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白想做官有关的诗句

一、李白做官李白在做官时有写什么有名的诗句吗

作者:立立作品相关 第十四章 田园觅风流 92 窥探黄家 第十四章 田园觅风流 93 天降贼魔 正文 第一章 大鹏同风起 引言 1卷 仗剑去国 第一章 大鹏同风起 1有异人吗 第一章 大鹏同风起 2 发现异人 第一章 大鹏同风起 3 纵身跳涧 第一章 大鹏同风起 4 他仍活着 第一章 大鹏同风起 5 狗熊道士 第一章 大鹏同风起 6 初涉爱河 第一章 大鹏同风起 7 跳窗而入 第一章 大鹏同风起 8 幽会楼上 第二章 十五作妙句 9 道是什么 第二章 十五作妙句 10 妖魔蒸发 第二章 十五作妙句 11 樵夫千担 第二章 十五作妙句 12 洛水女神 第二章 十五作妙句 13 无情的网 第二章 十五作妙句 14 飞不动了 第三章 铁杵磨成针 15 繁星点点 第三章 铁杵磨成针 16 一曲双簧 第三章 铁杵磨成针 17 一根神针 第三章 铁杵磨成针 18 初尝酒味 第三章 铁杵磨成针 19 做官滋味(上) 第四章 长平眼望穿 20 做官滋味(中) 第四章 长平眼望穿 21 做官滋味(下) 第四章 长平眼望穿 22 处士收徒(上) 第四章 长平眼望穿 23 处士收徒(下) 第四章 长平眼望穿 24 诗情大发 第五章 日出扶桑图 25 碰壁归来(上) 第五章 日出扶桑图 26 碰壁归来(中) 第五章 日出扶桑图 27 图幅丢失 第五章 山有青蛇精 28 洞中棋局 第四章 山有青蛇精 29 虎皮婴婴 第四章 山有青蛇精 30 训鸟途中 第四章 山有青蛇精 31 逐个点将 2卷 第五章 竹林藏奇兵 32 干戈玉帛 2卷 第五章 竹林藏奇兵 33 干戈玉帛 第五章 竹林藏奇兵 34 是和是战 第五章 竹林藏奇兵 35 太白历险 第五章 竹林藏奇兵 36 起死回生 第六章 秋光满锦城 37 拦轿遇官 第六章 秋光满锦城 38 太白应考 第六章 秋光满锦城 39 父子吵嘴 第六章 风雨鹿门山 40 县官来访 第六章 风雨鹿门山 41 皇家的事 第七章 风雨鹿门山 42 赛诗台上 第七章 风雨鹿门山 43 皇上猫功 第七章 风雨鹿门山 44 逐个唱诗 第七章 风雨鹿门山 45 猫捉老鼠 第七章 杀人红尘中 46 自由人生 第八章 杀人红尘中 47 杏林在哪里(上) 第八章 杀人红尘中 48 杏林在哪里(下) 第八章 杀人红尘中 49 小试牛刀 第八章 杀人红尘中 50 对簿公堂(上) 第八章 杀人红尘中 51 对簿公堂(中) 第八章 杀人红尘中 52 对簿公堂(下) 第九章 人生一杯酒 53 李邕赠壶 第九章 人生一杯酒 54 一把酒壶(上) 第八章 人生一杯酒 55 一把酒壶(下) 第九章 人生一杯酒 56 远方有风 第九章 人生一杯酒 57 猛的一撞 第十章 西下峨眉峰 58 溪边女人 第十章 西下峨眉峰 59 离开成都 第十章 西下峨眉峰 60 老虎信佛 第十章 西下峨眉峰 61 夜宿寺院 第十章 西下峨眉峰 62 峨眉云海 第十一章 清溪向三峡 63 斯人不见 第十一章 清溪向三峡 64 狐狸作祟 第十一章 清溪向三峡 65 佛法道法(上) 第十一章 清溪向三峡 66 佛法道法(中) 第十一章 清溪向三峡 67 佛法道法(下) 第十二章 人生为情苦 68 泰吉了儿 第十二章 人生为情苦 69 花落多少 3卷 第十二章 人生为情苦 70 杜子其人 二卷 第十二章 人生为情苦 71 杨钊冒出 第十二章 人生为情苦 72 捡捡在哪 第十二章 人生为情苦 73 笛魔陆调 第十三章 扁舟遨其间 74 一叶扁舟 第十三章 扁舟遨其间 75 舟子弥平 第十三章 扁舟遨其间 76 同学指南 第十三章扁舟遨其间 77 蛙头蛇身(上) 第十三章扁舟遨其间 78 蛙头蛇身(中) 第二十四章扁舟遨其间 79 蛙头蛇身(下) 第十四章 来从楚国游 80 白衫黑衫 第十四章 来从楚国游 81 杨钊命大 第十四章 来从楚国游 82 石板酒家 第十四章 来从楚国游 83 都啃石板 第十四章 来从楚国游 84 买舟东下(上) 第十四章 来从楚国游 85 买舟东下(下) 第十四章 神奇的铁笛 86 铁笛之音 第十四章 神奇的铁笛 87 拒之门外 第十四章 田园觅风流 88 两个诗人(上) 第十四章 田园觅风流 89 两个诗人(下) 第十四章 田园觅风流 90 太白取图(上) 第十四章 田园觅风流 91 太白取图(下) 第十五章 湖畔听远钟 93 捉贼放贼 第十五章 湖畔听远钟 94 赠孟夫子 第十五章 湖畔听远钟 94 几把酒壶 第十五章 湖畔听远钟 95 魔陀方丈 第十五章 湖畔听远钟 96 两个叫化 第二卷 第十五章 湖畔听远钟 97 知章咏柳 第十五章 湖畔听远钟 98 满园秋色 第十六章 缘定有终生 99 神珠一颗 第十六章 缘定有终身 100 潭边巧遇 第十六章 缘定有终身 101 江月近人(1) 第十六章 缘定有终身 102 江月近人(2) 第十六章 缘定有终生 103 皇上封禅(1) 第十六章 缘定有终身 104 皇上封禅(2) 第十七章 恩泽流百代 105 皇上封禅(3) 第十七章 恩泽流百代 106 尸骸堆山(1) 第十七章 恩泽流百代 107 尸骸堆山(2) 第十七章 恩泽流百代 108 直言犯上(上) 第十七章 恩泽流百代 109 直言犯上(下) 第十七章 恩泽流百代 110祭天大典(1) 204 4卷 巫山猿啼 第十八章 江行几千里 111 祭天大典(2) 第十八章 江行几千里 112 封禅大典(3) 第十八章 江行几千里 113 教书先生(1) 第十八章 江行几千里 114 教书先生(2) 第十八章 江行几千里 115 教书先生(3) 第十八章 江行几千里 116 跌入梦河 第十八章 江行几千里 117 托孤楼内(上) 第十八章 江行几千里 118 托孤楼内(中) 第十八章 江行几千里 119 托孤楼内(下) 第十八章 青天若可扪 120 太白应考(1) 第十八章 青天若可扪 121 太白应考(2) 第十八章 青天若可扪 122 老。

