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奈李与诗经

1.奈李吃了有什么好处

李子,又名李实、嘉庆子,是一种落叶乔木李树的果实,性平味酸甜。李子果实为圆形,果皮呈紫红、青绿或黄绿色,果肉为绿色或暗黄色,近核部呈紫红色,主产于北方,全国各地皆有生长,如广东的山华李,安徽的玉皇李等。不论品种如何,皆以鲜甜无酸苦味者为佳。其主要的营养成分有:水,蛋白质,维生素A,B1,B2,C,E胡萝卜素。钙,磷,钾,铁等矿物质,以及多种氨基酸等。

中医认为,李子有清热,生津,泻肝,利水,活血之功效,适宜于肝病腹水、发热病人和教师、演员声音嘶哑或失音时食用。李子性寒,未成熟不可食,熟果也不能多食,否则易诱发虚热和痢疾,还可引起脑胀。古人认为李子不能与獐肉、雀肉、蜂蜜及鸭蛋一同食用。

奈李是将李子和奈子(苹果树的一个变种)嫁接成。奈李果酸甜适度,既有苹果的长处,又有李子的优点

李子里有一种氧化素

会使细胞过早氧化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想起这句顺口溜,只因正值大量水果集中上市的夏季,而每每路过这些诱人的水果摊铺,便不由得勾起了记者记忆中从孩童时起就未了的心结:为何会“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桃、杏、李,既为夏季时令鲜果,又为药食同源的中药。

说“桃养人”,并将其唤作“寿桃”,是因为桃的益处众人皆知:桃具有补中益气、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的功效,尤其适用于气血两亏、面黄肌瘦、心悸气短、便秘、闭经、淤血肿痛等症状的人多食。

与“桃养人”相反,说“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过食杏、李有害”的观点。从中医养生观点认为,杏和李子均不可多吃。中医认为,杏肉味酸、性热,有小毒。过食会伤及筋骨、勾发老病,甚至会落眉脱发、影响视力,若产、孕妇及孩童过食还极易长疮生疖。同时,由于鲜杏酸性较强,过食不仅容易激增胃里的酸液伤胃引起胃病,还易腐蚀牙齿诱发龋齿。不仅食杏肉伤人,爱食鲜杏仁的朋友也要提高警惕:因鲜杏仁有苦、甜之分,而苦杏仁中因含有一种有毒物质“氢氰酸”,生食过量便会中毒,甚至死亡。目前,经向多位专家请教,虽未找到“李子致人死”的确凿理论,但张教授指出,由于李子性温,过食可引起脑涨虚热,如心烦发热、潮热多汗等症状。尤其食李子切记不可与雀肉、蜂蜜同食,反之则可损人五脏,严重者同样可致人死亡。由此可见,民间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李子不沉水者有毒”,若不慎购有发涩、发苦,属于还未成熟的李子,则不可进食。而对于过食伤人较大的杏,每食3~5枚视为适宜。同时,因“杏仁得火凉”,即经过火炒或水煎后,有毒物质才可祛除,方适宜进食。对于爱吃杏的朋友来说,除了管好贪吃的嘴,多食经加工而成的杏脯、杏干等,则为上策

2.李子和奈李有什么区别

1、形态特征不同: 李子:核果球形、卵球形或近圆锥形,色或红色,有时为绿色或紫色,梗凹陷人 奈李:果大形美,核小肉厚,质脆致密,风味浓甜,清香可口,果实心形似桃,果皮黄绿色,果肉黄色,半离核。

2、分布区域不同: 李子:产辽宁、吉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 奈李:奈李是园奈李的一个变种,原产于中国福建, 李子: 奈李: 扩展资料:李子的适宜人群: 1、发热、口渴、虚痨骨蒸、肝病腹水者,教师、演员音哑或失音者、慢性肝炎、肝硬化者尤益食用。

2、李子含高量的果酸,多食伤脾胃,过量食用易引起胃痛,溃疡病及急、慢性胃肠炎患者忌服。 3、多食易生痰湿、伤脾胃,又损齿。

故脾虚痰湿及小儿不宜多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_奈李 百度百科_李子。

3.来大姨妈可以吃奈李吗

奈李是园柰李的一个变种,原产于中国福建,有青柰和花柰两个类型,是一种喜湿、喜肥、喜水的果树。

建园时宜选择在背风向阳、近水、便路、土壤肥沃疏松、管理方便的地方。如河滩洲土、林带下的缓坡山地,屋前屋后的高岸田及杂粮蔬菜地都适合集中成片建园。

炎陵柰李

· 1964年引进炎陵县。在“冬暖夏凉秋寒早”的山区立体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滋润下,经过20多年的风土驯化和优化栽培,其果实特征比原产地和周边地区更胜一筹。1990年7月,在湖南省首届时鲜水果品种鉴评会上,荣获李子组第一名,评为省优质水果。1992年,又获湖南省科技创新金奖。 经三十年的风土驯化和优化栽培,表现早结丰产,品质极优质极优,故称为炎陵柰李。

相关图片(7张)

炎陵柰树冠半圆形,枝条丰立或半张开。三月上中旬开花,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成熟。

炎陵县柰李果大形美,核小肉厚,质脆致密,风味浓甜,清香可口,果实心形似桃,果皮黄绿色,果肉黄色,半离核,平均单果重71.4克,最大果重204克。经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15%,总糖8.55%,含酸量0.56%,糖酸比为15.3,含维生素C16.84毫克/100克,可食率97.7-98.2%,耐贮运,鲜食或加工兼优。炎陵柰李1990年被评为省优水果,1992年获湖南省科技新产品新成果金奖。 [1]

