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讨赏的诗歌

1.我欣赏的一首诗

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

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 诗歌的特点是:形象绚丽而生动,感情丰富而强烈,语言凝练,节奏鲜明。

古诗与现代诗相比,语言更为凝练,节奏更为鲜明。 凡得以流传千古的好诗,每一首都蕴藏着一个美丽的世界,都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或感叹。

阅读、欣赏古诗,就要从诗歌的以上特点入手,讲究一定的方法。 一、美读。

有一种说法,叫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古诗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之中,不反复吟诵,怎能体会得出?通过反复吟诵,才有可能逐步把握诗的感情脉搏,找到“诗眼”,领悟诗中意境。

“美读”即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就是随着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设身处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读“黄河之水天上来”时,你就是李白;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你就是杜甫;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你就是苏东坡;读“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你就是李清照——“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的韵味,读出作者的悲欢。 古诗都有鲜明的节奏,而且讲究押韵,不少古诗原是可以配乐唱的,这就为我们的美读提供了条件。

把握古诗节奏的原则是不能读破诗句,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不能读成“朝/辞白帝/彩云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能读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品味语言。

诗人的思想感情无不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而古诗讲究“炼字”,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广的内容。同时,古诗常常运用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反复、对比、借代、排比等,读诗时要仔细琢磨;透过诗中那些绝妙的词语,尤其是那些描绘传神、感情令人震撼的佳句,体察诗人寄托其中的喜怒哀乐,增强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

三、联想、想象。 凡流传久远的古诗,诗中创造出的意境往往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有时甚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果读诗仅仅停留在字句的表面含义,是无法领略出其“弦外之音”的。

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发挥联想和想象,透过字面,体会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再现诗里所描绘的画面,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去品味,才有可能接近作者的深意。 请读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对“枯藤”句和“小桥”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两句描写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而有的人认为前一句渲染的是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第二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引起游子的乡愁。

那么你认为哪种看法更合理?为什么? 相比而言,第二种看法更为合理。因为诗的意境讲究和谐,品味诗的意境,不能脱离诗中描绘的形象本身及其所传达出的作者本意而去穿凿附会。

在古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有人的地方才会有桥;而正由于有了“人家”和“小桥”,流水也就不再寂寞。 “小桥流水人家”不是三个名词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读者在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中补充上“炊烟”、“灯光”、“热茶”、“亲人”……之类的内容。

这应当是一幅温馨、祥和的景象,与前一幅画面形成强烈的反差。惟其如此,才会使天涯游子产生“江山信美非吾土”的强烈思乡之情, 这正是作者马致远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四、知人论诗。 古人云“诗言志”,凡有生命力的古诗均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

而这些“感”无不与作者平生阅历、遭遇、教养、个性以及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关。在阅读欣赏古诗时,通过查阅资料对以上问题有所了解,能使我们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感觉,对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寄寓的理想产生共鸣,或作出合理的评价。

2.怎样鉴赏诗歌

一 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二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三 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四 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 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

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

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I、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五 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六 思想感情: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七 内容主旨: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

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八 意念、意象、意境 在诗歌鉴赏主观题型中,还要注意“诗中三意”:意念、意象、意境。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等,;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

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意象”;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歌鉴赏的三个层面,我们在完成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对这三个方面的掌握。 意境是作品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意”;诗中的“境”包括事物的“形”与“神”,即“象”;“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 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特点一般又与诗人的风格一致。

主要考察1、意境的领悟;2、意境的比较。 对诗歌作品中“意象”的分析应包括“意念”和“意象”两个部分。

在题目要求对其“意境”进行鉴赏的时候,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形神”“情理”并重,先写出诗中的表层意思,即“意象”,再写出诗人的感情,即“意念”。 九 语言特点 1。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6。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3.学到的欣赏诗歌的方法有哪些

第一个方面,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

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诗歌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

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4.关于赏花的诗句

咏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钱氏池上芙蓉

(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

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

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

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

别有池塘一种幽.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

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

待我泛红光.

古风

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陆游 梅花绝句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红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5.关于清明节的习俗、诗歌、故事

一直以来,到了清明时分,我们都要扫墓,扫墓时,我们要携带酒水果实,以及焚烧的纸钱纸元宝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祖的墓前,之后再将纸钱纸元宝焚化,为坟墓填上新土,然后再找几枝嫩绿的柳枝插在坟墓上,再行叩拜之礼祭拜。这是汉族跟一些少数名族人在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关于清明节的另外一个习俗,就是寒食了,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能吃凉的食物。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又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成为了清明的别称,也成为了清明的一个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特别丰富的,除了以上提到的,禁火寒食,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的体育活动。相传是为了防止冷食伤身,让大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古代不少古人为清明节写出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歌,相信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这首唐代大诗人杜牧写下的这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读来也是朗朗上口。

除了这首还有: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那么说了这么多,清明节是如何由来呢。相传春秋时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原本跟随重耳一起出道奔走的大臣们,大多数也人心所向,各奔东西。只有少数极为忠心的人一直追随他。而这其中有一人名叫介子推。对重耳是相当忠心啊。又一次重耳不堪忍受饥饿饿晕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来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

过了十九年之后,重耳重新做回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晋文公。执政后想对介子推封赏官爵,可介子推不愿,就隐居到了大山里,晋文公为了找介子推,就派人举火烧山把介子推逼出来跟随自己加官进爵,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愣是不见有人下山,等大火熄灭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颗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重耳后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规定这一天为寒食节,后来就演变成如今的清明节。

6.关于诗歌赏析的问题

古代诗词中常见语言特点 ●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 ●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 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 (转载)。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