二、有什么古诗词是表达了诗人入仕做官的强烈理想的

李白《永王东巡歌》赏析 《永王东巡歌》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永王东巡歌》),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敬仰之情的同时也包含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和积极入仕的态度. 李白的这组《永王东巡歌》一共有11首,大概在他近一千首的诗歌中,这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联系最直接的诗歌了,同时也因为与李白本人后来的遭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历来受到评家的重视,更不用说其中几首本身也写得十分精彩。

这里介绍的是第二首和最后一首。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于第二年打下了洛阳,攻入了潼关。

京师震动,唐玄宗仓皇出逃,直奔四川,在途中命令他的第十六个儿子永王李璘为江陵府都督,任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上演了一出抢班夺权的闹剧。

永王璘见状也按捺不住,从江陵引水师东进,沿长江直奔金陵,想控制长江中下一带的富庶地区,伺机与肃宗一争高下。当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璘途经九江时,看重李白的才气和名声,一再邀他下山,李白不知永王的真实用心,以为是为了打击安史叛军,便欣然接受了邀请,加入了永王璘的幕府。

随军途中,李白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以及一系列与这次东征直接有关的诗歌。这次入永王璘幕府是李白自入长安任翰林学士以后的第二次政治生涯,不过,仍然是以失败告终的。

