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知道诗词的三个境界是什么你是说写诗歌的四个境界吧,我认为的四个境界,一是靠幻觉,一是靠理性,一是靠智慧,一是靠灵感. 靠幻觉写诗歌的人,写出的东西一般都比较灵空,有些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懂,所谓的神经质的一类.写东没有一定的目的性,跟着幻觉走,好象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支配着你的手和思路. 靠理性写诗歌的人,有一定的目的性,主题也很明确,或者是先有事件和原形,然后再去有针对性的写. 靠智慧写诗歌的人,他的天赋和学识很高,与别人相比,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具有独特性.写什么都是一种不同的视觉和理由. 靠灵感写诗歌的人,一般写作过程具有间歇性,来了灵感就写,写完就没事了.诗歌的质量要靠灵感来决定. 一个好的诗歌人,以上几种写法兼而有之,光靠一种方法写诗歌,不具长久性,也写不出完美的诗歌. 2.诗的三大境界是什么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什么是诗歌的境界诗歌的境界,又称作诗歌的意境。 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 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人生若想有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多以此为诗歌的三大境界。 4.王国维“三境界”的完整诗词是什么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译文: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是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无我之境,是忘记了自我,用物去看待物,所以不知道自身是什么也不知道外物是什么。 古人作词,大部分写的都是有我之境,杰出的人士却能独树一帜写出无我之境。境界不仅仅是指景色和事物。 喜怒哀乐每一项都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的人,那他才是有境界的。 否则就是无境界。境界有大也有小,不能以大小为标准来评判孰优孰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比不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哪里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了。 词到了李煜那里眼界才开始变阔大,感慨逐渐加深,慢慢地由乐师戏子的词变成士大夫的词。周介存把他的词列在温庭筠和韦应物的下面,真是颠倒了黑白。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这样的气象?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境界。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 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大作家的作品,表述情绪会让人感觉内心清新爽朗,写景也一定会让人开拓视听。 他们的话语脱口而出,没有刻意的揉捏装扮。这是因为他们能看到事物怎正的状态,能了解到事物的深处。 诗词都是这样。用这个方法来衡量古今的作者,不会有大的错误。 诗人面对宇宙人生,应该进入其中,又应该游离其外。进入其中,所以能描写它。 游离其外,所以能观察它。进入其中,所以有生气。 游离其外,所以有高雅的情致。周邦彦能进却不能出来。 自姜夔以来,这两种状态在梦里也没有见过啊。注释 ①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 ②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④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出自元好问的《颖亭留别》。⑤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自杜甫的《水槛遣心·其一》。 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自杜甫的《后出塞·其二》。⑦宝帘闲挂小银钩 :出自秦观的《浣溪沙》。 ⑧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出自秦观的《踏莎行》。⑨李后主:即李煜。 ⑩伶工:古时指乐师或演员。⑪周介存:即周济,字介存,清词论家,词人。 ⑫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出自李煜的《乌夜啼》。⑬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李煜的《浪淘沙》。 ⑭罔(wǎng):没有。⑮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也有人认为是欧阳修所作。 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⑱晏欧:晏同叔和欧阳修。 ⑲美成:即周邦彦。⑳白石以降:自从姜夔以后。 白石,即姜夔,号白石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