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古诗评课稿】《泊船瓜洲》是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这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王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读、讲、背、写的语文实践,体现了三点。 1.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实质所决议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干起作用。 只有尊敬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干保证落实主体地位。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剖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控制学习方法;三是教者平等地看待学生。课始与学生约定学习方法,课中撒手让学生学习、重视良好习惯的培育,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摸索空间。 2.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教者尊敬每个学生,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示的机遇,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学生在课内点击课件材料自学,回家通过软盘自学,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这节课力求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盛,进而培育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情绪。 2.幼儿园大班诗歌巜幸福》如何评课幼儿园大班评课记录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听课、评课过程,是教师在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听课、评课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最有效途径。 第一个问题:教师该如何听课一、听课前应准备什么盲目性是效率的大敌,听课也是如此,教师盲目进行听课与有所准备去听课,效果大不一样,那么,听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1)熟悉教材,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2)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听课时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看出教师教学的完成情况。(3)针对这节课在头脑中设计出课堂教学初步方案。 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为评课提供一个参照体系。(4)听课前要回忆自己是否教过这节课内容,有什么困惑与问题。 再回忆是否听过这节课。二、听课时应记录什么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研讨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它应该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使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合理想像与弥补,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实况。 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一)要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即情境创设→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的探究→新知识的巩固、应用与拓展等。 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调控课堂,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的情况;听课时还要注意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大的环节内又是如何安排小的环节,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各个步骤或环节之间怎样安排是否有条不紊?一环紧扣一环的,什么时候教师引导,什么时候幼儿自主探究,什么时候幼儿合作交流,什么时候幼儿练习展示,什么时候反馈评议,什么时候质疑讨论,什么时候归纳小结,是否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调配,充分发挥每一分钟时间的效能。 3.古诗春晓怎样去评课总评:整堂课教师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 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理解诗意。教师基本功扎实,素质较高。 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 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艺术构思极佳,表现手法清新畅达,辞简意深,具有深沉含蓄、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首句“春眠不觉晓”,开门见山,点明了主题“春”与“晓”。 在浓郁的春光中,诗人以切身的感受告诉人们,明媚的春光让人陶醉,沉沉睡去直到天亮还不知道天已经亮了。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通过听觉来描摹春天早晨的景象。 鸟儿婉啭的啼鸣声唤醒了沉睡中的诗人,当他张开眼睛,才知道天已大亮。“处处”都能闻听到小鸟的喧鸣,给人春色无边无际的联想,鸟语花香,春光绚丽,美好的春色令人赞叹。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是诗人醒来之后的联想,而这对于“夜”的联想,是因为“晓”而引发的。置身于春天的早晨,在赞赏明媚的春光之余,诗人因珍春而转为惜春,他回想起昨夜入耳的声声风雨,会有什么样的担忧呢? 第四句“花落知多少”,是诗人因回想起昨夜风雨交加,不知遭受风雨侵袭的似锦繁花,一夜之间掉落了多少,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春晓》一诗字简意深,短短的二十字,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前二句描绘出盎然春意,通过“不觉晓”反衬出睡之深,诗人是因为陶醉于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色而沉沉入睡,当他被“处处”的鸟鸣声唤醒,刚醒来那一刹那间的感觉是“啼鸟”衬托出的鸟语花香。 