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赞美》的作者是

1.关于《赞美〉的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和 分析等

《赞美》是著名诗人穆旦写于1941年的一首抒情诗,在我看来,“赞美”固然是该诗的含义之一,但该诗更深刻的不是“赞美”,而是“赞美”背后的“反讽”。

正是一种带有“反讽”色彩的情绪表达,才使该诗与当时流行的以鼓动和赞美为主旋律的战争诗相区别,从而具有了更深沉的艺术格调。 读《赞美》一诗决不能忽略第二节。

这一节几乎是全诗的“诗眼”,因为更凝重深沉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诗人对“起来”的民族是由衷赞美的,对作为抗战主体的广大农民是敬仰的,但这只是表面。

更为深沉的是,他对承担这次战争的广大农民的不幸遭遇是深表同情的,对驱使他们走上战场而自己却在那里“演说,叫嚣,欢快”的人们流露出极大的不满和鄙夷。这一节诗里有些用语是大有深意的:“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给别人的是“愉快的歌声”,留给他们的却是“忧患”,这难道是公平的吗?别人在那里“演说,叫嚣,欢快”,他却默默地放下“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名词”是什么?我以为就是空洞的鼓吹和说教,是“主义”一类的大而无当的宣传。

农民们就是被这些“空洞的能指”所鼓动,“融进了大众的爱”。实际却是走向了无边的死亡。

虽然站在民族危亡的立场上,农民们告别自己的田园,毅然走上战场是应该歌颂的,但他们的被愚弄甚至被戗害却更令人心痛。我们常说穆旦是最富于同情心的伟大诗人,从这里不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吗? 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赏析 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意象繁密朦胧,表达新奇怪异,情思深奥晦涩的诗歌。

语文教材注解寥寥,教学参考书只收录了一篇介绍穆旦诗歌的评论文章,与《赞美》关系不大,市面上所见到的各种教辅丛书也有意无意的回避对此诗的解读,最近两三年的语文教学杂志、报纸也少有刊登解读《赞美》的文章,总之,一句话,《赞美》太难,《赞美》无解!我在第二次教《赞美》时,发现一个意外的情况:学生尽管不懂《赞美》,却对此诗非常感兴趣,提出了许多我备课时来不及细想深想或者是根本未曾考虑到的问题,我组织同学进行了讨论、研读,其现场气氛之热烈,学生质疑问难之积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热情参与教学和他们对此诗的强烈兴趣,促使我课后对此诗进行了仔细、深入的思考,现不揣浅陋,把个人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与大爱分享。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解读诗歌各节,必须紧扣这一主旨。 诗歌的第一节是对祖国辽阔而苍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民族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热爱,诗人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经站起来。

诗歌首先以众多的意象(前6句)来描绘祖国,充满着既爱又怨的复杂感情。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

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接着,诗歌又以“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的场景(7—11句)来描绘“我”的体会和感受。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他们用“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期待中绝望,在绝望中期待,显示出一种直面灾难,忍受屈辱,意志不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风范。

“(沉默的)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静态意象的出现犹如一尊雕像,寓永恒于瞬间,融无限于有限,直逼心灵,感人肺腑。眼睛何以干枯?是因灾难痛苦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枯干的眼睛”何以依然期待?“泉涌的热泪”能够出现吗?假如出现,它能够抚慰那颗疲惫而憔悴的心吗?……是饥饿期待温饱,还是动乱期待和平?是黑暗期待光明,还是苦难期待幸福?……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

隐隐约约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量。穆旦通过一双眼睛写活了一个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伟力。

最后,诗歌以一系列沉痛悲。

2.关于《赞美〉的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和 分析等

《赞美》是著名诗人穆旦写于1941年的一首抒情诗,在我看来,“赞美”固然是该诗的含义之一,但该诗更深刻的不是“赞美”,而是“赞美”背后的“反讽”。

正是一种带有“反讽”色彩的情绪表达,才使该诗与当时流行的以鼓动和赞美为主旋律的战争诗相区别,从而具有了更深沉的艺术格调。 读《赞美》一诗决不能忽略第二节。

这一节几乎是全诗的“诗眼”,因为更凝重深沉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诗人对“起来”的民族是由衷赞美的,对作为抗战主体的广大农民是敬仰的,但这只是表面。

