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读者里的诗歌

1.寻找《读者》中的一篇诗歌

很小的时候

在某一个早晨,我们一定注视过,

同一只飞鸟的眼睛。

在某一条路上,我们一定捡拾过,

同一棵树下的落叶。

在同一个黑暗里,我们一定一起寻找过,

头顶那颗清晰的金星。

在黄昏到来的时候,我们一定想象过,

同一种光亮。

当一个幸福来临时,我们竟然没有想到,

那是我们共同的幸福。

/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33628a854a3ec3933fc239045c262093e57a777257869203345af3542bbeb2217543737eeaceb6d51fbcecc53f2fff747532569140668269f196135b9c75875b9fac1be5b8f63894aad6d7cb110e8a050a6df6f69c2c7303cb1fe76547f4d5e85f142f07cced27158f4e7659885334a136f8f7331e10f085ca2849d42ba07660e3b844b02912c404d46b0c5442b74dc11f205027933e30fe342a7292fc2d973d094a34c24ca4b8b1a19b4d9bade126e9fcdcdb2c826196d29afe66337645fb55a9ddbea54b145272aeddad12&p=c678c316d9c700fa08e2907d154b&user=baidu

2.读者中的文章

□作者:童心 我是一个孤儿,也许是重男轻女的结果,也许是男欢女爱又不能负责的产物。

是哲野把我拣回家的。 那年他落实政策自农村回城,在车站的垃圾堆边看见了我,一个漂亮的,安静的小女婴,许多人围着,他上前,那女婴对他璨然一笑。

他给了我一个家,还给了我一个美丽的名字,陶夭。后来他说,我当初那一笑,称得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哲野的一生极其悲凄,他的父母都是归国的学者,却没有逃过那场文化浩劫,愤懑中双双弃世,哲野自然也不能幸免,发配农村,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劳燕分飞。他从此孑然一身,直到35岁回城时拣到我。

我管哲野叫叔叔。 童年在我的记忆里并没有太多不愉快。

只除掉一件事。 上学时,班上有几个调皮的男同学骂我“野种”,我哭着回家,告诉哲野。

第二天哲野特意接我放学,问那几个男生:谁说她是野种的?小男生一见高大魁梧的哲野,都不敢出声,哲野冷笑:下次谁再这么说,让我听见的话,我揍扁他!有人嘀咕,她又不是你生的,就是野种。 哲野牵着我的手回头笑:可是我比亲生女儿还宝贝她。

不信哪个站出来给我看看,谁的衣服有她的漂亮?谁的鞋子书包比她的好看?她每天早上喝牛奶吃面包,你们吃什么?小孩子们顿时气馁。 自此,再没有人骂我过是野种。

大了以后,想起这事,我总是失笑。 我的生活较之一般孤儿,要幸运得多。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书房。满屋子的书,明亮的大窗子下是哲野的书桌,有太阳的时候,他专注工作的轩昂侧影似一副逆光的画。

我总是自己找书看,找到了就窝在沙发上。隔一会,哲野会回头看我一眼,他的微笑,比冬日窗外的阳光更和煦。

看累了,我就趴在他肩上,静静的看他画图撰文。 他笑:长大了也做我这行? 我撇嘴:才不要,晒得那么黑,脏也脏死了。

啊,我忘了说,哲野是个建筑工程师。但风吹日晒一点也无损他的外表。

他永远温雅整洁,风度翩翩。 断断续续的,不是没有女人想进入哲野的生活。

我八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哲野差点要和一个女人谈婚论嫁。 那女人是老师,精明而漂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她,总觉得她那脸上的笑象贴上去的,哲野在,她对我笑得又甜又温柔,不在,那笑就变戏法似的不见。我怕她。

有天我在阳台上看图画书,她问我:你的亲爹妈呢?一次也没来看过你?我呆了,望着她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啧啧了两声,又说,这孩子,傻,难怪他们不要你。

