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蝉鸣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静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2.蝉鸣为什么和能故乡联系起来,起源是什么“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司空曙《新蝉》),“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白居易《早蝉》),其实,蝉本无知、无情,蝉鸣也本不关愁,然而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这都只不过是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歌讲究的是感情的物化与外现,蝉鸣是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试问,何人没有听过故乡的蝉鸣,而士大夫因为仕途的波折,往往被外放迁谪,心里愁情满腹,听到故乡的蝉鸣,想起自己这一生,离开故乡很久了。当然是有情绪要发泄的。 所以,蝉鸣与乡愁,没有直接的联系,也不存在起源于哪部经典这种说法。 3.描写夏天蝉鸣的古诗词有哪些1、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夜追凉》2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3、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4、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 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5、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 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早蝉》6、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7·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唐·白居易《早蝉》8、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闻蝉》9、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望采纳。 4.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的意思意思是: 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出自《入若耶溪》一文。全文是: 《入若耶溪》 作者:(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译文: 小船畅行在若耶溪的溪水中,远远看去像是要与天际相接。 远处的山峰北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扩展资料 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这首诗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 开头两句写诗人乘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 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 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创。 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本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于含长久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 5.如何理解评析《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前四句中,除第二句记行军之事,其余三句都是描述秋季塞外的萧索景象的。 诗人以寒蝉、桑林、萧关、边塞、芦草等充满悲情的意象极写戍边将士所处环境的凄凉萧瑟、寒冷荒凉,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那些所谓的游侠即市井少年只知炫耀自己养有良马,善于驰逐,武艺高强,四处游荡,他们怎能与为国征战沙场的战士即“幽并客”相比呢?通过对比,诗人赞扬了“幽并客”为保家卫国而勇赴沙场的行为,嘲讽了“游侠儿” 只知炫耀自我而不知为国出力的行为。 同时“莫学游侠儿”也是诗人对世人的真情告诫,它说明“矜夸紫骝好”是多么肤浅。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6.诗词“蝉鸣林更幽”出自哪首诗语出: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 〔今译〕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赏析〕动与静在生活中是相对立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有时却相辅相成。这里是远离尘世、人迹罕至之地,对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显然有着无比的幽静。但是,山林如果真的沉寂无声,那只会使人觉得死气沉沉。而这两句写山林之幽静,却不失大自然生动活泼的情趣。因而,当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据载,梁简文帝、梁元帝曾反复讽咏此联,认为不可复得。宋人王安石也爱此诗,但却有意做了反而文章,说是“一鸟不鸣山更幽”,真是见仁见智。 〔原作〕舱舶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轴,阳景逐回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远游。 7.关于中午听见蝉鸣是享受的古诗句“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许裳《闻蝉》)。又是骄阳似火的盛夏时节,那些被法布尔誉为“不知疲倦的歌手”的鸣蝉们,又一次在林间枝头开始了它们的歌唱。古往今来,它们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无数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写下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朱熹《南安道中》)。蝉声响亮而高远,对此古诗中有许多生动的描写,比如南朝诗人萧子范就曾在其《后堂听蝉》一诗中这样写到:“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其《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一诗中也写到:“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而唐代另一位诗人卢同在其《新蝉》一诗中对此描写得更为形象生动:“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司空曙《新蝉》)。一样的蝉鸣,在不同的人听来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生发出各种不同的感慨来。这蝉声曾使长年漂泊在外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乡愁顿起“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也曾使唐代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心生凄凉:“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还曾使有志无成、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的唐代诗人雍裕之潸然泪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 “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南宋·杨万里《听蝉》)。其实,蝉本无知、无情,蝉鸣亦本不关愁,许多诗人之所以闻蝉而愁只不过是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缘故罢了。因此,我们不难明了:五代楚诗人刘昭禹在其《闻蝉》一诗中对蝉“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的劝阻,唐代诗人卢殷在其《晚蝉》一诗中对蝉“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的抱怨,唐代另一位诗人姚合在其《闻蝉寄贾岛》一诗中对蝉鸣“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的描写,宋代词人刘克庄在其《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一诗中对蝉“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的感受,都只过是诗人各自的内心情感的外现与物化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