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现松柏坚贞不屈的诗凌寒松柏有本性 ——咏松柏古诗词赏析 川 雪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子罕第九》)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松树,曾为无数文人墨客歌咏,有不少值得一读的诗篇。松树作为诗词的意象,具有特定的内涵。 三国·魏诗人刘祯的《赠从弟》,釆用比兴手法,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写出松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颠,迎着瑟瑟寒风,不向寒风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多么的猛烈,而松枝在风中是多么刚劲!描写松树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树的可贵品格。这两句是对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勉励他的堂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要挺立风中。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正当严冰霜雪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的腰杆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终年端端正正。用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出松树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松柏就不怕遭受严寒吗?是的,松柏天生就有着耐寒的本性。直接写松树品格,点明主题。“松柏有本性”,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亊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诗人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同时也是自勉: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并劝告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东晋诗人左思在《咏史》中,借山涧底松与山头小苗的对比,抨击了门阀制度: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诗的意思是: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下,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 二、赠从弟中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诗句是什么《赠从弟》中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诗句是【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赠从弟·其二 【汉】刘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白话译文 其二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它不怕遭受酷寒的侵逼?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文学赏析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第二首咏“松柏”。 松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成为秉性坚贞,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象征。孔子当年就曾满怀敬意地赞美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一首写法,与咏苹藻又稍有不同,不是先写背景,后写主体,而是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 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风声一何盛,松技一何劲!”前“一何”慨叹谷风之盛,简直就要横扫万木;后“一何”叙写松枝之劲,更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诗人也许觉得,与谷风相抗,还不足以表现松柏的志节,所以接着又加以“冰霜”的进袭:“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前一个“正”字告诉人们,此刻正是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后一个“正”字又告诉人们,再看松柏,它却依旧端然挺立、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礼记》说:“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不改柯易叶。” 正可拿来作“端正”的注脚。这两句描摹冰霜,辞色峻冷;展示松柏,意态从容。 松柏的坚贞志节,正显现于这一鲜明的对照之中。此诗结尾也是冷然一问:“岂不罹凝寒?”然后归结到诗人主意之所在:“松柏有本性。” 吐语沉着,戛然收笔。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调。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此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 三、表现松柏坚贞不屈的诗凌寒松柏有本性——咏松柏古诗词赏析川 雪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第九》)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松树,曾为无数文人墨客歌咏,有不少值得一读的诗篇。 松树作为诗词的意象,具有特定的内涵。三国·魏诗人刘祯的《赠从弟》,釆用比兴手法,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写出松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颠,迎着瑟瑟寒风,不向寒风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多么的猛烈,而松枝在风中是多么刚劲!描写松树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树的可贵品格。 这两句是对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勉励他的堂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要挺立风中。“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正当严冰霜雪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的腰杆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终年端端正正。 用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出松树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松柏就不怕遭受严寒吗?是的,松柏天生就有着耐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树品格,点明主题。“松柏有本性”,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亊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诗人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同时也是自勉: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并劝告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东晋诗人左思在《咏史》中,借山涧底松与山头小苗的对比,抨击了门阀制度: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诗的意思是: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下,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