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谢安论诗经

1.乡先辈左忠毅公是谁A字号C谥号br/

“忠毅”是谥号,“公”是尊称,“左忠毅公”即左光斗。

乡先辈,是“同乡的前辈”的意思。 以下是左光斗的生平,来自百度百科。

左光斗(1575~1625) 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 别命左遗直 左共之 左浮丘。

明桐城人(今枞阳县横埠镇忠毅村人),至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万历三十五年(1607)与杨涟同学进士,授中书舍人。

四十七年,升浙江道监察御史。天启元年(1621) 领直隶屯田事,上“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淮行,奉委通判卢象观,主持水利 。

后任左佥都御史,参与杨涟劾魏忠贤,又亲劾魏忠贤32斩罪。次年七月,与杨涟同被诬陷 ,死于狱中,后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

著有《左忠毅公集》5卷,附1卷。 左光斗自幼潜心读书,虽然天资不是很出众但学习异常刻苦。

桐城一地在明末清初,文风颇为兴盛,名家辈出,以至后来形成“桐城派”这样一个影响全国,泽被今世的大学派,左光斗居身于其中,深受熏陶,因而年青时就颇负才名,除了精通文史外,还比较留心一些经世致用之说,事关国计民生之策。 因此可以说他很早就报有凌云壮志,希图救国救民。

这些思想又促使他养成清正刚毅的性格。 左光斗三十二岁那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他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于中书舍人的官职,不久就提拔为御史,负责巡视监察首都百官,开始他的漫漫仕途。

明末政治十分腐败,买卖官爵十分普遍,因而就有人趁机造假的官符印信,以诈骗钱财。从而形成以吏部为主的造假集团,为害极大。

左光斗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打掉这个造假窝点,当场搜出假的官印七十余枚,逮捕假官一百余人,造假集团的幕后主使金鼎臣也被抓获处死。 此事一出,朝野震动,贪赃枉法之辈一见左光斗就“震■二试不已”。

除了政治外,左光斗还十分关心经济,尤其在明末农业衰落的背景下,他尤其注重农业水利兴修,他本人也精于治水。自幼生于江淮水乡的左光斗在北方一针见血地指出:北方农业落后其弊在水利不修,当朝廷任命他负责屯田事务,他便提出了著名的因天时、地利、人情和疏浚沟渠、开设塘陂、修筑堤坝、鼓励军民屯垦的“三因十四议”,并迅速付诸实施,并将南方良种水稻引入北方,“北人始知其稻”。

从而大大促进了北方的农业发展。 由于政绩着著,左光斗被升为内阁大臣,参与朝廷内部大政方针。

左光斗刚正不阿,与腐朽的阉党集团进行尖锐斗争,并主张革新除旧,渐渐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进步势力,史称东林党,左光斗是其领袖之一。以后在反对光宗宠妃李选侍挟持太子一事中,左光斗起了很大作用,与另一位东林党人杨涟并称“杨左”。

太子继位后,重用东林党,左光斗任左都御史,负责监察百官,他的政治生涯达到辉煌时期。 但明末政治已经腐败透顶,左光斗独木难支将倾之大厦,面对内外勾结,专权跋扈的魏忠贤阉党集团,他虽坚决斗争却无力回天,自己也遭到阉竖的疯狂报复,先是被削职为民,贬为原籍,然后又将其逮捕,押解进京,当时“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振原野”情景十分悲壮,慑于左光斗名声太大,魏忠贤不敢公开杀害,而是命爪牙将左光斗残害致死于狱中,终年仅五十一岁。

他的学生史可法称其为“吾师乃铁石铸造的肺腑”。到了崇祯帝即位,铲除阉党,为东林党人平反,到清代,左光斗又被谥为“忠毅”以资褒扬。

他的忠贞义举,也成为志士仁人们效法的典范和楷模。他的文章奏议、诗词章句也被后人收集在一起,辑为《左忠毅公集》广行于世。

2.雅的故事

1).温文尔雅,讲礼仪而不粗鄙。《大戴礼记·保傅》:“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东观汉记·蒋迭传》:“久在台阁,文雅通达,明故事。”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 清 侯方域 《谢安论》:“顾其数十年以来,熟见夫 江东之门地声名,以文雅为高,以风流为美。”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章:“她穿着有花边的葱绿色的裙子,态度十分文雅。”

(2).犹文教。 汉 贾谊《新语·道基》:“乃调之以管弦丝竹之音,设钟鼓歌舞之乐,以节奢侈,正风俗,通文雅。” 汉 扬雄《剧秦美新》:“是以发秘府,览书林,遥集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礼乐之场。”《北齐书·邢邵传》:“自 孝明 之后,文雅大盛, 邵雕虫之美,独步当时。”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太上留心文雅,在 大观 中,命 广东 漕臣督采 端溪 石研上焉。”

(3).文才;文士。《周书·元伟传》:“ 伟少好学,有文雅,弱冠,授员外散骑侍郎。”《北史·唐永传》:“[ 周文 ]乃贻 永 书曰:‘闻公有二子,曰 陵 、曰 瑾 , 陵 从横多武略,瑾 雍容富文雅,并可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新唐书·戴胄传》:“然好抑文雅,奖法吏,时以寡学为訾。”

3.“和乐”的含义

和乐 hé lè

基本解释

[happy and harmonious] 和睦快乐

详细解释

1. 和睦欢乐;和睦安乐。

《诗·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汉书·董仲舒传》:“百姓和乐,政事宣昭。” 宋 范仲淹 《议守》:“天下富实,鸡鸣犬吠,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郁达夫 《采石矶》:“但愿你能享受你家庭内的和乐。”

2. 平和安适

《朱子语类》卷三四:“但得身心收敛,则自然和乐。”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 清 侯方域 《谢安论》:“若 安 者可谓简易而和乐矣。”

3. 和谐的音乐。

《礼记·乐记》:“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三宾之象不逾,和乐兴焉。”

4. 和调音乐。

《吕氏春秋·音初》:“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 高诱 注:“乐以和为成顺。”

5. 和睦欢乐。

《国语·郑语》:“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龢乐如一。” 韦昭 注:“言以忠信教导之,其民龢乐如一室。”

和乐又是潍坊传统名吃,据说起源于山西、陕西,后经北京传至潍坊,由历史上的“河漏”演变而来。见百度百科?tp=0_11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