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江心寺的诗句江心孤屿,俗称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东西长,南北狭。古时为两个小岛。南朝宋初郡守谢灵运曾登上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名句。唐季以还,屿上逐渐建成梵宇和浮屠。咸通七年(866),于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宋开宝二年(969),又于东山西麓建普寂禅院,并先后建西塔、东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曾驻跸普寂禅院。 绍兴七年(1137),僧清了奉诏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填塞中川,两屿遂连接为一;填塞处,建寺,名中川寺,通称江心寺。未久,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其后,外国僧侣也慕名来参禅膜拜,至明清两代,仍络绎不绝。 江心屿遍布殿堂亭榭,甚富古迹,且古木葱茏,风景秀幽,向有"瓯江蓬莱"之称。各代诗人题咏诗词就有500余首;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张子容、韩愈、张又新等均有名篇佳作咏及孤屿。 自古江心有十景:春城烟雨、海淀朝霞、瓯江月色、罗浮雪影、孟楼潮韵、翠微残照、远浦归帆、沙汀渔火、塔院筠风、海眼泉香。1 9 7 4 年,在政府的重视下,成立了“江心屿扩建工程指挥部”结合航道整洁,滩涂改造。原来只有6 0 亩的公园扩建到现在的1 0 0 0 亩。新建了小飞虹、盆景园、花柳古亭、青少年活动中心、共青湖、情人岛、儿童乐园、综合性游乐场……具有江中有江,岛中有岛,园中有园的新格局。1 9 9 8 年市政府再一次投入巨资启动“亮丽工程”并于是1 9 9 9 年2 月1 1 日竣工。值此实现了人们夜游江心屿的夙愿。 二、与江心寺有关的诗(最准确的一首)拜托哦~~~江心孤屿,俗称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的瓯江之中。 江心屿现在全岛面积约9万平方米,东西长590米,南北宽200多米。该屿风景秀丽,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丰富,是瓯江上的一颗璀灿明珠,素有“东海蓬莱”之称,为全国沿海四大名屿之首。 由于历史悠久,古迹密布。古时候,这里是一片沙洲,东西两块礁屿。 1137年四川清了和尚(字真歇)慕名而来,住在这个岛上讲经说法。他发动众僧填塞中川,把两块礁屿连接起来,从此使江心屿连成一片,并在上面建寺 -----------名中川寺,俗称江心寺。 --------------- 宋宁宗时品选取天下禅宗丛林,列为十刹之一。岛上浓荫蔽日,楼台掩映,全岛景物隐现于波光云影之中,宛若海市蜃楼。 江心屿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点缀其间。从文学创作角度而言,如此众多诗人为一个小岛动情,为之诗兴大发,留下千古诗篇,在中国也唯此孤屿。 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谢灵运、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据统计,历代传世的歌咏江心屿的诗篇约有一千余首。 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于公元422年出任永嘉(温州)太守时,频游孤屿,留下不少诗篇,其中《登江中孤屿》是谢灵运描写江心屿的第一首诗,也是历代诗人传世的第一首咏江心屿的诗。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佳作极为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江心屿的壮丽景色。 碧水回环,耸翠流丹,白云与红日互映,蓝天与绿波相照,确实是蓬岛仙境般的好地方。佳作中把孤屿想象成神仙住的昆仑山,见了孤屿,使谢公相信安期生长生不老的道术。 孤屿美名借谢灵运的诗而广为传诵,为历代文人学士所向往。李白《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云:“康乐上宫去,永嘉游石门。 江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韩愈《题谢公游孤屿》云:“朝游孤屿南,暮嬉孤屿北。 所以孤屿鸟,尽与公相识。” 南宋陆游,来到江心孤屿,夜宿之后留下了“使君千骑驻霜天,主簿孤舟夜不眠。 好与使君同惬意,卧听鼓角大江边。”文天祥《江心寺》云:“池塘芳草年年绿,谢公盛事遗江楼。” 慕名而来游览观赏者络绎不绝,温州现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城市。谢灵运的“传真”之功,可能是他始料不及的。 南宋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以及“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和赵师秀也为江心孤屿留下大量的诗作,对故乡山水寄托了深情。 明代的刘基、黄淮、何文渊、章纶、张璁、顾锡畴,清代的朱彝尊、梁章钜等,至现代郭沫若、马一浮、夏承焘、梅冷生、吴鹭山、王季思、苏步青、王敬身、苏渊雷等名家都从不同角度赞美过这里的山水秀色。 经前人的寻幽探胜,诗人们的推敲提炼,数百年来流传有江心屿十景: “春城烟雨”:立于江心寺大殿前,南望鹿城,早晨烟雨如丝,古城空蒙隐现,春到江南,绿染城头,正合“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意。前人题诗云:“是烟复是雨,东风不开束,一夜霏空蒙,染得城头绿。” “海淀朝霞”:东塔山下,瓯潮溅落,沙滩浮现,水鸥群集,夏日晨曦初照,海淀朝霞如染,瑰丽多彩,光耀夺目。