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然而当他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声,短暂的喜悦就被深沉的忧虑所替代,无情的风雨在一夜之间不知又摧毁了多少如同花儿般美丽的生命。 孟浩然(公元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 少好节义,喜拯人患难。早年隐居襄阳附近鹿门山,后游学吴越。 年四十游京师长安,曾于太学赋诗,满座皆惊叹嗟服,无敢与其争锋,应试进士未被录取。 王维赏识孟浩然才华,私自邀请孟浩然入内署,适逢唐玄宗至,慌乱中孟浩然藏匿于床下,唐玄宗有所觉察,王维实话实说,唐玄宗闻言甚喜,说:“朕闻其人未见也,何惧而匿?”诏命孟浩然出见,问其诗,孟浩然自诵《岁暮归南山》一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唐玄宗听到诗中有“不才明主弃”之句,怫然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嘱其回乡,孟浩然怅然而归。 张九龄主政荆州时期,曾召孟浩然为幕僚,不久孟浩然因患背疽辞世。 纵观孟浩然一生,主要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所以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居多,并以其见长,形成清新淡远的独特艺术风格。 与他同时代的李白,对他评价甚高,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李白这样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邓老师很好地把握住诗人笔下的明媚春意结构课堂教学环节,一组写春的诗句配于漂亮的图画,虽然窗外春寒正料峭,可课堂春意却温暖。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浓春(睡)不消残酒,春正浓,人先醉。一年级的小朋友被老师的一组描写春天的图画和诗句陶醉。 课堂入情入景,师生(也包括观课老师们)融入春的氛围,开始书空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师生合作,读悟结合。 孩子们对诗句的理解非常准确,一年级学生那么稚嫩,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令人“颔首”与惊叹!你看,孩子们能够说出眠就是睡觉,不觉就是不知不觉,晓是天刚亮,朋友们,你是成年人,你能一口气说出这几个字的意思吗?课堂中像这样的场面还不止于此,更有同学对诗句意境的感悟,如,诗人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刚刚起床就被明媚的春色和鸟叫声感动了,于是脱口而出这首诗,这是一幅好美的闹春图啊! 一年级的学生就能够把诗句品味得如此美妙,怎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读、唱、赏、背,训练的形式多样,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他们能够在整堂课中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之中,可见老师的课堂设计之精妙,驾驭课堂的能力之强,老师的基本素养之全面! 另外,生字识记环节设计扎实、有效。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带拼音读,自由认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生字找朋友,书写生字等,一环紧扣一环,学生掌握程度高。 在识记生字中,教师还注重采用形式不同的识字方法,效果较好。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闻”字时,采用编写识字歌“门中有耳做什么,闻字有耳门中听”,学生接受快,记忆牢,还能在识记汉字时了解字义,一举多得。 当然,教学是门缺憾的艺术。再好的课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邓老师在开课时,采用诗配画创设学习氛围,如果不是老师读一遍,可能效果会更好些。课后拓展的《草》是学生已学过的诗句,让这节课的收官不够充实,显得有些粗浅,使这么好的一节课打了折扣,着实遗憾! 另外,生字的书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定要放到田字格中进行训练。 由于老师的疏忽,让人觉得这节课在标高。 4.古诗点评1.通过人的动作情感来体现菊花的品行,也表达了作者向往菊花高洁的意愿。 2.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梅花先开于冬日的特点,通过百花的后香衬托和赞美了梅花的品质。3.此句高妙在未曾直接描写通过对影对气味的描写,显现出一副朦胧的水波之境,意境非凡,联想不断。 4.描写了渔夫在微风细雨中的样子,表现一种清雅的景色,也淡淡的流露出作者的倾羡之情。5.运用了倒置的句式,更加明显深刻的突出了雨和风的特点。 6.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一副清幽清净的下着细雨的清晨的景象,最后一个新字点亮全诗,给人以清爽之感。7.出了江南多寺之境,而这些寺庙有都在雨中,凸显了江南春天多雨的特点,诗句意境清幽淡雅,宛若画中。 8.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析出作者现状寥落,但仍不忘报国建功之情,凄冷之中有显大悲,抑郁之情彰显。9.一个“好”字表达出作者的欣喜之情,“知”子有写出雨的多情,要在春夜而下。 5.幼儿园大班诗歌巜幸福》如何评课幼儿园大班评课记录 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听课、评课过程,是教师在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听课、评课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最有效途径。 第一个问题:教师该如何听课 一、听课前应准备什么 盲目性是效率的大敌,听课也是如此,教师盲目进行听课与有所准备去听课,效果大不一样,那么,听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熟悉教材,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2)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听课时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看出教师教学的完成情况。 (3)针对这节课在头脑中设计出课堂教学初步方案。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为评课提供一个参照体系。 (4)听课前要回忆自己是否教过这节课内容,有什么困惑与问题。再回忆是否听过这节课。 