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一首裴多菲的经典诗句诗名:自由与爱情 1849年7月31日,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提起这首百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传诵的诗篇,人们便会想起它的作者——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特殊的政治气氛下,“裴多菲俱乐部”又一度成为带有不祥意味的名词。如果客观地回顾历史,人们便可以知道那位匈牙利伟大的诗人是深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切与赞扬的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英勇斗士,他的诗作也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遗产。 ■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 环境中成长并为爱情讴歌 1823年1月1日,裴多菲·山陀尔生于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多瑙河畔的阿伏德平原上的一个匈牙利小城,父亲是一名贫苦的斯拉夫族屠户,母亲是马扎尔族的一名农奴。按照当时的法律他的家庭处在社会最底层。 一部分祖先来自中国汉代匈奴西迁部落的匈牙利,带有东西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的特点,在欧洲历史上居于特殊地位。由于长期受到周边民族的歧视压迫,匈牙利人近千年来一直擅长用诗歌作为鼓励本民族战斗的号角,近代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爱国诗人。 17世纪以后,匈牙利又一直受奥地利帝国的统治而丧失了独立地位,争取自由的起义斗争此起彼伏。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裴多菲,少年时代就愿意听老年人讲述民族英雄胡斯领导起义的传说。 在小酒店和同伴谈论着当年匈牙利民族争取独立而斗争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深深打下烙印。这种“自由论坛”的氛围,也极大地促进了裴多菲语言的发展和进步,很小的时候他就能用匈牙利语和斯洛伐克语自由交谈,拉丁语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1835年,12岁的穷孩子裴多菲有机会到奥赛德求学,三年时间里他尽显了聪明才智,完成校方规定的课业外又组织起进步的学生团体,阅读和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和匈牙利古典作家的作品。1838年,裴多菲写下了他的处女作讽刺诗《告别》。 该诗继承发扬了匈牙利古典诗歌的传统,初步体现了他毕生所一直遵循的诗歌语言大众化的特点。他又当过兵,做过流浪演员,任过《佩斯时装报》的助理编辑,丰富的社会经历更深化了他创作的源泉。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这位身材修长、有浅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的清纯和率真,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 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情感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发出了一首首情诗,如《致尤丽娅》、《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你爱的是春天》、《凄凉的秋风在树林中低语》、《一下子给我二十个吻吧》等。这些抒情诗中的珍品,鼓动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此刻,欧洲大地已涌起革命洪流,匈牙利人民起义也如涌动的岩浆。蜜月中的裴多菲欢乐与忧郁交织。 他不愿庸碌地沉溺于私家生活,写下了著名箴言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首名作,此后百年间一直是激励世界进步青年的动人诗句。 ■以诗歌做号角 用满腔激情争取民族独立 1848年春,奥地利统治下的匈牙利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 裴多菲目睹人民遭受侵略和奴役,大声地疾呼:“难道我们要世代相传做奴隶吗?难道我们永远没有自由和平等吗?”诗人开始把理想同革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决心依靠贫苦人民来战斗,并写下一系列语言凝练的小诗,作为鼓舞人们走向民族民主革命的号角。 3月14日,他与其他起义的领导者在佩斯的一家咖啡馆里议定起义事项,并通过了旨在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政治纲领《十二条》,当晚,裴多菲便写下起义檄文《民族之歌》: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现在干,还不算太晚! 