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百川入海的诗句

1.我想知道三万里河东入海的全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2.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6.海:指黄河。

7.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摩天:碰到天。

8.遗民:北方沦陷区的人民。 9.胡尘: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

10.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古诗今译 】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 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 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 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 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勤于 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 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创作背景】 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对于诗歌艺术颇多会心之论,他曾以小幅绘画为喻,揭示绝句短诗含蕴深广意境的特点,是很有启发性的。

其说见《姜斋诗话》卷二: 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

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

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在方尺的画幅中,收摄万里的风光,决不是将山河城郭按比例缩小而罗列于纸上。

艺术作品塑造了生动的典型形象,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虽着墨不多,而意境则浩无际涯,颇难以道里计。 不过王夫之认为只有盛唐绝句能得意余言外的妙境,则未必尽然。

他所举崔颢《长干行》,含情脉脉,蕴藉有致,实为诗意之一境,如司空图《诗品·含蓄》标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前人论诗歌意境的,常常向往于这种境界。

清王士禛的崇尚“天外数峰,略有笔墨,意在笔墨之外”(《蚕尾续文》),便是例子。然而,我们还可以看到,别有一种凌云健笔,龙腾虎跃于尺幅之上,而气吞万里,有如司空图所云“真体内充”,“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诗品·雄浑》)的风概,一般出于长篇歌行或律句,而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二》也深得其妙。

此诗仍属绝句,其为咫尺有万里之势,与崔颢《长干行》相比照,似乎更当得起“墨光四射,四表无穷”的崇高评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

2.关于海的名句诗句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月怀古——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描写“海纳百川”的诗句是什么

描写“海纳百川”的诗句出自《金门答苏秀才》,作者:唐代:李白,全文如下: 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折芳愧遥忆,永路当日勖。

远见故人心,平生以此足。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

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屡忝白云唱,恭闻黄竹篇。

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铭鼎倘云遂,扁舟方渺然。

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

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愿狎东海鸥,共营西山药。

栖岩君寂灭,处世余龙蠖。良辰不同赏,永日应闲居。

鸟吟檐间树,花落窗下书。缘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

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

赏析:此诗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当时李白正待诏金门。

扬雄《解嘲》:“历金门,上玉堂。”应劭注:“金门,金马门也。”

苏秀才,名不详。李白在诗中写道:“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

从诗中“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两句来看,苏秀才的隐居之处确实非凡:“鸟鸣檐间树,花落窗下书。缘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

李白向来对这种自然造化的胜景就一往情深,于是就想象着苏秀才一定在眷恋自己,以至于“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待诏金门的李白似乎按捺不住内心的期盼,表示身世两忘,跟随苏秀才在大自然中终老一生。

“得心自虚妙”的“得”既指苏秀才,当然也包括李白在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4.【登高观海的诗句】

1、有关“登山” 唐代诗人李颀有“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山行--- 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唐•司空图: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韩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张锡: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唐•李白: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元•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2、有关”观海“的诗句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月怀古——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