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湖光水色的诗《吴江垂虹亭作》: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 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精鉴别,善书画,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有《宝晋英光集》等。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江南。 破鲈(lú)鱼:如同说“鲈鱼破玉”。 鲈鱼,一种淡水鱼,又名银鲈、玉花鲈,主产于吴江一带,吴江有“鲈鱼乡”之称。玉破鲈鱼,形容切好的鲈鱼肉莹洁如玉。 金破柑:形容剖开的柑橘灿若黄金。洞庭东西山盛产柑橘,品质较优。 “金破柑”,《宋文鉴》作“霜破柑”。 《吴江垂虹亭作》是两首山水诗。 第一首描写了太湖边的美好景色,是写实;第二首则由水天一色的湖光水色联想起织女架起了织布机、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而名闻遐迩,自宋始建之日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 改建为连拱石桥后,“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似龙”,其壮丽秀美,更是独步江南。历史上有百余名名人为此吟诗作画,赞叹不绝。 其中宋苏舜钦“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宋杨杰“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倾玉碧无暇”,以及宋郑懈“插天虫带虫东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世称吴江长桥三名联。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这是北宋诗人米芾吟咏吴江垂虹桥的一首诗。它以富有画意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这座水波连天、长虹飞渡的古代名桥的宏伟景象。 垂虹桥位于吴江松陵镇东门外,横卧于古吴淞江正源之上(古吴淞江又名淞江或吴江),原名“利往桥”,俗称“吴江长桥”,因桥上建有垂虹亭,故又称“垂虹桥”。 垂虹桥建于北宋年间,它的建造与古代吴江的地理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古吴江就是一个水乡泽国,县城松陵镇位于古吴淞江之滨,镇南即为烟波浩渺的太湖。吴淞江在松陵东南接纳太湖水东流入海,正如旧志所称:“吴江以南,一望无际,皆太湖之委,松江之始也。” 唐宋以前,这里江面宽阔,水深流急,风高浪大。古运河在此又借道吴淞江,如遇上天气骤变,则常常翻船溺人,官府漕运屡遭损失,当地居民往来也极为不便。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官府召集民众在江湖之间修筑了吴江长堤,堤东为江,堤西则湖,为了让湖水东泄,就在县城东南留有一大缺口,运河以西、长堤以外仍然风大浪急,日夜无休。为了保证漕运的通畅以及居民往来方便,修建一座长桥把县城与吴江长堤连接起来已势在必行。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当时吴江知县李问和县尉王庭坚募钱百万兴建长桥,次年6月桥成通行。当时桥长1300多尺,西北-东南走向,砖木混合结构,桥面铺砌青砖,双边萦以修栏,用木万计,桥中心比较宽阔,建亭名垂虹,桥下85孔互相联缀。 垂虹桥上临波涛万顷的太湖,远远望去,犹如中流砥柱,屹立于洪涛之中。波光桥影,远山近芦,苍茫如画,成为绝景。 桥成以后,舟楫免于风波之险,徒行者晨往暮归,皆为坦道,十分方便。宋元时期,太湖之水从桥下浩荡东流,垂虹桥便成为吴淞江的咽喉,为数众多的桥孔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吴淞江浪涛之险,所以宋代曾有“松江未过不愁,过了垂虹百不忧”的诗句。 垂虹桥建成以后,便成了文人雅士们的游览胜地,历代文人途经垂虹桥无不吟诗作赋。不少诗人登临桥上,南望波涛汹涌、水天一色的太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垂虹桥也随之名闻天下。 北宋诗人张先曾为吴江县令,有诗云:“桥南水涨垂虹影,清夜澄光合太湖。”南宋著名文学家姜夔途经垂虹桥时,留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佳句。王安石、苏轼、米芾、杨万里等宋代名家都以登临垂虹桥,面对万顷太湖,远眺洞庭诸山,品尝鲈脍为乐事。 垂虹明月,松江鲈鱼,钓雪晴沙,足使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由于木桥易腐,加之常遇兵燹,长桥屡遭毁坏,因此垂虹桥自建成后,几乎每年都要维修,桥孔也时增时减,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竟多达99孔。 到了泰定二年(1325年),吴江州判官张显祖以石易木,下开62孔,桥孔为弧形联拱式结构,并在东西两桥堍各立巨大石狮一座。到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吴江监州那海又重修垂虹桥,并亲书隶体“垂虹”两大字悬匾于亭。 此后世皆称垂虹桥而不称利往桥。明永乐二年(1404年),吴江知县蒋奎又用石砌面,双边冀以双层石栏,栏杆上雕刻有狻猊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邑人包咸等人出资重修垂虹桥。由于城市闾井变迁,淤滩封占障塞,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夏,官民又积资重修此桥,但此时桥孔之数仅存四十又四了,不过它一头连接东门城墙,一头直通郊野,水波连天,仍然壮观。 解放后垂虹桥尚可见37孔。 垂虹桥在历史上已显示出它的作用。 然而,由于河道淤塞,改道频繁,特别是在明清之际,东太湖淤浅迅速,吴淞江正源北移,垂虹桥下已不是太湖东泄的主要通道,桥孔逐渐被。 二、四句关于描写“湖光山色”的古诗1、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宋·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3、唐·刘禹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4、唐·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唐·王维 《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刘禹锡 《望洞庭》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参考资料 周笃文 高志忠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三、古诗中有哪些描写山光水色的古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 汉江临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使至塞上星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旅夜书怀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 忆江上吴处士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关山月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 阁夜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 浪淘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 江楼感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忆江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 次北固山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宿建德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 听蜀僧浚小说弹琴山螟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渡荆门送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将进酒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凉州词郁郁层峦夹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朱熹 水口行舟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 永遇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登快阁一轮红日倚青山,只见湖光数里间.。 四、带有“湖光万色”的诗句有哪些没有带有“湖光万色”的诗句,下面推荐带有“湖光”的诗: 1.《望洞庭》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 湖光倒影浸山青, 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 露荷翻处水流萤, 萧萧散发到天明。 3.《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珠桧丝杉冷欲霜。山城歌舞助凄凉。且餐山色饮湖光。 共挽朱轓留半日,强揉青蕊作重阳。不知明日为谁黄。 4.《临江仙·潋滟湖光供一笑》 年代: 宋 作者: 叶梦得 潋滟湖光供一笑,未须醉日论千。将军曾记旧临边。 野塘新水漫,烟岸藕如船。却怪情多春又老,回肠易逐愁煎。 何如旌旆郁相连。凯歌归玉帐,锦帽碧油前。 5.《西江月·落日熔金万顷》 年代: 宋 作者: 张孝祥 落日熔金万顷,晴岚洗剑双锋。 紫枢元是黑头公,佳处因君愈重。 分得湖光一曲,唤回庐岳千峰。 清尊今夜偶然同,早晚商岩有梦。 五、描写湖光山色的诗词山青水秀 山穷水尽 山重水覆 火耕水耨 山高水低 风起水涌 木本水源 镜花水月 高山水长 金沙水拍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烟波浩渺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六、描写湖光山色的古诗有哪些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苏轼(北宋)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苏轼(北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春夜喜雨》杜甫 (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题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北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皇甫松(唐代)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七、描写湖光山色的古诗1、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宋·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3、唐·刘禹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4、唐·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唐·王维 《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刘禹锡 《望洞庭》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参考资料 周笃文 高志忠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八、描写湖山水色的诗句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锣。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