愿意做自由人呢,还是做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15日清晨,震惊世界的“佩斯三月起义”开始了,1万多名起义者集中在民族博物馆前,裴多菲当众朗诵了他的《民族之歌》。 起义者呼声雷动,迅速占领了布达佩斯,并使之成为当时的欧洲革命中心。翌年4月,匈牙利国会还通过独立宣言,建立共和国。 恩格斯曾指出:“匈牙利是从三月革命时起在法律上和实际上都完全废除了农民封建义务的唯一国家。” 面对布达佩斯起义,决心维护欧洲旧有秩序的奥地利皇帝斐迪南马上联合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34万俄奥联军向着人口仅有500万的匈牙利凶狠地压来。 民族危难时刻,裴多菲给最善战的将军贝姆去了一封信:“请让我与您一起去战场,当然,我仍将竭力用我的笔为祖国服务……”在1848这一战火纷飞的年份里,裴多菲写下了多达106首抒情诗。翌年1月,裴多菲成为一名少校军官,他写诗同时又直接拿起武器参加反抗俄奥联军的战斗。 ■牺牲于哥萨克骑兵矛下 短暂的一生留下800多首诗歌 1849年夏,匈牙利革命军在强敌压迫下战至最后时刻。7月31日晨,贝姆将军将还能战斗的300人组成了一支骑兵队,在战斗打响前又特意叮嘱裴多菲留下。 诗人却违背了将军。 2.裴多菲一生写了多少诗裴多菲,匈牙利诗人。 1823年出生于屠户家庭,少年时期经历过流浪生活,做 过演员,当过兵。1842年开始发表作品,采用民歌体写诗,形式上加以发展,语言 上加以提炼,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 他认为只有人民的诗,才是真正的诗。 早期作品中有《谷子成熟了》、《我走进厨房》和《傍晚》等50多首诗,被 李斯特等作曲家谱曲传唱,已经成了匈牙利的民歌。 1844年从故乡来到佩斯,担任 《佩斯时装报》助理编辑。在诗人弗勒斯马尔蒂的资助下,出版《诗集》、《爱情的珍珠》、《爱德尔卡坟上的柏叶》以及散文作品《旅行札记》,奠定了他在匈牙 利文学界的地位,并受到德国诗人海浬的高度评价。 1847年创作起《致十九世纪的诗人》、《以人民的名义》等涉及当时政事诗篇,抒发了时代的声音。 他的《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成为诗A走向革命的标志,也是他向革命迈进的誓言。 1848年3月15日裴多菲领导有学生参加的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市民起义,写下诗篇《民族之歌》、《大海沸腾了》、《把国王吊上绞架》。 在1848年至1849年由科苏特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中,裴多菲于1849年1月参加了贝姆将军的部队,作为贝姆将军的少校副官同俄奥联军英勇奋战,同年7月31日在瑟什堡战役中失踪。 多数学者认为他牺牲在瑟什堡大血战中,尸体埋葬在1050名英烈的大坟塚中。 裴多菲的作品主要是诗。 他一生中写了约1000首抒情诗和8部叙事长诗,其中最著名的有《雅诺什勇士》和《使徒》。也写过小说和戏剧。 他的政论文章揭露了敌人,鼓舞了人民,起过积极的作用。鲁迅对他的一生和作品作过高度评价。 3.裴多菲的诗我宁愿是裴多菲 (匈牙利)我宁愿是一座荒凉的小岛,座落在大海的中央,人和鸟儿都到不了那边去——只要我不结识你这个姑娘。 我宁愿是遥远大地边缘的被冰雪覆盖的峰岩,柔和的阳光不能把它温暖——只要我不结识你这个姑娘。我宁愿是赤道线上的粒砂,夏季里灼热的太阳向我喷吐永不熄灭的大火——只要我不结识你这个姑娘。 我宁愿是被人诅咒的游魂,漂泊在静穆的夜间,在棺樽里都不能休息片刻——只要我不结识你这个姑娘。我宁愿让无法计算的灾难的重量落在我的身上,我愿背负生命的十字架——只要我不结识你这个姑娘。 假如……假如我失却生命,我不愿获得祝福,和那无限崇高的辉煌位置,我不愿意结识你这个姑娘。创作背景编辑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并对这位姑娘一见倾心。 但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爱情仍痴迷不减,在半年时间里写出了一首首情诗,1847年6月,诗人和尤丽亚的婚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于是诗人点燃起激情与真爱的火焰,发布了他爱的誓言,写下了这首诗歌。 该诗写在诗人与尤丽娅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作品鉴赏文学赏析为了爱,诗人愿意奉献所有,愿意为这份爱坚守一生。 “我愿意”,短短的三个字,包含了诗人无比厚重、深切的情感,更是诗人对相伴终生的承诺。“我愿意”作为全诗反复响起的主旋律外,诗人还运用了大量意象设想了爱情中双方所处的位置,这些意象生动传达出诗人对爱的深情。 从表现形式上看,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为自由诗,自由诗作为表现形式的一类,其段数、每段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都没有固定规格,在句式音节上,比押韵诗歌自由得多,基本没有束缚和格律特征,虽然有节奏,但押什么韵,换韵的位置等都不强求一样,不受格律的限制,句子长短不拘,形式不论。