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助几篇赞美畲族的诗歌或散文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 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 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 散居与杂居特 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 畲族自称“山 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精巧的编织工艺 畲族的编织工艺最受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 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 手巧的重要标准。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 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彩带一般长1.3 米,宽0.2 米。 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从内容上来说,有“十三行 ”、“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 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流行。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 如鹅形筐, 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 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条之多。 从斗笠的外缘看,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 。从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屋檐、云 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纹。 斗笠以五 彩九重篾编织而成,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夺目。畲族妇女在外出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斗笠。 男女互嫁的婚俗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 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 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 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 婚前有说亲和定亲两个阶段,礼仪讲究颇多。娶亲时,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为伴郎的“接姑”、厨子和能说会道的“赤郎子”组成迎亲 队伍,由媒人带领于婚礼两天前赶到女家,鸣鞭炮叫开 门,送上礼品,行“脱鞋礼”(脱掉草鞋,洗脚,穿上新布鞋),双方歌手对歌欢宴,新娘在席间敬酒,并接受宾客与长辈赠送的红包,谓之“讨百家银”。 当晚的 歌宴要通宵达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问题,脸上要被抹锅底灰,引得哄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请祖公”礼,即向祖宗牌位报告婚事,请求保佑 。 尔后,新娘的母亲把嫁妆摆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 得难舍难分,叫做“哭嫁妆”。第三天是正式婚礼,新娘依夫家远近决定上轿启程的时间,原则是天亮前要赶 到新娘家。 途中新娘不得回头,以保证婚后白头到老。到新娘家大门外,新娘要张伞通过不断接替铺在前面的 红布袋,象征着传宗接代。 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亲友要撒生花生,预祝多生贵子。在中堂拜祖宗时,新郎始与新娘见面。 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门礼。住两夜或四夜再回夫家。 直至今日,这一古老的 规矩在畲乡仍在沿袭。 风格独特的凤凰装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 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 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 红 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 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 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 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 凤冠”。 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 0 多厘米长、3 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 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 三公主”戴的凤冠。 关于凤凰装有个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 。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象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 三公主有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象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 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 2.歌颂畲乡景宁的诗词或名句澹静庐诗剩山居 三首碧岫一弯水一渠,荆扉竹屋好幽居。 松风谡谡送清响,明月小桥人钓鱼。吾爱吾庐傍翠微,松花历乱柳花飞。 女郎约伴采茶去,一路野风开蔷薇。首夏清和雨乍晴,山妆浓艳水流清。 脱巾闲坐林边石,好鸟时闻三两声。野寺破屋荒凉三五椽,一僧头白话门前。 寺无积产生机拙,脱却袈裟自种田。丁丑除夕六街人语正喧哗,我为家贫债未赊。 闲与荆妻无一事,手持湘管赋梅花。过岩滩汉室江山付水流,云台胜迹亦荒丘。 