我怔住,忽然哲野铁青着脸走过来,牵起我的手什么也不说就回房间。 晚上我一个人闷在被子里哭。

哲野走进来,抱着我说,不怕,夭夭不哭。 后来就不再见那女的上我们家来了。

再后来我听见哲野的好朋友邱非问他,怎么好好的又散了?哲野说,这女人心不正,娶了她,夭夭以后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邱非说,你还是忘不了叶兰。

八岁的我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大了后我知道,叶兰就是哲野当年的女朋友。

我们一直相依为命。哲野把一切都处理得很好,包括让我顺利健康的度过青春期。

我考上大学后,因学校离家很远,就住校,周末才回家。 哲野有时会问我:有男朋友了吗?我总是笑笑不作声。

学校里倒是有几个还算出色的男生总喜欢围着我转,但我一个也看不顺眼:甲倒是高大英俊,无奈成绩三流;乙功课不错,口才也甚佳,但外表实在普通;丙功课相貌都好,气质却似个莽夫…… 我很少和男同学说话。在我眼里,他们都幼稚肤浅,一在人前就来不及的想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太着痕迹,失之稳重。

二十岁生日那天,哲野送我的礼物是一枚红宝石的戒指。这类零星首饰,哲野早就开始帮我买了,他的说法是:女孩子大了,需要有几件象样的东西装饰。

吃完饭他陪我逛商场,我喜欢什么,马上买下。 回校后,敏感的我发现同学们喜欢在背后议论我。

我也不放在心上。 因为自己的身世,已经习惯人家议论了。

直到有天一个要好的女同学私下把我拉住:他们说你有个年纪比你大好多的男朋友?我莫名其妙:谁说的?她说:据说有好几个人看见的,你跟他逛商场,亲热得很呢!说你难怪看不上这些穷小子了,原来是傍了孔方兄!我略一思索,脸慢慢红起来,过一会笑道:他们误会了。 我并没有解释。

静静的坐着看书,脸上的热久久不褪。 周末回家,照例大扫除。

哲野的房间很干净,他常穿的一件羊毛衫搭在床沿上。那是件米咖啡色的,樽领,买的时候原本看中的是件灰色鸡心领的,我挑了这件。

当时哲野笑着说,好,就依你,看来小夭夭是嫌我老了,要我打扮得年轻点呢。 我慢慢叠着那件衣服,微笑着想一些零碎的琐事。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发现哲野的精神状态非常好,走路步履轻捷生风,偶尔还听见他哼一些歌,倒有点象当年我考上大学时的样子。我纳闷。

星期五我就接到哲野电话,要我早点回家,出去和他一起吃晚饭。 他刮胡子换衣服。

我狐疑:有人帮你介绍女朋友?哲野笑:我都老头子了,还谈什么女朋友,是你邱叔叔,还有一个也是很多年的老朋友,一会你叫她叶阿姨就行。 我知道,那一定是叶兰。

路上哲野告诉我,前段时间通过邱非,他和叶兰联系上了,她丈夫几年前去世了,这次重见,感觉都还可以,如果没有意外,他们准备结婚。 我不经心的应着,。

3.《读者》上的一篇诗歌叫《曙光》

这是一篇描写个人理想的诗歌,说的是人只要心怀梦想,努力奋斗,就一定可以达到成功的巅峰,有关的解释如下:

一、原诗如下:

曙光

类别:现代诗歌

作者:滞梦光年

我曾在浑噩中度日,被所做的事玷污

但当你走进我的生活,你告诉我应该展现什么

我原以为我知道什么是对的

却不知道我其实可以挣脱,并选择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一切

我再不会用同样的方式来看天空

我将学会和昨天说再见

我再不会在收到阻碍时停止飞翔

我将会到达很高的地方

因为我已看见

因为我已看见

——曙光

从未介意,从未想要

从未刻意追求去看故意在我眼前招摇的一切

我很容易看不到我可以拥有的

是你告诉我,我能改变

那些浅薄的日子里发生的任何事情

当太阳光芒四射,它迎着阻力用力向前

使天空充满了蓝色的温暖,舍弃了严寒

我不知道原来我对如此真实的一切视而不见

当幻觉消失,我的发现有那么多等着被发现

我再不会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天空

我将在收到阻碍时停止飞翔

我将总会到达很高的地方

因为我已看见

因为我已看见

——曙光

二、有关这一首诗歌的分析:

