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年代的诗歌创作特点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成为衡量诗歌的重要标准。新诗发展中的民族形式的讨论,对欧化倾向的批判,更肯定了民歌和古曲诗歌对於新诗发展的价值。内容上犟调诗歌与革命斗争的关系,形式上犟调诗歌与群众欣赏习惯、鉴赏水平的关系,大体上决定了40年代新诗的主要面貌。 在解放区,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直接产物,出现了形式是民间和民族的长篇叙事诗的高潮。配合人民解放运动的开展和人民战争的进行,解放区诗歌以长歌的形式,记载了人民的受苦、抗争和胜利的艰难历程。代表作品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车传》(第一部),阮章竞的《圈套》,张志民的《死不著》,《王九诉苦》,李冰的《赵巧儿》,以及阮章竞的定稿於战争年间、出版於新中国诞生以后的《漳河水》。当时致力於通俗诗歌写作的还有王希坚、贺敬之、戈壁舟、严辰等。而在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里,“枪杆诗”颇为盛行,集中体现这一成就的是毕革飞的快板诗,它同样注重内容上的革命性和形式上的大众化。 在国民党统治区,诗歌的直接社会功能表现在对於腐朽没落事物的揭露与抨击。主要形式也遵从了解放区的风尚,即取民谣、小调的形式,因之有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臧克家的《宝贝儿》等作品出现,但也有一批诗人以自由体新诗作为基本形式。他们分属於“七月”与“九叶”两个诗人群。前者团结在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七月诗丛》周围,主要成员有绿原、阿垅、曾卓、鲁藜、孙钿、冀、彭燕郊、杜谷、牛汉、鲁煤、化铁、罗洛、徐放、方然、芦甸、郑思、钟瑄、胡徵、朱健、朱谷怀等。他们大多受到艾青的影响,肯定诗的战斗作用,并将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所意识到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用朴素、自然、明朗、真诚且有独立个性的声音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歌唱。代表作品近年选编成20人集《白色花》出版。后者以《中国新诗》、《诗创造》、《森林诗丛》为中心,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曹辛之)、唐祈、唐湜、袁可嘉。他们从战争动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诗人自身对社会现象的体验,注重诗艺的磋磨与意象的新颖,追求形像的流动性和雕塑的立体感。他们不同程度地熟悉外国现代诗歌并受到陶冶,由於注意熔哲理诗的思辩、社会诗的技巧、抒情诗的魅力於一炉的艺术效果,故与当日诗风相比,偏於蕴藉深沉。代表作集中於近年编成的《九叶集》。 40年代后半叶是灾难深重的岁月,也是黑暗将要退却、黎明为期不远的岁月。无论是解放区的诗人为明朗的白昼而高歌,还是国民党统治区的诗人为凄冷的长夜而低吟,新诗的主调都是对祖国黎明的呼唤,象一只在暴风雨中搏击奋飞的英雄之鸟。 2.上世纪四十年代,诗人鲁藜以《泥土》为题写了这样一首小诗:老是把甘于平凡,乐于奉献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这正是说,生而为人,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且,要甘于平凡,甘于牺牲,甘于奉献!高尔基有句话说得好:“给”永远比“拿”愉快!做人,就是要乐于奉献,生活才有意义,人生才有幸福.生活就是一连串的选择过程,平凡的生活也不一定就没有精彩.平凡的生活也可以有乐趣,要在平凡中磨砺自己,充实自己,要敢于面对自己,要善于思考自己.生活对每一个人是平等的,平凡当中自不会有前呼后拥,一呼百应,一掷千金,但却拥有着平凡的快乐和幸福.如果您能体会平凡,平凡的您其实并不平凡.在生活中,我也时刻提醒自己,要乐于奉献.同学要字典,我毫不犹豫地借给他们;哪个同学某个字不会写,我就立刻帮助他……记得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有一层淡淡的薄雾,我早早地来到了学校,去打扫我班的包管区——香樟林南部.每年春、夏、秋三个季节,我们这儿都有成千上万的毛毛虫啃食树叶,香樟树上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有许多二三十年的老树被啃成了“秃头”,自然树下每天都有许多虫屎、虫窝和一条条品种各异,千奇百怪的毛毛虫.虽然我很胆小,十分怕毛毛虫、蛇、蝎子等动物,但是我仍坚持去打扫.那天,我刚进包管区,就觉得有东西掉在我头上,我一摸,顿时火冒三丈,挨千刀的虫子竟敢把屎拉我头上.活总得干呀,我抓起扫帚,使劲扫了起来,“刷刷刷刷”,垃圾一点一点多了起来,干净的地方一点一点多了起来,脏的地方一点一点少了,而我额头的汗水也多了不少.一会儿,又一会,再过了一会儿,终于我把我扫的那块扫完了.望着已经被扫干净了的地,大家开心地笑了.这时,幸福之感已悄悄地涌上了心头.奉献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俗话说得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我们的人生追求.平凡是一种美丽,平凡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选择了平凡,在平凡中思索人生,在平凡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保持自我,在平凡中活出精彩,在平凡中品味幸福,在平凡中孕育伟大,在平凡中体会奉献.。 3.