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几组诗句均以“我愿是”、“只要我的爱人”形式结构诗歌,句式较为统一,但并无押韵,段落行数和字数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句式音节上并无束缚,属自由诗,但裴多菲的诗歌受民歌影响很大,以一连串的“我愿是”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与渴望,任思绪飘扬,尽情的挥洒自己的感情,表露“我”对“爱人”的爱恋。 从内容与语言方式上看,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为抒情诗,诗歌通过“急流”旁敲侧击,委婉地衬托,引人深思,产生美感。诗歌把感情分别移到“急流”等事物上,与世人的内心感受、主观情感加以揉合,并以主人公的口吻来抒发情感,反应真实感受,直抒胸臆,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通过比喻、象征的语言方式表露内心强烈的感情,是情歌的基本体式,以爱情为表现题材。 在语言上意象化、多义化,用形象及生动的语言勾勒客观情境,而非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抒发爱恋之情,使这种意象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产生其它意蕴的联想,体现了多义化的特点。另外,《我愿意是急流》采用重言复唱手法,多次重复“我愿是”、“只要我的爱人”,渲染气氛,加强感情。 从诗人所构造的意象来看,六组并列的意象多维度、深层次、酣畅淋漓地展示出了“我”在“求爱道路”上毫无保留、无私奉献的内心。该诗是从人性的永恒性与深远处寻找激情与灵感的。 诗歌所勾勒出的六组意象即“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废墟”与“常春藤”、“草屋”与“火焰”、“云朵”“破旗”与“夕阳”,它们一者雄浑,一者娇秀,但是相依相存,相得益彰,衬托出一幅幅诗意盎然、动人心扉的画卷。这种一一相对情形的出现都是建立在“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这一逻辑前提之下的,充分地显示了既尊重对方又忠于自己的恋爱内心世界。 在第一组意象中,为了成全对方能“像一条小鱼”一样“快乐地游来游去”,“我”就志愿像“一条急流”,但这急流不是奔腾万里,不是在逞能显威,而是“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言外之意还可能遭遇粉身碎骨、穷途末路。“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这些意象同样都是充任护花使者的角色,护花使者无疑就要承担责任、直面险阻、接受挑战,一如诗中对“我”所志愿的诸种意象所具体的描述那样。 按照常态思维,该诗其逻辑顺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我愿意是——”,但反其道而行之,这正好突出了“奉献在先”的思想。诗以意象说话,抒情时必须选择客观事情作为载体。 该诗正是通过几组意象的营构贴切而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心中“爱人”的爱意。《我愿意是急流》寄寓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和其他抒写着豪情壮志的诗篇构成了创作思路上的统一和情感诉求上的一致。 侠骨与柔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有机体。“我的爱人”在诗中象征着诗人心中的价值理想和行动目标。 妇孺皆知,理想从来不是触手可及的,追求很可能是咫尺天。 4.裴多菲的诗歌裴多菲的《民族之歌》是一首战斗性强、鼓舞力大的政治抒情诗。 这是诗人在1848年3月13日听到维也纳爆发革命的喜讯后有感而发之作。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觉察革命之来临,有如狗之觉察地震.”仅隔两天,即3月15日,裴多菲亲自发动了由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参加的佩斯起义,旨在废除封建专制,将匈牙利从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诗人当众朗诵这首诗作,并被印成传单在游行队伍中广为传发。 它成了匈牙利资产阶级民土革命的春雷,响彻土地,震撼人心,被看作是匈牙利人民心目中的“国歌”。 5.裴多菲的爱情诗最著名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谷子熟了,天气每天都很热,等到明天早晨,我就开始收割了。 我的爱也随之成熟了,我的心滚烫般发热,亲爱的人,希望你把我的爱收割。 如果春天再次来临,我也不会为她高兴;如果冬天再现我的眼前,我也不会为它伤心哭泣。 秋日的黄昏天空,灰暗的浓雾聚集一团,好似我心中的情感,静如止水,不为所动。 假如你是树上的花朵,我愿意是树。 假如你是清晨的露珠,我愿意是花。假如你是阳光融融,我愿意是露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汇融。 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灰色的破旗,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