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王安石的诗歌鉴赏

1.王安石《梅花》的赏析,要短一点的

梅花作者: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译文:墙角里有几枝梅花迎着寒风独自开放远远的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花香飘过来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赏析: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2.王安石即事赏析

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今译] 远远望去知道那不是白雪,因为时而有一阵暗香袭来.[赏析] 相传王安石曾去访问一位高士不遇,遂题此诗于壁上(见惠洪《冷斋夜话》).诗中描写梅花傲雪凌霜的精神,常为人们所传诵.古人咏梅,多与雪相比.如晁补之《盐角儿》词:“开时是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然而王安石却早于他们提出了这一见解.虽然李璧注此诗时认为与古乐府“只言花似雪,不语有香来”偶同,有巢袭之嫌,但王安石主要从“凌寒”的品格着眼,这就是他高于前人的地方.。

3.【王安石《南乡子》赏析】

[赏析] 此诗亦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在表面的表达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时,把自己非常复杂的心境,也暗含于诗作之中. 金陵城自古以来便是帝王之州,唐代刘禹锡曾作《西塞山怀古》一诗:“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然而,王安石看到的与刘禹锡所见大不相同,这里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佳气上浮.但那是晋代的事情,已经过去四百年了,晋代的白衣胜雪,衣冠之族,已经成为一座座古墓,回首往事的时候,这些是怎堪回首呀.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表达的是同样的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是诗歌中常用的写法,借此来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高古”的气象. 作者独自一个人绕着江水边上行游,然后登上高楼.“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但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啊,王安石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实现强民富国的愿望,而现在,只能是“绕水游”而已,慨叹之声,达于纸上.古人在诗中所抒写的,常常不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顺境,而是“穷则独善其身的”逆境,但到底心还被“达”的愿望所牵绊,所以读这样的诗句的时候,要看出作者表面闲适的背后,是无穷的凄凉与热切的期盼.“上尽层楼”含有中国古代的“登高怀远”“登高而愁”的文化密码.从南北朝时期的王粲写《登楼赋》开始,这个动作就被赋予了思念故国之情.而唐代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则是从人生哲学意味上诠释了这一个典型的动作、典型的场景.在这里,作者是思念故国(首都)呢,还是“欲穷千里目”呢?通过上文的表面闲适与内心焦虑,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思念的,正是重回故国,再造宏业;通过后文的回忆往事,我们又可以知道作者这时的心理是放弃思念故国的想法,而注重对往事的追寻,注意对往事从文化意义上进行思考;我们还可以认定,作者是想“登高望远”,而这里的“远”,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表明作者独特的意趣和别具怀抱.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若只有一种解释便不是好诗.”一首真正的好诗,就是可以这样多方面地甚至地矛盾地刺激读者去思考,去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思考诗歌的同时,也思考人生的选择甚至人类的境遇.“更上楼”,不是上到楼的顶端再往上走,而是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登楼.往事悠悠而去了,你不要问我在想些什么,回头看过去的时候,只能看见窗外的长江,在日夜不息地向东流去.结句也是化用唐人诗句,王勃的《滕王阁诗》,作者在这里却别有怀抱:可以理解为,历史是无情的,就像东流之水,一直向前,或许人类所为的一切只是这水的片刻停留,没有太大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不论目前我的遭遇如何,但我所做的一切,都如长江水一般,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或者联系《滕王阁诗》原文前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的反问,问当今的皇帝“今何在”,表达自己期待着重回朝廷的愿望.但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长江水,一直流着,流着.。

4.葛溪驿王安石怎样的情怀赏析

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注释】葛溪:地名,在今江西弋阳县.驿:驿站,客舍.缺月:不圆的月亮.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器.未央:未尽.明灭:忽亮忽暗.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这两句是说,有病之身对夜间的冷风寒露最敏感,而梦中回家,不觉得路途实际有多长.岁时:时光.慷慨:激昂.起:起来.行人:诗人自指.【赏析】皇佑二年(1050)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写下这首诗.这时的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诗中提到了这一点,所谓“病中最觉风露早”,写出了病中行役又值晚秋夜寒切肤透骨的感觉.全诗以客行为线索,从乡思到忧时,既贯穿一气,又推转变化.前半写景,感觉真切,后半抒情,笔力充沛,是王安石七律中的上乘之作.。

5.王安石诗歌鉴赏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从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 2.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3.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4.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6.王安石《乌江亭》赏析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译文: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疑难点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7.王安石诗歌鉴赏[梅花]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8.《春夜》王安石诗歌鉴赏

原诗: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先引用一下百科通俗的解释:

【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赏析】

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这首诗的好处是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再说一下我的解释:

其实不看作者的写诗背景,单独看诗,是看不出这是怀念亲人的。但从诗词中可以感觉出,作者因为心里惦念着某事或某人,显得睡卧不安。

(一)先说整体,王安石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

(二)写作手法。1.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作一贯含蓄的做风。不单是它这首。2.作者写心情,用的是“托词”,口里说是恼春色,实际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三)解说诗句。

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这句单看,是看不出在写春夜啦,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这也可能是王安石这首诗为什么不那么有名的原因吧。这样的话在诗里是在是太普通啦!

“金炉香尽”,同志们,不觉这个很熟悉吗?是了,李清照还有N诗词人都喜欢用这个,其实这样间接也表明,作者是富贵人家,不是富贵,起码也是个中产。穷人是不会把家里搞的香喷喷的。“漏声残”,形容已经很晚了。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完了,那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在写夜,基本上中国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不过苏轼是“漏断”,比王安石更绝啊,所以苏轼这首词比王安石这首诗有名多了,呵呵,玩笑)。

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这句基本上描写风的“轻”“寒”。从这句,也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春”。因为只有春风才“风轻且寒”,夏风凉习,秋风萧杀,冬风凛冽。实际这句也是比较“庸俗和普通”的。两句合起来,是先“夜”再“春”的。不是先“春”再“夜”。(所以,这其实也看出王安石写诗功底的“薄弱”,起码不如杜甫,看看杜甫的《春夜喜雨》,人家才是真正的“春夜”呢,又是玩笑啦。)

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非常不错,算是比较出彩的。因为中国诗里写春色,一般是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主流。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其实也是爱春色,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王安石在这里算是别出心裁,表示“春色恼人”。为什么恼人呢,肯定背后有玄机啦。什么玄机呢,作者在诗里未点名,那我们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肯定是有样东西,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那是什么?——亲人。(不过老实说,如果真不是有这么所谓材料来记载的话,鬼知道王安石思念的是亲人啊!!!!)

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栏干”。“月移花影”,看多了很多诗词都这么写,所以搞不清谁是原创了。也所以这句在诗词的品鉴是属于“俗词俗句”的,但景色不错,有月有花,影动花凝。

这句诗间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没有睡的,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夜更深沉,人却始终难眠,为什么会这样啊,因为思念很深啊。

总结:诗作因为“春色恼人”一句,呈中等稍稍偏上水平。用的手法,都是中国诗词中惯用的含蓄、委婉等风格,使用借代、意向名词等表达手法。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