四十年代诗歌和三十年代诗歌之间的发展关系二十年代诗歌流派主要包括: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尝试派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诗歌是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 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 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 代表诗人: 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 人生派 人生派(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 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二十年代诗歌流派主要包括: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尝试派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诗歌是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 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 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 代表诗人: 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 人生派 人生派(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 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会的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黄庐隐、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会员人数曾一度多达170多名。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代表诗人: 鲁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统照 刘延陵 朱湘 刘半农 刘大白 徐志摩 生命的体验与沉思--论卞之琳30年代诗歌的思想发展 【原文出处】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 作 者】具guāng@①范 (韩 具guāng@①范) 精湛的艺术“技巧”〔①〕和深刻的思想深度的高度统一,是卞之琳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杰出贡献,也是他被称为中国现代杰出诗人之一的原因所在。〔②〕就思想性而言,我以为卞之琳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是诗人对人生的体验和沉思的思想结晶。 对人生的体验,是指卞之琳的诗思(或者说艺术“灵感”)是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卞之琳说过:“没有真情实感,我始终是不会写诗的。” 〔③〕所谓“沉思”,是指卞之琳的诗不是浪漫的抒情,而是把来自人生(对他人和自我两个方面)的体验和观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即诗人的所谓的“喜爱淘洗,喜爱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华”〔④〕。 基于这种理解,我把卞之琳30年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对自我之外的人生形式的观察和思考;二是对自我人生体验的思考。 而事实上,这两点作为关于“人生”的大主题,贯穿卞之琳整个30年代的诗歌创作,并且是并行不悖、相生相依,只不过前后略有偏重而已。 一 卞之琳第一阶段的创作(1930-1932)〔⑤〕,如他自己所说,“我主要用口语,用格律体,来体现深入我感触的北平郊外,室内院角,完全是北国风光的荒凉境界”〔⑥〕。 这一类作品如《一个闲人》、《一个和尚》、《傍晚》、《寒夜》、《酸梅汤》、《叫卖》、《过节》、《苦雨》、《几个人》等等,都是写自我之外的种种人生形式和生活态度,即卞之琳所谓的“倾自于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甚至偶尔用出了戏拟(parody)”〔⑦〕。也许我们可以注意这些作品的现实性和社会性,透视到30年代北平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进而考察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态度、观察和思考。 因为,卞之琳也曾自谦地说过,他“这阶段写诗,较多表现当时社会的皮毛,较多寄情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小人物”〔⑧〕。但是,我倒更倾向于。 4.艾青的诗(30(一)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主题则是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二)具有忧郁的诗绪。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来自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一方面来自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飘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特殊的时代。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与我国古老民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 (三)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感觉出发,强调捕捉瞬间的感觉和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重视印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有独特的艾青的"光"和"色"。 其次,艾青是自由诗体的自觉提倡者,还专门提倡诗的散文美。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全诗共13节,一节从4--16行不等,一行少则2个字,多则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句短而重复,中间几行基本采用排比句式,多用长句子,能够尽情地抒发和描摹。 总而言之,艾青的诗正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主流派的自由诗体所达到的历史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