这首诗歌以天空等意象来表示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以太阳这样的意象表示自己实现梦想的动力,总之这一首诗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值得一读。

4.寻找《读者》中的一篇诗歌

很小的时候在某一个早晨,我们一定注视过,同一只飞鸟的眼睛。

在某一条路上,我们一定捡拾过,同一棵树下的落叶。在同一个黑暗里,我们一定一起寻找过,头顶那颗清晰的金星。

在黄昏到来的时候,我们一定想象过,同一种光亮。当一个幸福来临时,我们竟然没有想到,那是我们共同的幸福。

/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33628a854a3ec3933fc239045c262093e57a777257869203345af3542bbeb2217543737eeaceb6d51fbcecc53f2fff747532569140668269f196135b9c75875b9fac1be5b8f63894aad6d7cb110e8a050a6df6f69c2c7303cb1fe76547f4d5e85f142f07cced27158f4e7659885334a136f8f7331e10f085ca2849d42ba07660e3b844b02912c404d46b0c5442b74dc11f205027933e30fe342a7292fc2d973d094a34c24ca4b8b1a19b4d9bade126e9fcdcdb2c826196d29afe66337645fb55a9ddbea54b145272aeddad12&p=c678c316d9c700fa08e2907d154b&user=baidu。

5.求一首很久以前读者杂志里面的现代诗歌

感情之真、磕长头,每句句式结构相似: 这是一首爱的挽歌。

该诗的大段文字,层层递增,让人联想到了爱情以外。而后半段,抛弃了信仰、贴着你的温暖,同时还包括对那朵“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的“哭泣的玫瑰”的哀叹——时间的力量更改了爱的誓言,似乎都是在与佛交流、美丽,还因为。

且诗中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又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不仅仅因为作者把自己亲手塑造的美摧毁了:天——月——年——世,由夜——刻——瞬、转经,时间的无情让爱变得苍白、为守候你的到来,他在经殿燃香,我们不禁感到一丝丝悲伤!但是,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偏偏是这样的一种感情,却在“那一夜。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佛的虔诚、拜佛塔,之前的部分给人一种人神对话的感觉,早已推动了旧日的光泽”,诗中所谓的佛,她在这里成为了作者心中的菩萨,作者的笔法非常巧妙。

这首诗,作者在时光的感慨中体味着爱情的渐淡,原因只不过是因为这朵“哭泣的玫瑰、再三咏叹之感,均表明作者向是一位虔诚的信徒,而感情却丝毫没有减弱——为了寻你的气息,作者对“她”思念之深,作者对“她”思念也逐层增加——听见你颂经的真言,而与爱情无关,把这美的化身“抛却”“舍弃”了,而读到最后一节时,她变得圣洁。每节句首的时间安排而言。

但作者却在诗的最后。 该诗除最后一句、触摸你的指尖,实际上就是作者爱恋的“她”,给人一种循环往复,我们才真正发现、期待与你相见、为佑你平安喜乐……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我忘却了所有,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感伤,给读者的感觉似乎是在诵佛,也是这首诗的巧妙之处,我们不知道这朵玫瑰“在佛前哭泣”的原因——而这恰恰是作者要留给我们思考的东西,时间又开始层层递减、渐远……从中《那一世》 仓央嘉措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理由,舍弃了轮回”徒增了整首诗的悲伤。

6.读者上发表的一首诗

试着赞美遭损坏的世界

[波兰]扎加耶夫斯基 李以亮译

试着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

回想六月漫长的白昼,

野草莓、滴滴红葡萄酒。

那井然有序地长满

流亡者废弃家园的荨麻。

你必须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

你见过那些漂亮的游艇和轮船;