更为深沉的是,他对承担这次战争的广大农民的不幸遭遇是深表同情的,对驱使他们走上战场而自己却在那里“演说,叫嚣,欢快”的人们流露出极大的不满和鄙夷。这一节诗里有些用语是大有深意的:“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给别人的是“愉快的歌声”,留给他们的却是“忧患”,这难道是公平的吗?别人在那里“演说,叫嚣,欢快”,他却默默地放下“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名词”是什么?我以为就是空洞的鼓吹和说教,是“主义”一类的大而无当的宣传。

农民们就是被这些“空洞的能指”所鼓动,“融进了大众的爱”。实际却是走向了无边的死亡。

虽然站在民族危亡的立场上,农民们告别自己的田园,毅然走上战场是应该歌颂的,但他们的被愚弄甚至被戗害却更令人心痛。我们常说穆旦是最富于同情心的伟大诗人,从这里不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吗? 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赏析 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意象繁密朦胧,表达新奇怪异,情思深奥晦涩的诗歌。

语文教材注解寥寥,教学参考书只收录了一篇介绍穆旦诗歌的评论文章,与《赞美》关系不大,市面上所见到的各种教辅丛书也有意无意的回避对此诗的解读,最近两三年的语文教学杂志、报纸也少有刊登解读《赞美》的文章,总之,一句话,《赞美》太难,《赞美》无解!我在第二次教《赞美》时,发现一个意外的情况:学生尽管不懂《赞美》,却对此诗非常感兴趣,提出了许多我备课时来不及细想深想或者是根本未曾考虑到的问题,我组织同学进行了讨论、研读,其现场气氛之热烈,学生质疑问难之积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热情参与教学和他们对此诗的强烈兴趣,促使我课后对此诗进行了仔细、深入的思考,现不揣浅陋,把个人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与大爱分享。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解读诗歌各节,必须紧扣这一主旨。 诗歌的第一节是对祖国辽阔而苍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民族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热爱,诗人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经站起来。

诗歌首先以众多的意象(前6句)来描绘祖国,充满着既爱又怨的复杂感情。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

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接着,诗歌又以“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的场景(7—11句)来描绘“我”的体会和感受。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他们用“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期待中绝望,在绝望中期待,显示出一种直面灾难,忍受屈辱,意志不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风范。

“(沉默的)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静态意象的出现犹如一尊雕像,寓永恒于瞬间,融无限于有限,直逼心灵,感人肺腑。眼睛何以干枯?是因灾难痛苦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枯干的眼睛”何以依然期待?“泉涌的热泪”能够出现吗?假如出现,它能够抚慰那颗疲惫而憔悴的心吗?……是饥饿期待温饱,还是动乱期待和平?是黑暗期待光明,还是苦难期待幸福?……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

隐隐约约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量。穆旦通过一双眼睛写活了一个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伟力。

最后,诗歌以一系列沉痛悲壮的意象。

3.阅读《赞美》一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狼王梦》是一部以自然主义观点写的动物小说。

它以尕玛尔草原和日曲卡雪山为背景,讲述了母狼紫岚如何培育三只小公狼成为狼王的经过,把在大自然挣扎求生存的狼,及因求生存而发展出来的“狼道”,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广袤无垠的尕玛尔草原上,一场飞砂走石的大暴雨中,失去了伴侣的狼妈妈紫岚在与猎狗的厮杀搏斗中艰难产下了四只小狼崽。

紫岚为了把其中的三只公狼崽培育成狼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然而紫岚没有成功,最终抱憾离开世界。但媚媚却产下五只狼崽,这也是紫岚和黑桑的下一个希望 ! 书中的“狼道”是作者描写的重点。

