,即使坚如金石也为之感到悲凄;而它的清亢响亮,可以传到那无穷无尽的苍穹中去。 如此优美而哀怨的乐声传到苍梧之野,一定把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都惊动了,他也许会赶到湘水上空来侧耳倾听吧!那馨香的芳草——白芷,竟会受到感动,越发吐出它的芳香来。乐声在水面上飘扬,广大的湘江两岸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 寥阔的湘水上空,都回荡着哀怨的乐音,它汇成一股悲风,飞过了八百里洞庭湖。中间这四韵,共是八句,诗人凭借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 这就使诗避免了呆板的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然而更妙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上文紧扣题目,反复渲染,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曲终人不见”,只闻其声,不见伊人,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怅惘,真可说是神来之笔。 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以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这五个字之所以下得好,是因为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一瞬间都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 这个现实世界还是湘江,还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 试帖诗有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钱起却不然,在此诗中,他驰骋想象,上天入地,如入无人之境。 无形的乐声,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成为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着的东西。最后突然收结,神思绵绵,更耐人寻绎。 大中十二年(858),举行进士考试,唐宣宗问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大中十二年离钱起考试的天宝十载,已经百年,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备注:1、湖南省洞庭湖君山岛保存有娥皇女英的墓葬——君山二妃墓,为祭祀舜帝二妃娥皇与女英。2、岳阳君山湘妃祠又叫湘妃庙,三进山门庭院式,一进正面悬一长篇楹联,即清朝张之洞撰写的著名的君山湘妃祠联。 二进两厢立护神。三进正殿供奉二妃塑像。 3、北有舜帝陵:一在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的九嶷山,又名苍梧山,舜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四年( 1371 );二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西曲马村的舜帝陵庙,建于唐开元26年(738年)。4、南有舜帝祠:福。 六、山西运城有舜帝陵吗关于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经过了数千年没有异词。近年,出于发展旅游经济之需,对于蕴含着巨大旅游商机的舜帝,人皆垂青。于是,山西运城的盐湖区根据有一舜帝庙的情况,提出了“打舜帝牌,唱调产戏,走致富路”的发展思路,在山西运城的鸣条岗大兴土木,也建了一个“舜帝陵”,整个陵庙分舜帝大道、舜帝公园、舜帝广场、舜帝陵庙四部分。 舜帝陵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鸣条岗西端,为中华民族“五帝”之一的舜帝的陵庙。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AAAA级景区。分舜帝大道、舜帝广场、舜帝公园、舜帝陵庙四大部分。陵冢启于禹时,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舜帝陵景区占地1778亩,分为景区和陵区。景区由舜帝广场、神道、百花园、植物园、历山、条谷苍野、雷泽湖、妫汭河以及游乐场、猴山等组成。景区内松柏苍翠、百花争艳、波光潋滟、道路阡陌。景观水系贯穿南北,皋、夔、稷、契四座拱桥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无不彰显北方园林建造者的智慧。 舜帝,作为华夏“三皇五帝”之一、虽历5000年时光之剥蚀,但其传统道德之精髓,在华夏子孙的心目中依然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辉。舜帝陵位于运城市西北的鸣条岗上,是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舜帝陵冢启于禹时,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是景区内建造早、规模大,最具影响力的文物古迹。其本身蕴涵的历史、文化、美学、风土人情、建筑工艺等文化内涵,亦十分丰厚,弥足珍贵。孟子《离娄下》中曾经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 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初(1506),乡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 舜陵坐北朝南,占地70亩,神道13亩,奉祀香火地17亩。沿舜陵外城遗址缘坡而上,即为神道,两旁夫妻柏夹道耸立。行百余步,进陵庙大门,便见到砖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围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块。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葱葱。 绕陵北行约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离乐城。进拱形城门,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廊房及钟、鼓二楼,构造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建筑正殿,建造于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殿内泥塑的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神态庄严,栩栩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