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余浩的诗歌

1.李昱的全部的诗词

九月十日偶书

晚雨秋阴酒乍醒

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

红叶飕飀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

偶缘偶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

不学安仁却自惊

秋莺

残莺何事不知秋

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

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

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

露华凄冷蓼花愁

病起题山舍壁

山舍初成病乍轻

杖藜巾褐称闲情

炉开小火深回暖

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

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

贪合鱼龙构强名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且维轻舸更迟迟

别酒重倾惜解携

浩浪侵愁光荡漾

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

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

不须怀抱重凄凄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江南江北旧家乡

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

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

不堪闲坐细思量

挽辞(二首)

珠碎眼前珍

花凋世外春

未销心里恨

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

香匳已染尘

前哀将后感

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

浮危道略同

正悲春落实

又苦雨伤丛

秾丽今何在

飘零事已空

沉沉无问处

千载谢东风

悼诗

永念难消释

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莫

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

昏蒙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

穷子正迷家

感怀(二首)

又见桐花发旧枝

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阑惆怅人谁会

不觉澘然泪眼低

层城无复见娇姿

佳节缠哀不自持

空有当年旧烟月

芙蓉城上哭蛾眉

梅花

殷勤移植地

曲槛小阑边

共约重芳日

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

乘月溉寒泉

谁料花前后

蛾眉却不全

梅花

失却烟花主

东君自不知

清香更何用

犹发去年枝

书灵筵手巾

浮生共憔悴

壮岁失婵娟

汗手遗香渍

痕眉染黛烟

书琵琶背

侁自肩如削

难胜数缕绦

天香留凤尾

余暖在檀槽

病中感怀

憔悴年来甚

萧条益自伤

2.求诗歌《敕勒歌》的意境散文

中国古代敕勒族民歌。

敕勒,秦汉时称丁零,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人又称之为高车。主要居住在大漠南北,即今蒙古草原。

《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本为鲜卑语,北齐时译为汉语。

辞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此歌约产生于429~472年,即北魏朝中期。

这是一首歌唱家乡、歌唱草原的牧歌,全歌苍劲豪莽,抑扬畅达,以致千古传唱。【年代】:南北朝 【作者】:北朝民歌 【作品】:敕勒歌 【内容】: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5.见:通“现”出现,显现。【翻译】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南北朝民歌具有显著的差异,前者轻艳绮丽.委婉缠绵,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温柔;后者粗犷雄放,刚劲有力,恰似塞北健儿,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学概念来表示,前者属于“优美”的类型,后者则更具“崇高”的倾向。

这种审美趣味上的差异,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不妨从《敕勒歌》来作些分析,这对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义的。敕勒是古代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维吾尔族.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不过,北朝时敕勒族活动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前四句是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咏唱。

“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条河流,而且即使在当时,也未必是一个固定的专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区的河川罢了。阴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内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绵亘千里。

敕勒人歌唱起他们所生活的土地时,就以这样一座气势磅礴、雄伟无比的大山为背景。就具体的地理位置而言,这样说未免有些含糊,但作为诗的形象,一开始就呈现出强大的气势和力量。

接下去,诗人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的图卷: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如此风光,使人心胸开张,情绪酣畅。

在江南,山岭起伏,河流曲折,植被丰富多彩,景观充满细部的变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细腻的审美感受,关注于色彩与线条的微妙韵味。而在北方,特别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观是单纯的,色彩和线条也没有多少变化。

由于缺乏可供细细观赏的东西,于是抬眼就望到天际,开口就是粗豪的调子。这里面还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因素在起作用。

草原上的人,是没有土地私有观念的。他们逐水草而居,天地之间,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以视为自己的家。

即使,由于习惯,由于不同的种族分别占有了各自的疆域,他们的活动也有一定范围,这范围也决不像农业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人们日常活动的范围那么狭小:一座村庄、几所房屋、若干亩土地。在视界里,牧民的“家”仍旧是无边无际的。

这种生活.培养了草原上人们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养了壮丽的美感。他们不会像江南人那样,歌唱小小荷塘里娇艳的莲花,村头路旁婀娜的柳丝;在他们的感觉中,敕勒人共同拥有着望不到尽头的大山,望不到尽头的河流,望不到尽头的草原,而天恰似“穹庐”(现在所说的蒙古包),笼盖着他们共同的“家”,他们便讴歌这样的“家”。

“天苍苍,野茫茫”,仍然以浑浑浩浩的笔调写景,但这已经是为下一句作背景了。“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

诗没有写人,但读者不会。

3.杨仲弘的诗歌主张

元代诗人杨载(字仲弘)著有<诗法家数>一篇,说出了他的诗歌主张: "夫诗之为法也,有其说焉。

赋、比、兴者,皆诗制作之法也。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双起两句,而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有一意作出者;有前六句俱若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

