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5首古诗里的绝句是哪些224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25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26王维: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27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28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29裴迪:送崔九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230祖咏:终南望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31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32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33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34李白: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235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36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37刘长卿: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38刘长卿: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239刘长卿:送上人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240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241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242王建: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243权德舆:玉台体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244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45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46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47张祜: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248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49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50李频: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51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78西鄙人: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253崔颢:长干行二首之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254崔颢:长干行二首之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255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256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257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58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59卢纶:塞下曲四首之四 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260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2.诗句中,绝句里的含是什么意思1. 本意是“包含”,但在诗中更适合的意思是“外”。 2. 原文: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3.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4. 简介:《绝句·迟日江山丽》是唐代诗人杜甫诗集《杜工部集》中的一首,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而作。前两句是对环境进行外部描写,后两句则是对环境进行细节描写,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5.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一生写诗4000多首,流传下来的有1400多首,其诗深刻反映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历史时期内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生活疾苦,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所以他的诗被后世成为“诗史”,他本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3.古诗中的绝句 律诗,都有什么不同与特点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4.绝句诗中的意思是什么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 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 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绝句也是诗人留下诗词,但是没来得想诗名的代替太早了,最后诗人孤单守在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