今朝俯仰岩滩上,独觉清风万古留。嵊县晓发落落晨星澹澹风,披衣人坐笋舆中。 万峰岚翠征衫扑,千缕炊烟晓树笼。境僻有花尤雅艳,林深无雨亦溟蒙。 行行行到最高处,一片朝霞捧日红。方岩一朵芙蓉矗碧空,巍巍庙貌坐胡公。 瓣香远历千山路,炬蜡凉飘八月风。高髻村姬携印牒,短衫浪子袖烟筒。 笑余此日岩边过,也吃清斋野店中。重过桃花岭借问桃花开未开,扶节岭上少徘徊。 旧居停倚山楼笑,说道刘郎今又来。过处州括州山色郁苍苍,天造雄图镇一方。 出峡水声逢石吼,横空山气扑衣凉。疏林绕郭秋容老,古堞依岩夕照黄。 断碣残碑留意读,尚余秦汉好文章。楼主按:尾联实在妙不可言。 书斋即事白云红树绕幽居,晓起推窗静读书。竹径晴烘冬日暖,梅林寒锁晚花癯。 倦支欹枕听山鸟,闲拾余餐饲沼鱼。扫却俗尘都不管,翘然物外遂吾初。 寓括州游南明山消受黍醪蓿苜餐,闲行到此一凭栏。当窗飞瀑晴疑雨,满院修篁暑亦寒。 树抱冬心霜后见,草含生意静中看。晚来月出东山上,客路衣衫更觉单。 楼主按:尾联天生好言语。过青田怀太鹤山人黄鹤一飞去,青山千古存。 先生留著作,有客访儿孙。学朴功名淡,风清撰述尊。 有情思就正,布鼓过雷门。旅馆题壁 二首萧萧四壁且留题,此去同人莫谩诋。 一片荒山无笔实,凤凰憔悴不堪栖。一官匏罄七年余,检点归装自笑予。 无鹤无琴何所有?一船明月一箱书。自题小像 四首天空地阔我纤尘,眴息流光六十春。 有志未成身已老,自惭自愤自悲吟。脱巾露顶懒修容,夷隘还兼惠不恭。 一种疏狂穷厄态,世人谁与老夫同?剧怜鬓发早苍苍,颊里眉间亦渐霜。徒抱雄心犹未已,中庭独立每旁徨。 身无长物手无柯,况际时艰可奈何?且守儒家真面目,闲来抱膝兴来歌。甲寅除夕手持壶觞饯岁除,日驰月骤不居诸。 一筐蔬菜充珍馔,数点梅花开敝庐。自顾身老甘冷淡,肯邀春气再吹嘘?何年陡醒风尘梦,完我清光还太虚。 景宁杂诗青山罗列若城环,不见城环只见山。行到偶然山断处,城门虽设未曾关。 山上多栽杉与松,绿荫叠叠复重重。游人行向林间过,时觉山前雨意浓。 略见平沙便作田,一锄烟雨碧溪边。高畴无旱低无潦,万口齐呼大有年。 县官有署傍山坡,一曲清溪门外拖。政简刑清民意朴,讼庭寂寂落花多。 山椒卜地建簧宫,歌咏先王雅与风。释真仲丁昭大典,子衿齐集鼓逢逢。 为虑岩疆伏莽深,特教武弁镇山城。舆薪杯水成何用?仅有防兵十一名。 鸦峰顶上景清奇,书院经营此最宜。肄业士多三舍满,得无增给诵弦资?镇海金磷叟先生著有澹静庐诗集四卷,订后散佚。 兹其哲嗣雪塍湘岫昆玉从旧箧中检得遗稿若干。手录属书一过景宁杂诗,以寄无余。 怕未全录。尹默。 景宁杂诗补书此间谁是众人钦?第一看来在子衿。考贡若成恩拔岁,一时声价媲词林。 大力磴石百钧弓,民俗由来重武风。乡榜近年多获隽,连添两位解元公。 深山夜半忽鸣锣,疑是乡村剧盗过。讵料病家延道士,持刀明火逐妖魔。 县署前称热闹巨,数椽列肆杂民居。小人近市持筐过,只见葱蔬不见鱼。 朝来柴担村墟满,谁说薪赀桂样如。米饭人家尤罕见,半资苞彀半山薯。 日中无市可经营,鸡凤鱼龙素著名。今日肉铺新豕宰,沿街招买大钲鸣。 原注:鱼唯年底有之,鸡亦甚贵。间数日宰一豕,又鸣锣招买。 数家烟火自成村,累石高墙白板门。民俗除将耕耨外,一年生计在鸡豚。 黍酒花猪堂上陈,朱雨挨絺婚姻*。钗荆裙布箱笼好,嫁女风矩尚朴纯。 参考资料:《景宁杂诗》。 3.畲族民歌《高皇歌》的起源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 “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She),意为刀耕火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畲族人民被迫不断迁徙。 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 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 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这个传说不但家喻户晓,而且载入族谱,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虔。 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龙头,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畲族居民现在仍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畲族人民被迫不断迁徙。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 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 《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皇歌》、《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 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尤其是,他们还把这一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的画像,称祖图,即在一幅十来丈长的布帛上,用彩笔把这一传说的40多个画像连环式地绘在画卷上,世代珍藏。 4.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小学诗歌朗诵赛1、《冬思》 秋风起,落叶飘。 站在风中微觉一丝凉意。 随手捡起一片树叶, 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悲哀。 树叶呀,树叶。 你为何要在秋天枯萎? 你为何不? 我多希望有一天, 走在树旁不再有落叶。 我多希望有一个地方, 树常年是绿色的。 我喜欢绿色, 更喜欢那绿色的世界。 2、《祖国妈妈》 您是蓝蓝的天空 我们是展翅高飞的小鸟 祖国妈妈 您是广阔的海洋 我们是海中欢快的鱼群 祖国妈妈 您是富饶丰美的草原 我们是幸福顽皮的小羊 啊,祖国 您是慈祥的母亲 儿女们要努力学习 天天向上 从小奋发图强 长大为您添彩增光 3、《歌唱祖国》 我的祖国, 可爱的中国, 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 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 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4、《祖国,感谢您》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赐予我金色的生命! 黄皮肤, 黑头发, 黑眼睛, 让我的身体里流着炎黄子孙的热血!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给予我优美的环境! 游黄山,登长城,过三峡, 让我在这青山绿水中自由地徜徉,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传授我渊博的知识! 学天文,习地理,明历史, 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所给予我的一切!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 ——感谢您,我的祖国母亲! 