诗之为体有六:曰雄浑,曰悲壮,曰平淡,曰苍古,曰沉着痛快,曰优游不迫。诗之忌有四:曰俗意,曰俗字,曰俗语,曰俗韵。

诗之戒有十:曰不可硬碍人口,曰陈烂不新,曰差错不贯串,曰直置不宛转,曰妄诞事不实,曰绮靡不典重,曰蹈袭不识使,曰秽浊不清新,曰砌合不纯粹,曰俳徊而劣弱。诗之为难有十:曰造理,曰精神,曰高古,曰风流,曰典丽,曰质干,曰体裁,曰劲健,曰耿介,曰凄切。

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结句要不着迹;曰承句要稳健;曰下字要有金石声;曰上下相生;曰首尾相应;曰转折要不着力;曰占地步,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地步一狭,譬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

今之学者,倘有志乎诗,须先将汉、魏、盛唐诸诗,日夕沉潜讽咏,熟其词,究其旨,则又访诸善诗之士,以讲明之。若今人之治经,日就月将,而自然有得,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苟为不然,我见其能诗者鲜矣!是犹孩提之童,未能行者而欲行,鲜不仆也。余于诗之一事,用工凡二十余年,乃能会诸法,而得其一二,然于盛唐大家数,抑亦未敢望其有所似焉。

诗学正源风雅颂赋比兴诗之六义,而实则三体。风、雅、颂者,诗之体;赋、比、兴者,诗之法。

故赋、比、兴者,又所以制作乎风、雅、颂者也。凡诗中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然《风》之中有赋、比、兴,《雅》、《颂》之中亦有赋、比、兴,此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

凡有所作,而能备尽其义,则古人不难到矣。若直赋其事,而无优游不迫之趣,沉着痛快之功,首尾率直而已,夫何取焉? 作诗准绳立意要高古浑厚,有气概,要沉着。

忌卑弱浅陋。 炼句要雄伟清健,有金石声。

琢对要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忌俗野。

写景景中含意,事中瞰景,要细密清淡。忌庸腐雕巧。

写意要意中带景,议论发明。 书事大而国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

用事陈古讽今,因彼证此,不可着迹,只使影子可也。虽死事亦当活用。

押韵押韵稳健,则一句有精神,如柱磉欲其坚牢也。 下字或在腰,或在膝,在足,最要精思,宜的当。

律诗要法起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七言声响,雄浑,铿锵,伟健,高远。

五言沉静,深远,细嫩。 五言七言,语句虽殊,法律则一。

起句尤难,起句先须阔占地步,要高远,不可苟且。中间两联,句法或四字截,或两字截,须要血脉贯通,音韵相应,对偶相停,上下匀称。

有两句共一意者,有各意者。若上联已共意,则下联须各意,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人事。

两联最忌同律。颈联转意要变化,须多下实字。

字实则自然响亮,而句法健。其尾联要能开一步,别运生意结之,然亦有合起意者,亦妙。

诗句中有字眼,两眼者妙,三眼者非,且二联用连绵字,不可一般。中腰虚活字,亦须回避。

五言字眼多在第三,或第二字,或第四字,或第五字。 字眼在第三字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

字眼在第二字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坐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字眼在第五字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字眼在第二、五字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楚设关河险,吴吞水府宽。 杜诗法多在首联两句,上句为颔联之主,下句为颈联之主。

七言律难于五言律,七言下字较粗实,五言下字较细嫩。七言若可截作五言,便不成诗,须字字去不得方是。

所以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联珠不断,方妙。 古诗要法凡作古诗,体格、句法俱要苍古,且先立大意,铺叙既定,然后下笔,则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

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起,或赋起。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

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

观魏、汉古诗,蔼然有感动人处,如《古诗十九首》,皆当熟读玩味,自见其趣。 七言古诗七言古诗,要铺叙,要有开合,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

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

出入变化,不可纪极。备此法者,惟李、杜也。

绝句绝句之法,。

4.关于远行的诗歌

1.《古诗十九首》

年代: 汉 作者: 汉无名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2.《苦寒行》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3.《河梁吟》

年代: 清 作者: 谭嗣同

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

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

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

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

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

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4.《春中田园作》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5.关于周瑜的诗歌

咏赤壁 (唐 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赤壁诗 (唐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咏赤壁 (唐 胡曾)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题周瑜将军庙 (唐 胡曾)共说生前国步艰,山川龙战血漫漫.交锋魏武旌旗退,委任君王社稷安.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赤壁怀古 (唐 王周)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赤壁风月笛图 (金 李纯甫)征鼓掀天旗脚红,老狐胆落武昌东.书生那得麾白羽?谁识潭潭盖世雄?裕陵果用轼为将,黄河倒卷湔西戎.却教载酒月明中,船尾呜呜一笛风.九原唤起周公瑾,笑煞瞻州秃鬓翁.过赤壁偶成绝句二首 (明 王奉)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赤壁石刻 (明 朱桢)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鏖战乘天风.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旧还英雄。

6.关于“黍离之悲”的诗歌

1、《扬州慢·淮左名都》宋代: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译文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2、《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4、《桂枝香·金陵怀古》宋代: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归帆 一作:征帆)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文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

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5、《金陵五题·石头城》唐代: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译文 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上一篇
绮兰诗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