有诗云:“殿角水禽鸣,曙色扶桑东,飞霞捧日寂,亦作玛瑙红。” “瓯江月色”:中秋之夜,从东峰山巅遥望瓯江,只见: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蟾影秋光,空水澄鲜,秋风萧瑟,江色琉璃,诗情画意十分浓厚。古人题景诗曰:“月出海门东,闲云扫晓风,江长飘玉带,人生琉璃中。” “罗浮雪影”:温州冬雪较少,人们见雪心喜,赴江心屿赏雪,实属难得快事。从“来雪亭”引颈北望,远眺罗浮山上白雪皑皑,冰封腊象,近有龟、蛇两山,白雪和双塔相映,洁净的白雪覆盖着山下高低错落的农舍,图面极佳,为“江心屿十景”中第一佳景。 古人题景诗云:“雪中望罗浮,玉峰峨峨起,不知山下村,人住梅花里。” “孟楼潮韵”:在浩然楼(曾一度称孟楼)上聆听瓯潮澎湃,水石相击,富有天籁妙趣。 古人题诗云:“潮音漱石根,琅琅小楼上,一笑顾老僧,何如渔山唱。” “翠微残照”:从西峰山隔江遥望鹿城西门外的翠微山,夕阳余辉,晚霞似锦,归鸟倦飞,塔影横斜,别有情趣。 古人题景诗云:“倦鸟渡江回,西山夕阳催,都看一双塔,偃卧在苍台。” “远浦归帆”:从东峰山间举目远瞩,群山连绵,江道弯转,波光掠影。 傍晚远浦渔船扬帆破浪,满载而归。古人题诗曰:“江路夕阳明,归帆遥可数,五两折轻风,欲近上戍浦。” “沙汀渔火”:在端午节前后的夜晚,孤屿四周江面上捕捞瓯江特产风尾鱼的渔船灯火遍燃,星星点点,时隐时现,景色动人。写景诗曰:“衲子入定来,斋堂钟磬罢,唯有渔舟灯,几点汀洲夜。” “塔院筠风”:盛暑时节,江心屿的竹林下,是人们纳凉的地方,耳听风吹竹声,十分惬意自在。古人题景诗云:“洁夏绿筠荫,南熏披袂袂,人间烦暑多,此是清凉界。” “海眼泉香”:龙翔寺之旁,有寒井一口,泉水清冽。每日清晨,和尚们就去提水煎茶,一时松烟缭绕,如诗如画,情趣。 三、江心寺 柴望的诗人形象诗人是一个心忧国难 、思念故国的南宋遗民形象。 江心寺 作者:柴望 朝代:宋代 体裁:七律 寺比金焦彻夜开,一山恰似小蓬莱。 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石上苔。 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 中流滚滚英雄恨,输与高僧入定回。 拓展资料南宋诗人柴望所作的七律,宋亡之后,作者经过江心寺,感慨今昔,遂作此诗。 这首诗前四句看似写景,寺庙彻夜开,说寺庙所在的山恰似蓬莱仙境,说塔在河心分割开了两岸的波澜,说潮水涨落,石上都勾勒了青苔。 实际上,寺庙开着,像似仙境,是在寄托着诗人远离战火的愿望。 后四句,说的是古朝难忘,心起波澜。 前朝遗老说以前的事,讲述皇帝在世前曾度过江水,来到这里。但是朝廷最终还是抵挡不住滚滚的洪流,让英雄空留余恨,心绪难平,根本无法入定。 正如诗题,虽说叫“江心寺”,讲的却是内心事。 四、江心寺这首诗,透过全诗,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南宋诗人柴望所作的七律,宋亡之后,作者经过江心寺,感慨今昔,遂作此诗。 寺北金焦彻夜开,一山却似小蓬莱。 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石上苔。 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 中流滚滚英雄泪,输与高僧入定回。 柴望(1212—1280)字仲山,号秋堂,江山人。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太学上舍,供职中书省。淳祐六年(1246)上自编《丙丁龟鉴》,列举自战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即丁未年(947)间,凡属丙午、丁未年份,约有半数发生战乱,意在说明“今来古往,治日少而乱日多”,切望当局居安思危。由此触怒朝廷,被逮入狱,得临安知府赵与筹救助。出狱后自号“归田”,隐居故里三十余年。咸淳后期蒙古军三路攻宋,望心忧国难,多次致信督师荆襄制置大使李庭芝,进御边退敌策略。德祐二年(1276),陆秀夫等拥撤退到福州的宋恭帝之弟赵昰为帝,改年号景炎,继续抗元。望不顾65岁高龄,奔赴福州,以迪功郎衔任国史编校。不久,因时局艰危,与堂弟随亨、元亨、元彪一同辞官归隐。南宋亡国后,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世称“柴氏四隐”。 著作有《道州苔衣集》、《咏史诗》20首及词集《凉州鼓吹》。墓在今江山市长台镇高斋山下,列为江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王十朋 江心寺对联赏析王十朋,江心寺对联赏析: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诗人王十朋为江心屿的江心寺题的门联。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 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这首叠字联看似只有6个不同的字,却因为独特、有趣的读法被人们所知晓。 据说这是一位方丈给王十朋出了一道题目,王十朋做的回答。当时方丈看了很生气,觉得无法读通,十分气恼。 于是王十朋做了解释,云,早朝,早早朝,早朝早散;潮,长涨,常常涨,常涨常消。这么一副对联中也蕴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啊。 这首对联初次读会觉得很怪,还要去区分多音字的读法,但是多读几次后,感觉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韵味。诗的上联描绘的是云时隐时现,而下联写的诗潮水时涨时退,生动的描绘了浮云聚散、潮水涨落的奇特景象,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可能直接的读读不出那种味道,但是当你到了江心寺,站在那座寺庙的门口,你立即就能体会到当你王十朋作诗的心情,你会不禁为方丈刁难王十朋而愤慨,也会为王十朋屡屡作诗战胜方丈难题而较好,这首对联蕴含的不仅是云和潮水时隐时现的景象,同时也透露着王十朋内心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