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红军长征精神的诗词有哪些篇一:弘扬长征精神的诗歌 山丹丹笑着红红的脸 喜迎远方的三军战士大团圆 一面面红旗迎风展 一颗颗五星红灿灿 战士拥抱山水暖 激动的泪水挂脸面 胜利的歌声地动山颤 革命火种不灭,在黄土高原上 抗日烽火燎原 遥遥两万里征程,历尽 敌人围追堵截、皑皑雪山、茫茫草地······ 千难万险,前赴后继,红旗不倒 创下人间奇迹,撼地动天 孕育中华民族的未来 胜利会师,编织新中国摇篮 篇二:弘扬长征精神的诗歌 1935年5月 一支红色的军队 用红色的火和红色的理想 点燃大渡河 大渡河开始燃烧 大渡河的水扩大着火 大渡河的火燃烧着水 从来不相容的水火 在1935年5月的大渡河 神奇相容相融 红色革命的转折 从燃烧一条河开始 燃烧西南燃烧华北 燃烧华东燃烧东北 燃烧整个中国 1935年5月的大渡河 以燃烧的方式 诞生一个红色的奇迹 ------红军胜利场 篇三:弘扬长征精神的诗歌 是红军让石棉红起来 更准确一些地说 是红军精神让石棉红起来 最准确地说 是石棉人继承的红军精神 让石棉红起来 小英雄赖宁 用红军精神扑灭凶猛的山火 道德模范梁永惠 用红军精神展示诚信风采 优秀村支部书记王秋明 用红军精神践行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抗洪抢险烈士张杰 用红军精神保护群众生命安全 十二万四千石棉人 一起燃烧红军精神 红军的红,革命的红 旗帜的红,信念的红 烈士鲜血的红,都是 石棉永远的红,永不熄灭 2.描写长征的诗句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 娄山关(1935.2)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念奴娇 昆仑(1935.10)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 六盘山(1935.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过 草 地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长 征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七 律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3.长征一诗中表现红军战士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诗句是哪些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现红军藐视苦难)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经历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当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此句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当做是浮云)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是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写路上的艰难困苦)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河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能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描写红军翻过雪山后开心的事实)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4.《长征》一诗中,歌颂了红军的伟大的诗句是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 “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