几年的长安生活虽无建树,不过还是由唐玄宗“赐金放还”,在声誉上并未受损失,而这一次却落到补充流放的结局,是他下山时完全没有想到的。入永王璘幕府以后,李白的心情十分振奋,认为自己这一次能够亲身参与讨伐安史叛军,必将建立一番功业,从而实现自己多年以来报效国家的宿愿。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永王璘并不想真的对付安史叛军,而是想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不听朝廷的节制,结果遭到了肃宗的猜忌,派重兵剿杀,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永王璘兵败身死,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被判长流夜郎。而这几首诗也因为李白这一段悲剧式的从政经历而更加引人注目。

在这组诗中,最著名的是第二首“三川北虏乱如麻”,诗的一开始,先用比喻手法,将气焰嚣张的安史叛军比做一团乱麻,从燕山南下的叛军在中原地区横冲直撞,穷凶极恶,如入无人之境。虽然看上去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但李白却认为其实不过是像一团热锅上的蚂蚁,纷乱而没有头绪,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这种带有明显讽刺的比喻,表明了李白对安史叛军的基本判断。

三川,指东都洛阳一带,因其境内有黄河、洛水和伊水三条河川流过。北虏,指安史叛军。

第二句“四海南奔似永嘉”,仍然用了一个比喻,因为历史有时是惊人的相似的,面对安史叛军的嚣张一时,诗人忍不住想起当年中原所遭受的那场大劫难。永嘉是西晋怀帝的年号,在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汉烈宗刘聪的相国刘曜,率军攻陷晋都洛阳,中原广大地区的广大人民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无数民众,拖家带口,相继南迁避难。

在李白看来,同是少数民族,因为刘聪是匈奴,安禄山也是胡人,同样起兵于北方,同样攻下了国都,同样造成人民流离失所,天下大乱。所以李白用的这个典故是非常准确的,在言简意赅地提示了这场灾难的性质、规模的同时,也鲜明表达了诗人本人的立场和爱憎

不过形势虽然十分严峻,但是李白对胜利,特别是对自己的能力却表示了过人的自信。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但用,只要。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

据史载,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师南侵东晋,号称百万,声势浩大,宰相谢安临危受命,被任为招讨大都督,胸有成竹,调度有方,自己却下棋自若,而竟破苻坚于淝水之上。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谈笑,表示从容镇定,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在这里,李白把此次应邀入永王璘幕府,比为“东山再起”,乐观地认为自己多年来愿做辅弼大臣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在军中,他对自己的能力是十分自信的,在《在水军宴赠幕中幕府诸侍御》诗中,他曾向同座说“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宝剑名)。浮云(喻剑之锋利可裂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可见,他觉得只要有机遇,他就会像谢安那样,“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挥手谈笑之间,将安史叛军一举平定,所以他轻蔑地把叛军比喻为“胡沙”,犹如妖魔鬼怪,来时气势汹汹,飞沙走石,遮天盖日,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们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一个“静”字,却向人们预示了风沙过后,尘埃落定,必将是天宇澄彻,四海清平的太平景象。

自己也会因此成为大唐王朝的中兴之臣而名垂青史。 这首诗欲擒故纵,前抑后扬,于前两句极写敌军众多,形势危急,可就在这“乱如麻”,“似永嘉”的危难之际,后两句却急转直下,能够在“谈笑之间”实现“静胡沙”,扭转。

三、李白年少天才:满腹诗词才华却要当官,结局让人唏嘘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风霜,能被称之天才的人并不多,可李白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天才中的一个。

关于李白的假设 白居易说这李白不过沾了些开元盛世的仙气,这个我不能同意,我们不曾经历过繁华盛世,却从李白的笔下感受这大唐江山的风采。 若是李白生在了别的时代,他可能不再是那个谪仙人,但会以另外的姿态描述这人间烟火;亦或者是别的朝代沾了些李白的仙气,变得有一些不同,可谁又能说得准呢。

大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交融,统治阶层组成多元化,思想开明,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也是在这一时期,诗歌文化的发展达到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故而我们也该庆幸李白生在了这开元盛世。

时势造英雄,可也是这英雄造就了这繁华盛世啊! 年少时的李白 长安元年,李白出生。李白的名和字与梦中的一道白光联系上了,据说他出生的前一天他的母亲梦到了太白金星,古人信这个的,故而给他取名李白,字太白。

