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庐山的古诗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 宋朝《题西林壁》 白话释义:倘若走出山外面 再看庐山便不同 庐山究竟有多大 便会完全在眼中 。 2、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 李白 唐朝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白话释义: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3、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 李白 唐朝《望庐山五老峰》 白话释义:庐山的东南方有五座貌如老人的山峰,高峻陡峭就像五朵金色的莲花之指清溟的苍穹。 4、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 朱元璋 明朝《庐山诗》 白话释义: 这首诗意境不错又处于庐山风景之中,所以流传甚广。到后来也附会上了许多其他传说。 内蒙古的勃隆克为塞外景观之一绝。 5、庐山秀出南斗,屏风九叠云锦张。 —— 李白 唐朝《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白话释义: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庐山历代诗词全集。 2.关于庐山的诗词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望 石 门 鲍照 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漓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 空开, 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鲍照简介〕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灌云县)人,生于晋义熙十年(414)。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逝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其诗风雄健奔放,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 他于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职时,曾游庐山。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后移籍会稽,谢玄之孙,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晋孝武帝时袭封康乐公。 刘裕代晋,起为散骑常侍。少帝时,出为永嘉太守。 元嘉八年(431),宋文帝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 元嘉十年(433)被杀于广州,时年49岁。他好为山泽之游,尝与宾客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到临海,从者数百人。 他的山水诗能再现大自然之美,语言富有色泽和光彩,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人,曾在义熙七、八年(411-412)两次到庐山游览,与慧远友善。 ·〔题释〕 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 3.【关于庐山的诗词名句】《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七律 **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东晋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②. 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③.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④,平途俄已绝⑤. 峦垅有合沓⑥,往来无踪辙⑦. 昼夜蔽日月⑧,冬夏共霜雪⑨. ①绝顶:最高峰,最高处.峤(jiào轿):山道. ②弥:更加.辍(chuò绰):停止. ③遂:于是. ④积:聚,累积.峡:两山夹水处. ⑤俄:突然间. ⑥垅:丘垄.沓(tà踏):多而重复. ⑦辙(zhé哲):车轮压出的痕迹. ⑧蔽:遮盖. ⑨冬夏共霜雪:庐山由于襟江带湖,地势高峻,即使在夏天,也非常清凉.据古书记载,过去在林木茂盛的峡谷中,夏天也能找到残雪,有“时见山翁来取雪”的句子.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李 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影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宿处青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间.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4.描写庐山的诗句1、《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登庐山五老峰》 唐代: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译文: 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代:李白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译文: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 4、《庐山烟雨浙江潮》 宋代: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5、《彭蠡湖中望庐山》 唐代: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译文: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5.【关于庐山云雾的古诗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名诗《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庐山 唐伯虎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浓复浓.烧丹未住屏风迭,骑驴来看香炉峰.江上乌帽谁渡水,岩际白衣人采松.古句磨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雾中游含鄱口偶成 郭沫若 其一 人到含鄱口,望鄱新有亭.湖山云里锁,天籁雾中鸣.其二 无中实有有,有有却还无.东风吹万里,空山出画图.含鄱口 魏文伯 含鄱远眺漫天春,浩浩波涛荡墨云.乍雨复晴风大起,那山迷雾这山明.。 6.其它描写庐山的诗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题西林壁 》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题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 江 为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万里朝沧海,千寻出白云. 寒声终自远,灵派孰为分. 除邓天台后,平流莫可群.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日 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关于庐山的诗词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望 石 门 鲍照 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漓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 空开, 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鲍照简介〕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灌云县)人,生于晋义熙十年(414)。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逝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其诗风雄健奔放,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 他于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职时,曾游庐山。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后移籍会稽,谢玄之孙,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晋孝武帝时袭封康乐公。 刘裕代晋,起为散骑常侍。少帝时,出为永嘉太守。 元嘉八年(431),宋文帝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 元嘉十年(433)被杀于广州,时年49岁。他好为山泽之游,尝与宾客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到临海,从者数百人。 他的山水诗能再现大自然之美,语言富有色泽和光彩,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人,曾在义熙七、八年(411-412)两次到庐山游览,与慧远友善。 ·〔题释〕 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