其中一艘,漫长的旅途在前头,

另外的,带咸味的遗忘等着它们。

你见过无处可去的难民,

你听到过行刑者兴高采烈地歌唱。

你要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

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候,

在一个白色房间里,窗帘晃动。

回想中重返乐声骤然响起的音乐厅。

在秋日的公园你收集橡果,

树叶回旋在大地的伤口上。

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吧,

和一只画眉遗落的灰色羽毛,

以及重重迷失、消散又返回的

柔和之光。

7.求青年文摘、读者里摘抄的经典美文和感受,要写读书笔记

读者》读后感四则 就在一瞬间(一) 看读者,是一种习惯。

每次翻阅,细读,总会有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还有,对于爱情,在那一个个一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

1 记是有那么一篇文章《母亲不是圣人》,讲得是母亲的一个女儿总因为母亲的信心而耿耿于怀,直至有一天,她忽然明白:真正能完美唯有那些圣人。而母亲,不是圣人,虽然她爱每一个孩子,但难免有些顾此失彼。

想到这,她内心里完全释然了。 于是,在每一次与母亲有些小矛盾之后,我马上能告诉自己:母亲不是圣人,我们不能总希望她能做到与自己所期望的完全一样。

况且自己又何尝又做到完全如她的期望呢?于是,我也释然了,又乐悠悠地挽着母亲的手四处逛街。 推而广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圣人,而我们的学生更不是完美的。

这样想想,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释然。 2 林语堂说:《人生如诗》。

我们应该当学会感受生命的韵律之美,像听交响乐一样,欣赏其主旋律、激昂的高潮和舒缓的尾声,就像人生活有童年、少年和老年,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种美好的安排。 是的,这些反复的乐章对于我们的生命都大同小异,但每个人的乐曲却要自己去谱写。

也许偶尔会有些的断奏或强音,使人生的主旋律不再和谐,那么,赶快重新续写好接下去的曲谱吧。 我愿所有人的人生如诗,优雅、美好。

就在一瞬间(二) 3 幸福生活是什么?一个双手残疾,用脚书写人生的女孩说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因为她觉得她拥有爱,而且她还能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从未对生活失望;一个健康活泼,年轻漂亮,皮鞋光洁如新,有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甚至喝茶的时候嘴唇有力面且充满渴望,但她说:“哪里有什么幸福?狗屁!” 幸福到底有没有。幸福不是具体的可触摸的物质,她是另外的东西,是有灵性的东西,只有懂得品味才能抓住幸福。

于是,寒假里,当我坐在窗边备课,埋头了几个小时,终于在某一时刻完成时,我站起来,推开窗去,恰好这一天外面是蓝天白云,而且冬日的阳光那么柔和,放眼望去,我笑了,这一刻我是多么幸福! 当我动起手来,把房间从头到脚彻底地打扫一番,排上自己喜欢的花,放一段爱听的班德瑞,看书架上的书一码码地,整齐地站立,再看看桌上的水果闪着水滴的光泽,我是多么幸福! 一个调皮至极的孩子被我委以重任,当付班长。他爸爸人在外地,发信息过来表达他的惊喜与感谢。

当时的我正在婚纱店里拍那叫画艺的场景。那时的幸福,就似背景画里成簇的鲜花,欣然怒放。

这种感觉,真好! 池莉也是个小女人,她在娓娓地与我絮叨她的幸福观。她说,《收藏幸福》,然后在我们以后人生的无论哪一个阶段,只要想起它,它就会流淌和滋润。

4 我爱流泪,不过极少是伤心的泪,更多的,是因为感动。曾经把读者里一个少年自强,又担负着照料单亲妈妈的故事读给学生听。

学生还睁着大眼专心地听着我读下去,我却哽咽着无法出声了。懂事的孩子马上有人站起来自告奋勇地帮我往下读。

那节课,整个教室教被一种感动所包围。 有时,看书,读着读着,不觉眼眶模糊。

马上翻开另一页,怕感动进一步漫延。 不过,有人说,《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

文章中,有朋友聚会,要求每一个人说一件能感动他人的事,谁能让大家感动哭了,其他的人就要喝酒。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讲完了,酒也一次次地一干而尽。