作为一个天才,必然要走天才的道路。五岁颂六甲、十几岁熟读老庄,遍读诸子百家、十五岁已赋诗多首并受众人追捧。

李白少年时学文亦学武,父亲教他剑术,他虽排行十二,但是父亲很器重他。只是他后来的诗中少有提及家人,也未曾给家人修书,甚至没有为父母奔丧的记录,不只道是为什么。

李白家里从商很是有钱,在它出川之前一直不缺钱,当然李白一生都不太缺钱。他在十八岁之时已游览过巴蜀的许多地方,在山中和道士们打得火热,研究炼丹术,想着修仙之事。

他二十四岁再次出游,想借诗出名,但未能如愿。登上了海拔三千多米的峨眉山,观云海看佛光,未能见得神仙,倒得了首好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他舟行东下,向着三峡往渝州去了。

二十五岁腰缠万贯离开巴蜀,再未回去过。 游山玩水,仗剑天涯 他漫游楚地,去了一座又一座的名城。

走过赤壁古战场、汉阳的黄鹤楼、巴陵的岳阳楼等,见识了外面浩瀚的水域、精彩的世界,着实让他开了眼界。 登黄鹤楼时,他看到了崔颢得诗,被这首诗的气势镇住了,想不出更好地诗句,只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前在写湖北的时候也有提到这个。

他虽狂傲,却也知谦逊。 李白写山水诗,借山水之势,借其形、其场面、其气韵。

山水有不同,诗人对山水的感受又有不同。大诗人感受周遭,我们感受着诗人的感受。

那个发力“暗物质”在我们的视野之外。 唐朝有几样很是流行:写诗、醉酒、任侠、炼丹。

李白占得齐全。写诗醉酒之后详述,这里说一下任侠和炼丹。

唐朝行任侠之风,李白自幼好任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剑术,自是不甘落后。他写侠客行道: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他把任侠写的潇潇洒洒,对任侠也颇为赞颂,至于他有没有真的杀过人,不得而知。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任侠之人是为侠客,求仙之人是为羽客,所谓羽化而登仙便是这个意思。李白当时对这两件事情很是着迷。

初尝人间冷暖 接下来继续访山问川,开元十三年,他到了庐山,留下一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留下诗翩然而去,飘过会稽山、飘过乌江,抵金陵,可这些地方都留他不住。次年春天他到了繁花如长安的扬州,在扬州散金无数,可交的都是些酒肉朋友,到了秋天他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在了扬州,那些朋友像神仙一般都隐了去,显然不想见他。

初尝人间冷暖,李白寒心呀,人在脆弱的时候,总是会想家。时值隆冬之际,坐在床头百感交集写了首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好在这时候有人欣赏李白的才华,愿意接济他,还张罗亲事,把前宰相之孙女许氏嫁给了李白。

此时李白潦倒了,虽是倒插门,也不得不答应这门亲事了。 可他是李白啊,虽成家了,可也是待不住的,没过多久,又出去了。

李白好交友,接下来一路也碰到了不少的朋友。 下一篇再八卦一下李白和李白的小伙伴们。

四、形容不想当官的古语诗句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示不愿当官。

还有苏轼不想当官的诗如下: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不想当官?

最主要的一点是党争, 当初王安石变法时 苏轼反对,后来被贬到地方后发现有些变法确实对百姓有利,想支持的时候,司马光代表的旧党又登台了,旧党排斥新政,并且全部废除了。这时苏轼上书反对,结果又被贬了,这两次弄的苏轼,里外不是人,也对苏轼的本心造成打击,所以产生了上述想法。

供参考。

五、李白当官时写的诗有哪些(3首短的)

李白年轻时写的诗?少年时: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青年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中年时: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老年时: 1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

轻舟已过万重山。 2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六、历史中的李白为什么不当官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年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

由玉真公主推荐给唐玄宗,封供奉翰林。三年后被赐金放还,遂漫游江湖间,安史之乱时被永王李璘聘为幕僚。

李璘起兵叛乱失败,李白被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投奔当涂(在今安徽省)县令、族叔李阳冰。762年病逝于当涂,享年61岁。

李白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爽,清新飘逸,气势磅礴,大气十足。它们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读过古代史书,才知道现在许多读物都把李白美化了,说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当官,蔑视权贵云云。