母狼紫岚,在必要时,可以吃掉自己的狼儿;或者为了不让孩子受猎人们的折磨和屈辱,维护“狼道”的尊严,可以一口咬断孩子的喉管,无论如何也要留全尸;甚至眼睁睁地看着爱子在搏斗撕杀中受伤、死去,被饥饿的狼群咬成碎片,也不伸出援手。狼儿们长大后,不必像我们人类说的“礼道”、“孝道”等来回报父母,反而要奴役它们,甚至可以杀掉他们。

因为据“狼道”来说,敢于咬死父母的狼才可以成为顶天立地的狼王。 用我们的“人道”来说,“狼道”也未免太残忍了,但动物也是讲感情的,哪怕是十恶不赦的狼。

紫岚为了自己的儿女,可以放弃自己的婚姻,不再寻找新伴侣,到了生命的最后为儿女而与狡猾可怕的鹰中之王大金雕玉石俱焚,表现出母亲至高至大的一面,这一点无异于人类。 作者很擅长说故事,情节紧揍,环环相扣,绝无冷场。

例如一开始,紫岚的生产,便是在大白狗的追逐下完成的。之后他运用关于狼的知识,把狼充满挫折的成长描写得十分精彩,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

4.赞美祖国诗歌带有作者的要有作者的

大 国 崛 起 作者:暖冰 二千年的专制太过长久 百年的屈辱也太过沉重 沉睡的祖国 沉默的儿女 随着《东方红》嘹亮的歌声 挥手告别黯淡的历史 握剑、扛枪、驱炮 千年的激愤 爆发成熊熊燃烧的烈焰 烧死了封建统治 烧走了东西列强 千万志士的鲜血 殷红了天安门前的国旗 一九七八 春风从北京城弥散 吹融了哈尔滨的冰雪 吹暖了青藏高原的流云 吹绿了天山脚下的荒漠 吹落了南沙群岛的大潮 工厂林立 车如流水 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馒头大米取代了窝窝头 荤素海鲜换下了咸萝卜 泥水路筑成柏油大道 喷气式驾起猎猎雄风 相约九七 喜临中华 白莲归位 游子回家 七子之歌 儿哭母泣 唱响祖国 九九归一 …… 梦境里藏不下秋风 泪水中含满了欢笑 平静闲适的夜晚 一点一滴的记忆 滴穿五千年线装的历史 天亮了 看看前方的路 坦然地踏上去 不说一句话 …… 歌颂祖国、赞美祖国母亲 作者 舒婷 金秋的风 送袅袅暗香而来 霜中的菊 献片片芳菲一季 吻夕阳余辉 爱溢出温柔的眼眸 望四野安详 激情飞上诗句 听黄河汩汩 载无数苦难历史 观河沙沉沉 积淀多少回忆 满目疮痍 是你旧时的容颜 儿时的艰辛 留下了不灭的烙印 风霜雪雨 半个世纪的搏击 渊远流长 五千年文明的足迹 历史的长河 翻滚着昔日英勇的浪涛 时光的琴弦 弹唱着今日辉煌的旋律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5.怎样评价穆旦的诗歌《赞美》

评价

现代诗人、翻译家王佐良《雨天停在老橡树下》:“无论如何,穆旦是到达中国诗坛的前区了,带着新的诗歌主题和新的诗歌语言,只不过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迟迟地不来接近他罢了。”

现代诗人、评论家袁可嘉《诗人穆旦的位置——纪念穆旦逝世十周年》:“穆旦佳作的动人处却正在这等歌中带血的地方。本来无节制的悲痛往往沦为感伤,有损雄健之风,但穆旦没有这样,他在每个诗段结束处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宏大呼声压住了诗篇的阵脚,使它显得悲中有壮,沉痛中有力量。赞歌人人能唱,但会唱带血的赞歌者却不多。“

现代翻译家、英美文学研究专家巫宁坤《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穆旦逝世二十八周年祭》:”悲壮滴血的六十行长诗《赞美》,歌唱民族深重的苦难和血泊中的再生。“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陆耀东《中国新诗史》第3卷:“《赞美》一改一般“抗战诗歌”廉价的感情宣泄和直抒胸臆式的大喊大叫,将深沉的爱国情感融于独特的象征、意象以及陌生化的句法、语言当中,独具一格,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扩展资料

