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花草托物言志的诗句

一、关于花或者托物言志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客中初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 《晚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赠汪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题菊花》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苏轼 《浣溪沙•蔌蔌衣巾》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二、描写植物托物言志的佳句

同事采来一束野菊花插在桌头,看着那黄黄的小花,惹起了我对山菊花的情思。

野菊花是秋天的守望者,到了深秋季节,树叶在秋风中慢慢变黄、簌簌落下,山上的草木耐不住酷霜,渐渐枯萎,只有那野菊花迎着秋风,顶着严霜,在秋天的原野傲放,“ 满山枯草已冬来,叶绿坡边蕊自开;不惮花黄荒僻野,愿播香气到瑶台。”它不与百花争春,不与百花争俏,只是悄悄地开在秋天,伫立萧瑟的朔风中,默默地装点着秋天的原野。

走在山野,山坡上、山崖中、小路边、河道旁,这儿一簇儿,那儿一片儿,盛开着黄茸茸的山菊花,满山尽披黄金甲,恰似给秋天的植被上嵌上了美丽的黄花。细看看那米黄的小花,大的半个铜钱那么大,小的呢,只有米粒那么小,嫩黄嫩黄的,娇小茸人,弱不禁风,有的枝蔓躺在那里,仍然开满枝头,由小小的绿色叶片衬托着它那小小的黄色的小小的花朵,那柔小的身躯,细碎的花瓣,看了叫人好生心疼。

虽然,山菊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杜鹃的艳丽,没有山茶的高傲。但它的生命力极强,花期也长,到了初冬时节,连养殖的菊花都凋谢了,而山菊花还在顽强地开放着,“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山菊花就这样默默地守候在秋风里,默默地装点着万木萧萧的秋季。山菊花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可若没有了这鲜嫩的山菊花,秋天里哪还有生机!若没有了这嫩黄的小花,寂寞的秋天还有什么叫人讴歌留恋! 山菊花是清醒的智者,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给人喧闹;夏天炎热酷暑,万物疯长,枝叶繁茂,给人亢奋;只有秋天是深沉的、冷静的,山菊花玉树临风,悄悄矗立在秋风中,俏也不争春,只把“秋”来报……是在默默收拾夏季的繁华,还是默默的等候寒冷的严冬?是在总结铅华洗尽的经验,还是在设计严冬的寒衣…… 从古到今,文人墨客对山菊花也情有独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悠闲;李白的“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何等洒脱;元稹的“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又是何等的多情…… 菊花枕头能袪风醒脑,小时候,妈妈采来山菊花装成小枕头,枕在我的头下;后来,每年秋后,山菊花含苞欲开的时候,我就和村里的伙伴们拎着篮子,到村后山上去“采菊”,放在干燥的室内晾干,做成枕头,夜里躺在床上,枕着散发着菊香的菊花枕,浮想联翩,很快入梦,我是枕着菊花枕,做着菊花梦长大的;后来女儿长大了,每年菊花开的时节,我就带着女儿,回到家乡,登高采野菊花,顺便看看家乡的父老和儿时的伙伴,回忆着童年的岁月…… 菊花茶有药用价值,能袪风清热,平肝明目,主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等症。山乡人在菊花开的时节,纷纷到山上采来,放在蒸笼里蒸熟,放在干燥的地方晾干,小心储藏起来,来年春天和夏天,泡茶喝。

夏日的夜晚,劳累一天的山乡人,“带月荷锄归”,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泡一壶菊花茶,慢慢品着,妻儿绕堂,欢声笑语,怡然自乐,其乐融融!如果你在夏季去到山乡,准能喝到那洋溢着浓浓菊香的菊花茶,那淡黄的茶水,散发出黄色的光晕,晶莹透亮,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惹人馋涎欲滴…… 山菊花还是秋天的使者。秋季里,农人们收获完玉米、花生、红薯,整理好田地,等着菊花开才肯下种,“过了九月九(农历),小麦下种要跟菊花走”“菊花开遍山,豆麦赶快点”…… 我爱普普通通的山菊花,更爱朴朴实实如同山菊花一般的山乡人……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

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

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

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

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

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做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

三、托物言志的诗句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注释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

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

四、关于托物言志的诗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虞世南《咏蝉》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李商隐《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唐)李贺《南国十三首》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唐)来鹄《云》

千形万象还成空,影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宋)郑思肖《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感遇•江南有丹橘

张九龄

??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五、描写托物言志的诗句

托物言志的诗

1、《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六、托物言志的诗句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去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如黄巢落第后所作的《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诗的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思想的深刻,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丽、意境的阔大,都可谓前无古人。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因此这首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有“奇”的特点,使人于诗作中读出抒情诗人的高大形象,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