他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为此增加了有力的旁证。李白不是不想参加科举考试,而是他没资格参加。

唐朝规定,罪人之后和商人之后都不准参加科举考试,而李白这两条都占了,所以通不过考前审查。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就阻断了当官的主要途径,而他又非常想当官,只好另寻方法。

在现属湖北孝感的安陆小寿山暂居时,他经常用游说的方式到地方官员门前自荐,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赏识,结果没能如愿。734年,荆州长史韩朝宗兼任襄州刺史,人们习惯称他“韩荆州”。

他以乐于识拔后进闻名,士人争相投靠。李白听说后,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自荐书,开头两句就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马屁拍得够大吧,哪里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影子?开头先是把韩朝宗吹捧一番,然后把自己吹嘘一番,最后是请求韩朝宗收用他。

不愧是李白,这封信堪称是所有自荐书中写得最好的一篇,成为千古名作,许多文选都收入。李白不知花了多大心劲把信写好,然后带上它去拜见韩朝宗。

韩朝宗看完书信,与李白攀谈一番,始终没露招用他的意思。李白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在荆州没能如愿,那就去长安吧,长安可是帝王之地,百官云集之所。735年,34岁的李白来到长安,先是给卫尉张卿献诗,后又通过张卿给玉真公主献诗,据说还赶到西山,给正在那里狩猎的唐玄宗献了一篇《大猎赋》,可惜当时都没奏效。

赏识他的人终于碰上了。有一天,李白去紫极宫,正好遇见贺知章。

贺知章当时任礼部侍郎,也是一位著名诗人。李白早就听说他的大名,赶忙迎上去拜见,并献上自己的诗作。

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乌栖曲》等篇,大为叹赏,连忙解下身上的金龟让手下拿去换酒。贺知章一边与李白喝酒,一边对李白说:“你莫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李白从此以“谪仙”名世。

贺知章把李白擢拔到谪仙位置,却没有擢拔李白一官半职,也不知他是没这能力,还是觉得李白不适合当官。李白在长安白忙活一年多,最终只好黯然离开。

这次入长安不能说一点成效也没有,至少他与玉真公主建立了一定关系。玉真公主名叫李持盈,字玄玄,比李白大九岁,是武则天的孙女,唐玄宗的妹妹。

她与李白有两大共同语言:一是都热爱诗歌;二是都信奉道教。关于她与李白的关系,有很多传闻,最离奇的说李白是她的情人,而她的另一情人是王维,李、王二人是情敌,所以终生没有来往,而李白与杜甫、孟浩然关系都很好。

李白有一首写给玉真公主的诗,名为《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不管李白与玉真公主关系如何,反正八年后,李白在她的推荐下,又来到京城。这次唐玄宗对他隆重接待,“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并任命他为供奉翰林”。

这个官职李白只干了三年,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结束了他平生唯一一次正式的官宦生涯。综合众人分析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爱喝酒,二是太狂妄,三是与同僚关系很差;四是说了犯忌的话。

让李林甫研墨,唤高力士脱鞋,甚至“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看上去挺美,其实大悖生存之道。本文不是揭李白的短,而是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李白。

古代讲究“为贤人讳”,即不提贤人的短处和过失。现代人则甚之,为贤人谀,即把子虚乌有的优点加在贤人身上。

伟大人物的伟大只是体现在某一方面,其他方面则如常人一样,也有常人的缺点错误。我们最后介绍一下李白担任的供奉翰林是个什么官职。

唐代设有翰林院,供养各种才艺之士,包括吟诗作赋的文人、饱读经书的学究、算卦者、杂耍者、司棋者、论道者、念佛者、求仙者、书画者,吹拉弹唱者,总之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统称为翰林。他们平时待在翰林院,随时等候皇帝诏用,所以叫供奉翰林,也叫待诏翰林。

皇上赏月,有了雅兴,便诏令文人写诗助兴;皇上游园,看见景色迷人,便诏令画匠作画留念等等。偶尔,皇上也会询问他们一些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甚至要他们起草些一般性文书(不是诏书),但从根本上说,他们的职责与政治没有关系。

在宫廷中,他们因与皇帝有侍奉之便,所以关系较为密切,却没有什么政治地位。诗文待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