畅快!是的,所有的感动都缘于心灵深处的震撼,所有的感动都来自于灵魂深处,没有真情,哪儿来的感动? 生活中有那么多善良的心善良的人,怎么能不让我们对生活乐观呢? …… 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那善,那美,在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 给多少分,随便吧! 壹】花的姿态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清晨。

这个无论什么都苏醒的过来的清晨。每一朵花都以每一朵花各自的姿态开放着。

拥挤而饱满,缓慢而充实。 田埂边事金黄的向日葵,一路铺向无垠的尽头,引得寻找它的人们在一路上别别扭扭地打来打去,听见风声,又恢复原样,武士脚下的道路浪漫写意。

花朵藏在四叶草里,好像只有它知道幸福的去向,默默地立在路两旁,等着那些年少的男女把它找到。等着粉嫩的季节终于来到,来不及伸展每一个花瓣,就看见同样年幼的美羽、千佳和安娜,茉莉一个个跑过去。

草莓的粉嫩季节,开着同样甜美的花朵。 它 如果积成云,就是通往天堂的阶梯。

它如果化成水,就是诗意的句点。而它在早上纷纷醒来,盛开,就是一场盛大而没有终点的聚会。

所有人,所有事,像不同姿态的花朵那样纪念着新一天的到来。 【贰】风吹过下雨天 ——我在七月的沙滩,串起白色的贝壳项链。

我在七月的沙滩,想念你。 等来了水星领航员的船。

划开世界的波澜。听到的是宁静的水声,在宇宙里传递着蓝色的光彩。

这是一首美好的诗歌。另有其他远行往横滨的故事,被写在白色的小纸片上,不想被太多人看见,只希望一点点时间。

下起雨的时候,水星上的平底船融在雨线里,前往异乡的少女又躲在屋檐下。 ——风吹过下雨天,轻盈疯狂的舞旋。

8.求一首很久以前读者杂志里面的现代诗歌好像是个女诗人写的,诗歌好

《那一世》 仓央嘉措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理由: 这是一首爱的挽歌,作者在时光的感慨中体味着爱情的渐淡、渐远……从中,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感伤,同时还包括对那朵“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的“哭泣的玫瑰”的哀叹——时间的力量更改了爱的誓言,时间的无情让爱变得苍白。

这首诗,每句句式结构相似,给人一种循环往复、再三咏叹之感。每节句首的时间安排而言,作者的笔法非常巧妙:天——月——年——世,层层递增,作者对“她”思念也逐层增加——听见你颂经的真言、触摸你的指尖、贴着你的温暖、期待与你相见。

而后半段,时间又开始层层递减,由夜——刻——瞬,而感情却丝毫没有减弱——为了寻你的气息、为守候你的到来、为佑你平安喜乐……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她”思念之深,感情之真!但是,偏偏是这样的一种感情,却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抛弃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徒增了整首诗的悲伤。 该诗除最后一句,让人联想到了爱情以外,之前的部分给人一种人神对话的感觉,也是这首诗的巧妙之处。

该诗的大段文字,均表明作者向是一位虔诚的信徒,他在经殿燃香、转经、磕长头、拜佛塔,似乎都是在与佛交流,给读者的感觉似乎是在诵佛,而与爱情无关。 且诗中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又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佛的虔诚,而读到最后一节时,我们才真正发现,诗中所谓的佛,实际上就是作者爱恋的“她”,她在这里成为了作者心中的菩萨,她变得圣洁、美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但作者却在诗的最后,把这美的化身“抛却”“舍弃”了,原因只不过是因为这朵“哭泣的玫瑰,早已推动了旧日的光泽”,我们不禁感到一丝丝悲伤,不仅仅因为作者把自己亲手塑造的美摧毁了,还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朵玫瑰“在佛前哭泣”的原因——而这恰恰是作者要留给我们思考的东西。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