赏析

此诗是一首意象繁多、意境深邃朦胧的诗歌。诗人目睹了在抗战阶段的困难之下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状况,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勇敢抗战的赞美,同时也寄寓着对民族崛起的希望。诗作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人公,既表达了作者个体的感受,也涵盖了所有忧国忧民的炎黄子孙的心声。

全诗规模宏大,激情澎湃。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强烈的爱,是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作者从“耻辱的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

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的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整个中华民族。

在诗歌语言上,这首诗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弹性,善于利用多义的词语、繁复的句式、反复的咏叹来传达复杂的诗情。同时,不时运用现代汉语的关联词以揭示抽象的词语、跳跃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创造出一种“介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文体”。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 赞美

6.400首赞美诗作者巴赫

赞美诗zànměishī (hymn),基督教举行崇拜仪式时所唱的赞美上帝的诗歌。

歌词内容主要赞美诗是对上帝的称颂、感谢、祈求。现在多数赞美诗都有可供四部合唱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曲调,但早期的赞美诗无和声、无伴奏。

现存完整的最早歌词是希腊文赞美诗,约写于公元200年之前,题为《放吧,喜悦之光》。真正意义上地基督教赞美诗是从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开始的。

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崇拜音乐以圣咏为赞美诗主要形式,演唱技巧极其复杂,需要经过长时间专业训练的修士来担任这一角色,而普通信徒都能参与,通俗易懂的大众赞美诗几乎是完全空白的。事实上,创作通俗易懂的大众赞美诗是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路德本人就积极实践,创作了大量的大众赞美诗,比如至今都广为信徒传唱的《坚固保障歌》(《新编赞美诗》第327首)就是路德的代表作。

宗教改革在音乐上的革新不止体现在大众赞美诗,在其后的几百年里,音乐艺术进入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发展时期,与马丁·路德的改革是又着很大的关系的。而在当时,大众赞美诗可谓是叛逆之极,广为教会保守势力所诟病。

几百年后的今天,当时的大众赞美诗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古典赞美诗或传统赞美诗。当时的大众赞美诗在音乐形式上基本都是二段式,分主歌和副歌,四到八个乐句,节奏简洁明快,旋律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歌词一般都分数段,最多可达八到十段,同一旋律反复演唱。

7.《赞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

这大地是辽阔而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山峦,有数不尽的密密村庄,有美丽的河流和草原,有动听的鸡鸣和狗吠,在这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土地上,在底压的暗云下,滚滚的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苦难深重的民族的生活图景:说不尽的灾难、忧伤的眼睛、耻辱里生活的佝偻的人民……诗歌因为有了这样的描写,使它有了扎根的坚实土壤,获得了深广的现实内容。

诗人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爱,使他坚信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凝聚着民族生存力的全部内容。他勤劳善良,惯于隐忍,安于苦难,他千百年来耕耘着祖先的土地,承担着现实的忧患。

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进了抗战的行列。这是一个觉醒了的民族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从此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外,还要面对流血和死亡。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用心灵 “拥抱每一个人”,尽管这拥抱并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幸福和安慰。

但是毕竟“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8.赞美这首诗的作者和资料

作者:穆旦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

原名查良铮,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属于平辈,有亲属关系。曾用笔名梁真。

浙江海宁人。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

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 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调图书馆工作。

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20世纪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遗憾的是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穆旦就停止了诗歌的创作而倾毕生之力从事翻译,有人对此的看法是他是江郎才尽,13岁时穆旦就已经开始了诗歌的写作。 当然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明哲保身之举,因为那时的政治气候所致。

穆旦完成了一个独立诗人所能做的,他理应被授予中国最独立的诗人! 笔名由来 [编辑本段] 查良铮是将“查”姓上下拆分,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查良镛则是将“镛”名左右拆开而得“金庸”。

生平简介 [编辑本段] 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 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

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

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现代主义英诗、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

1942年从军,参加入缅抗日,历经艰险。 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

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 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1949年8月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初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

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

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 1979年平反。

主要著作有: 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等, 及《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 。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