二、听课时应记录什么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研讨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它应该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使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合理想像与弥补,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实况。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即情境创设→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的探究→新知识的巩固、应用与拓展等。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调控课堂,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的情况;听课时还要注意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大的环节内又是如何安排小的环节,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各个步骤或环节之间怎样安排是否有条不紊?一环紧扣一环的,什么时候教师引导,什么时候幼儿自主探究,什么时候幼儿合作交流,什么时候幼儿练习展示,什么时候反馈评议,什么时候质疑讨论,什么时候归纳小结,是否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调配,充分发挥每一分钟时间的效能。 6.对新来的老师的评价》简介开始:瓯海区梧田高级中学王茂坤最近有个新教师在自己的学校里给全体语文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 课题是泰戈尔的《金色花》。这堂课应该说是上得顺利的,据这位新教师反映说时间掌握得很准确,刚好按预先设计好的时间来完成各个教学环节。 但听说评课时,老师们提的意见也很多,老师们提意见似乎特别积极,大家都。 此内容文章属于《瓯海区梧田高级中学王茂坤最近有个新教师在自己的学校里给全体语文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泰戈尔的《金色花》。 这堂课应该说是上得顺利的,据这位新教师反映说时间掌握得很准确,刚好按预先设计好的时间来完成各个教学环节。但听说评课时,老师们提的意见也很多,老师们提意见似乎特别积极,大家都对这堂课谈了看法。 说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的有之,说提问题的方式不恰当的有之,说没有突出朗读教学的有之,说没有突出探究性教学特点的也有之。总之,意见是不少,使得这新教师没有了信心,搞得她无所适从了,不知怎么教才好。 为什么这些教师这么肯提意见呢?难道说这新教师的这堂课真的那么糟糕吗?非也。这堂课的设计过程我已看过,教学思路应当是不成问题的,像一个新教师能做到这样已经是不错了。 特别是这些诗歌教学比较难,谁也没有一个好方法,我也吃不准。所以当这新教师决定要教诗歌时,我也感到有点难,因为我教了几十年的书,就是对怎么上诗歌没有一个底。 所以,我当时想向这新教师提议上散文之类的课文。可这新教师说教研组长已经强调要突出朗读教学,而诗歌才最适合于朗读教学的。 说得也有理由,可问题是这朗读教学很不好教呀,我们总不能一节课从头到末老是在朗读这几句诗吧!每次的朗读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朗读的目的也应有所不同吧!不过比起其他课文来,诗歌的朗读教学确实显得重要一些。所以,我听了这新教师的教学思路,觉得作为朗读教学而言应当是可以的。 那么今天上了课之后,为什么大家还这么肯提意见,这么不留情面,如此挫伤一个新教师的积极性呢?我仔细地探究了其中的原因有这么一些。首先是大家还不完全明确什么叫朗读教学。 大家都错误地以为朗读嘛,就是多读,而到底怎么读谁也说不出一个底。所以,对于这堂课到底是不是符合朗读教学,也只能是各抒己见吧,并没有恶意,只是就事论事,随便谈谈自己的感想而已,所以今天是借对这堂课评课之机,各人谈自己的观点罢了。 这是好事,我们不必有什么另外的看法。其次,大家以为上课的人是个新教师,就不再有所保留,于是每个人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这些只能是每人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对的呀。但教师们大多以为自己的理解是对的,都凭自己的理解,去对新教师的课乱加点评。 这确实不利于一个新教师的成长,这会挫伤一个新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心的。我们现在的评课就有一种不好的风气,一个人上了课之后,如果上课的人是老教师,或资格比较老的教师,那么资历浅一些的或年青一些的教师都不愿提什么意见。 而如果这个教课的人是个新教师的话,那就会招来很多的人来提意见了。前次我们学校里的一个新教师开课,评课的时候,提意见的人也是那么多,也是那么积极。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是新教师上的课,而新教师的资格比自己低,那么自己就有资格去说他了。而对老教师或教学水平好一点的教师,他们就不敢谈自己的什么看法了,叫他们谈看法时,或专门奉承上课的人,或者不发表意见。 这样的评课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做法,对新教师有好处吗?再者,大多数人对新教师的要求太高了,有点过分地挑剔,总要竖挑鼻子横挑眉呀。她们看到这是新教师了,于是没有考虑一下自己当新教师是怎么当的,需要不需要鼓励。 她们只是一味的挑剔新教师的上课毛病,而没有想一想一个教师怎么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呢?而评老教师的上课时他们反倒没有自己的观点,也想不出要提什么意见。用这种态度对待新教师,那怎么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这些新教师本来对教师工作已不敢兴趣,信心不足,怕有压力,怕上不好课,会丢了面子。 她们很需要领导或其他教师给以鼓励,给他们的上课有个好的评价。但要是大家这样对一个新教师不留情面的加以指责的话,那会严重地挫伤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的,很可能会使这个教师失去了做教师的信心,不再想当教师了。 还有,现在大家对评课的目的不明确。到底听了这节课后,为什么要进行评课呢?其实开课的目的是借这节公开课的例子,让大家明白一下诗歌教学该怎么做。 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专指某某教师在教学中的毛病,而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我们要怎么把课文教好。我们通过一个范例(就是一节公开课),来研究课堂教学的规律,而不是要指责谁教得不好。 而且要新教师上课的目的在于让大家了解一下这教师的教学特点,让大家对新教师加以鼓励。新教师嘛,课堂经验不足,上课当然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人意之处,但我们应当肯定这新教师的可取之处。 这样,新教师才会对自己有信心,才会更加有积极性,才会更有热情去搞好教学。如果专挑他们这样或那样的不是,那等于是给这些新教师泼了冷水,那对。 7.古诗春晓怎样去评课《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