5、《校园早晨》 风儿带走夜的鼾声, 校园从甜梦中醒来了, 晨风给她揉着眼睛, 宁静的校园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大姐姐走进校园里来了, 背着书包, 和同学们有说有笑。 大哥哥跑进校园里来了, 拿着零食, 津津有味的吃着。 小同学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里来了, 背着五颜六色的书包, 和同学们玩着游戏。 动听的上课音乐响起来了, 就像黄莺在唱歌, 同学们有序得走进教室, 校园里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 老师急匆匆地走进教室里, 手上抱着厚厚的讲义, 为同学们送来丰富的知识, 新的一天开始了…… 5.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小学诗歌朗诵赛1、《冬思》 秋风起,落叶飘。 站在风中微觉一丝凉意。 随手捡起一片树叶, 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悲哀。 树叶呀,树叶。 你为何要在秋天枯萎? 你为何不? 我多希望有一天, 走在树旁不再有落叶。 我多希望有一个地方, 树常年是绿色的。 我喜欢绿色, 更喜欢那绿色的世界。 2、《祖国妈妈》 您是蓝蓝的天空 我们是展翅高飞的小鸟 祖国妈妈 您是广阔的海洋 我们是海中欢快的鱼群 祖国妈妈 您是富饶丰美的草原 我们是幸福顽皮的小羊 啊,祖国 您是慈祥的母亲 儿女们要努力学习 天天向上 从小奋发图强 长大为您添彩增光 3、《歌唱祖国》 我的祖国, 可爱的中国, 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 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 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4、《祖国,感谢您》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赐予我金色的生命! 黄皮肤, 黑头发, 黑眼睛, 让我的身体里流着炎黄子孙的热血!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给予我优美的环境! 游黄山,登长城,过三峡, 让我在这青山绿水中自由地徜徉,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传授我渊博的知识! 学天文,习地理,明历史, 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所给予我的一切!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 ——感谢您,我的祖国母亲! 5、《校园早晨》 风儿带走夜的鼾声, 校园从甜梦中醒来了, 晨风给她揉着眼睛, 宁静的校园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大姐姐走进校园里来了, 背着书包, 和同学们有说有笑。 大哥哥跑进校园里来了, 拿着零食, 津津有味的吃着。 小同学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里来了, 背着五颜六色的书包, 和同学们玩着游戏。 动听的上课音乐响起来了, 就像黄莺在唱歌, 同学们有序得走进教室, 校园里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 老师急匆匆地走进教室里, 手上抱着厚厚的讲义, 为同学们送来丰富的知识, 新的一天开始了……。 6.畲族来源夏朝有畲族吗畲族的民族来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持此说者比较普遍。 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 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桐庐、淳安等县迁来。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 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这个传说不但家喻户晓,而且载入族谱,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虔。 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龙头,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因此也可以说,夏朝有畲族。 7.畲族的故事传说什么的盘瓠传说 在畲族中广泛流传含有与苗、瑶相类的南蛮意识“盘瓠”传说:新石器时代的高辛氏(即帝喾)时期,刘氏皇后夜梦天降娄金狗下界托生,醒来耳内疼痛,旨召名医医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长的金虫,以玉盘贮养,以瓠叶为盖,一日长一寸,身长一丈二,形似凤凰,取名麟狗,号称盘瓠,身纹锦绣,头有二十四斑黄点。 其时犬戎兴兵来犯,帝下诏求贤,提出:能斩番王头者以三公主嫁他为妻。龙犬揭榜后即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 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盘瓠作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昼夜可变成人。” 盘瓠入钟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见他身已成人形,但头未变。 于是盘瓠与公主结婚。婚后,公主随盘瓠入居深山,以狩猎和山耕为生。 生三子一女,长子姓盘,名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儿嫁给钟智深(亦作“字”)。畲族人民世代相传和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 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 盘瓠是春秋时代一位历史人物,在公元前744年的楚与卢戎战争中,盘瓠杀敌立功、受封以及与公主结婚,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盘瓠传说之所以能演变为神话,也正是图腾标志使然。 鹤溪传说 西汉时,仙人浮丘伯者,携二仙鹤,驾闲云漫游至景宁,见此处山色青翠,河水清澈,树木葱茏,心爱之,遂结庐河边,沐仙鹤于河中,后不知所终。 因纪念仙人曾来此,后人乃称沐鹤之水为鹤溪、结庐处为浮丘,也称百岁门,意为生命之门。 畲族世代深居山野,深谙察山观水,其建筑自然就依山傍水,风光旖旎;而名门大户望族更是四合一大院,门前小桥流水、后院鸟语花香,世外桃源也莫过如此。 百岁门虽是畲族人的生活场所,更是畲族文化的创造、文明的传承之地,经年累月,百岁门化为畲族文化的图腾与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