湖南省汝城县大量种植。

赫岗奈李

赫岗位于湖北省襄阳枣阳市鹿头镇梁庄村,赫岗奈李是90年代引进当地并在当地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嫁接改良成的新品种,并逐步在当地推广种植。因枣阳市乃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和龙兴之地,故称此为“帝乡奈李”。每年3月中下旬是奈李花开季节,花色粉白,枝条舒展。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奈李收获时节。

赫岗奈李果色诱人,清脆酸甜,营养价值极高。

可以的

4.湖南株洲奈李怎么来的

园柰李系蔷薇科李属中国柰李的一个变种,有青柰和花柰两个类型。

炎陵县于1965年从福建引进青柰,经三十年的风土驯化和优化栽培,表现早结丰产,品质极优质极优,故称为炎陵柰李。炎陵柰李属小乔木,树冠半圆形,枝条丰立或炎陵柰李属小乔木,树冠半圆形,枝条丰立或半张开。

三月上中旬开花,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成熟,正值水果淡季上市,倍受顾客青睐。炎陵县柰李果大形美,核小肉厚,质脆致密,风味浓甜,清香可口,果实心形似桃,果皮黄绿色,果肉黄色,半离核,平均单果重71.4克,最大果重204克。

经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15%,总糖8.55%,含酸量0.56%,糖酸比为15.3,含维生素c16.84毫克/100克,可食率97.7-98.2%,耐贮运,鲜食或加工兼优。炎陵柰李1990年被评为省优水果,1992年获湖南省科技新产品新成果金奖。

5.奈李是什么水果是李子吗 奈李的功效与作用

奈李是李子 奈李为乔木植物,树冠呈半圆形,果实较大,果皮黄绿色,核小肉厚。

奈李是园奈李的一个变种,原产于中国福建,有青奈和花奈两个类型,是一种喜湿、喜肥、喜水的果树。 九峰镇盛产水果,尤其奈李出名,九峰奈李以清甜可口、肉质鲜嫩而让人尝后余味无穷。

凡到过九峰的人,以没尝过九峰奈李为最大遗憾,而凡吃过九峰奈李的人,无不对其赞不绝口。 九峰独特的夏季温差造就了九峰奈李的独特风味。

黄金李为广东独有的一种水果,将普通奈李进行套袋等特殊技术,两个多月后,便成长为黄金李,具有颜色金黄、爽脆、清甜多汁等特点,“而最重要的是,由于长期有袋子套着,黄金李既没有虫害,也沾不到一点农药,是绝对的绿色放心食品。”套过袋后的奈李,果子呈金黄色,如水晶般剔透,十分诱人,同时,这项技术也使使果子的产量与价值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套袋可以 解决鸟类的侵袭、病虫害的危害 以及风雨 阳光的损伤。 奈李的功效与作用 黄金奈李粒粒饱满圆润,色泽金黄,玲珑剔透

黄金奈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极有利于人体健康,以及氨基酸、维生素C、钙、铁等多种元素,吃起来带有一股清香味,是降血压、增食欲、抗病、抗辐射、美容、抗衰老的纯天然绿色水果,是夏季清暑解凉的上上佳品。 李子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有养颜美容、润滑肌肤的作用,李子中抗氧化剂含量高的惊人,堪称是抗衰老、防疾病的“超级水果”。

因为奈李就是青色的李子所以功效并无大异 1.李子能促进胃酸和胃消化酶的分泌,有增加肠胃蠕动的作用,因而食李能促进消化,增加食欲,为胃酸缺乏、食后饱胀、大便秘结者的食疗良品。 2.清肝利水 生食之对于治疗肝硬化腹水大有种益。

3.降压、导泻、镇咳 可加快肠道蠕动,促进干燥的大便排出,同时也具有止咳祛痰的作用。 4.美容养颜 可以“去粉滓黑黯”,“令人面泽”,对汗斑、脸生黑斑等有良效。

奈李怎么吃好吃 奈李就是李子 吃法一:生吃 李子生吃是最直接的吃法,很多人都是直接生吃李子。但是这种吃法吃多了容易牙齿酸。

吃法二:李子汁 主料:红心李子500g 麦芽糖75g,白砂糖75g,绿柠檬100g 制作方法:1、将李子洗净,掰两瓣,除去核。 2、李子放入锅中,放入白砂糖并挤出青柠檬汁煮开。

3、煮开以后李子会出很多水,加入麦芽糖继续煮,开后转小火慢慢熬,中间要搅拌,避免粘锅。 4、取锅里李子煮出来的汁,放凉,加适量凉白开、冰块、薄荷叶,就是饮料了。

还可将以上饮料冻成冰块或冰棍。 5、锅里取汁后的李子很快熬到变得粘稠就是果酱了。

装果酱的密封罐要提前用开水烫过、晾干不要有水,趁热将李子酱放入瓶中,拧紧晾凉,放入冰箱冷藏,尽量一周内用完。 吃法三:李子果酱 材料:红李子3斤,红砂糖1斤(约3杯),吉利T2大匙,水1/2杯 做法:(1)将李子放入锅中,加少许水,煮5?6分钟至李子熟透裂开后取出。

(2)将滤网架在锅子上,把煮熟的李子放入滤网,用汤匙将李子肉压开,取出果核,再把果肉放入锅中捣烂,加入糖和吉利T,用小火边煮边搅拌,煮约10分钟熄火,放凉后装罐即可。

下一篇
诗经鹿鸣g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