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文诗歌和英文诗歌的特点《英文诗歌》英语诗歌的韵律dasha英诗节奏(Rhythm) 构成英诗节奏的基础是韵律(metre)。 在希腊语中,“metre”这个字是“尺度(标谁)”的意思。英诗就是根据诗行中的音节和重读节奏作为“尺度(标准)”来计算韵律的。 英诗的特点之一是与其他文体不同的排列格式。各诗行不达到每页页边,每行开始词首大写。 几行成为一节(stanza),不分段落。各行都要讲究一定的音节数量,行末押韵或不押韵,交错排列。 ……音节重读(stressed),非重读(unstressed)。……这就是一种正规的重读形式,在诗歌中即体现为韵律。 研究诗歌韵律规则的科学叫作韵律学(Prosody)。1.音步(Foot):英诗中这种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叫作音步。 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分析英诗的格律就是将它划分成音步,并区分出是何种音步以及计算音步的数量。 这种音步划分叫scansion。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一个音步称“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的,称“双音步”(dimeter);含有三个音步的,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 Is this | a fast, | to keqp The lard | or lean And clean? (Herrick)2.韵律(Metre): 英诗的韵律是依据音步包含音节的数量及重读音节的位置而加以区分的。传统英诗的音步有六种:即抑扬格(Lambus)、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aest)、扬抑抑格(Dactyl)及抑扬抑格(Amphibrach):(Anapaest)、扬抑抑格(Dactyl)及抑扬抑格(Amphibrach):“⌒”非重读音节;“/”重读音节。 涂寿鹏编著 , 《英文诗歌导读》英诗的韵 英语诗歌的押韵可以根据单词的内音素重复的部位不同而分成不同种类,最常见的有头韵(Alliteration)、谐元韵(Assonance)和尾韵(Rhyme)。头韵指词首重复,如great和grew;谐元韵是指词中重读元音重复,如great和fail;尾韵则指词尾音素重复,如great和bait。 但一行诗中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押韵形式:The light that lies in women's eyes. --Thomas Moore 这行诗中既有头韵light和lies,谐元韵light、lies、eyes,又有且有尾韵(这种押韵方式称行中韵middle rhyme)lies和eyes。英语诗歌的行与行之间的押韵格式称韵法(rhyming scheme)。 常见有两行转韵(AABB)、隔行押韵(ABCB)、隔行交互押韵(ABAB)和交错押韵(ABBA)。(Dasha整理) 英诗体例:十四行诗(sonnet):过去也曾音译为《商籁诗》。 十四行,抑扬格,五音步用作全诗的形式。首先出现于意大利,16世纪中传入英国,为伊丽莎白时代(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期为1558一1603)文人所宠爱,莎士比亚、斯宾塞及西德尼(sidney)全都写下过著名的十四行诗。 18世纪十四行诗曾受到冷落。但后又被浪漫派诗人济慈、沃兹沃斯等人所复兴,以后许多诗人也多所采用。 英国十四行诗有两种类型:意大利式(Petrarvhan)及莎士比业式(Shakesperoan)(英国式)。 A.意大利式十四行诗:模仿意大利诗人皮特拉克(Petrarch)所创的样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八行(TheOctave),由的个四行诗体(Quatrains)组成,韵脚是abbaabba;第二部分六行(The Sestet),韵脚可有不同形式。 按严格的意大利十四行诗体,在前八行结尾诗意应告一段落,而后六行又转入新的诗意。 B.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由三个四行诗体组成,韵脚交替进行。 最后是押韵的双行诗体。整个韵脚是ababcdcdefefgg。 在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中意境一气呵成,直到最后双行体,为全诗高潮。除莎士比亚外,其他诗人也采用此种形式。 SONNET 21 So is not with me as with that Muse,Stirr'd by a painted beauty to his verse,Who heaven itself for ornament doth use And every fair with his fair doth rehearse,Making a couplement of proud compare,With sun and moon, with earth and sea's rich gems.With April's first-born flowers, and all things rare That heaven's air in this huge rondure hems.O, let metrue in love, but truly write,And then believe me, my love is as fair As any mother's child, though not so bright As those gold candles fix'd in heaven's air.Let them say more that like of hearsay well; I will not praise that purpose not to sell.(Shakespaere) 《十四行诗集》第21首 我的诗神①并不像那一位持神 只知运用脂粉涂抹他的诗句,连苍穹也要搬下来作妆饰品,罗列每个佳丽去称赞他的佳丽,用种种浮夸的比喻作成对偶,把他之太阳、月亮、海陆的瑰宝,四月的鲜花,和这浩荡的宇宙 蕴藏在它的怀里的一切奇妙。哦,让我既真心爱,就真心歌唱,而且,相信我,我的爱可以媲美 任何母亲的儿子,虽然论明亮 比不上挂在天空的金色烛台。 谁喜欢空话,让他尽说个不穷;我志不在出售,自用不着祷颂。见《梁宗岱译诗集》,第10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①(原译注)诗神:即诗人,下面用男性代词“他”字。涂寿鹏编著 , 《英文诗歌导读。 2.简述诗歌英译的特点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绝句英译的特点 盛 艳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2001级研 广州 510275) 摘要: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凝练的表现形式。 在绝句的英译过程中,由于中英诗歌的语篇特点不同,原诗与译文在诗意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出入。本文将原文与译文视为不同的语篇,拟从语篇照应、语篇的指向性和概念功能对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得出绝句的语篇特点:①绝句中经常使用省略形式,以读者的联想来贯通诗意。 ②绝句的语篇指向性比其英译本要模糊。③绝句用简洁明了的诗句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功能。 关键词:照应,指向性,概念功能 abstract: Seven-word poetry is the most compact form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se poetry into English,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poem will get lost on a certain degre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word poetry and makes analysis through three aspects ①reference ②text orientation ③experience metafunction and draws following conclusions①In seven–word poetry, unlike English text, ellipsis is usually used and meaning of the poetry is understood by the readers through their imagination. ②The text orientation of Chinese text is vague than English.③The complex metafunctions are expressed by concise text in seven-word poetry. Key words: reference , text orientation, experience metafunction 诗歌是语言高度浓缩,神形兼备的艺术。中国的绝句堪称是诗歌艺术中最具有凝聚性的表现形式。 绝句的词汇量大,内涵丰富,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有许多文章已经从诗歌翻译的标准对中诗英译进行了评论,本文则是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将中文原诗和其不同的译本看作是不同的语篇,从而找出原诗和译作的异同点,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并对绝句的语篇特点进行粗略的探讨。 下面以一首著名的唐诗的两种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望庐山瀑布》是盛唐七绝,也是中国绝句的顶峰之作。 其译作版本繁多,笔者挑选了许渊冲的译作与王守义,约翰·诺弗尔的合译本进行分析。 《望庐山瀑布》全诗28个字,用简炼的笔头表现了庐山香炉峰的顶天立地,云海弥漫以及瀑布的动态与气势。 从语篇衔接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在原诗中,李白是通过意想的联想将全诗融会贯通。绝句中所用到的词语词性单纯,分为四类: 名词:日,香炉,紫烟,瀑布,川,飞流,三千尺,银河,九天 动词:照,生,看,挂,下,疑,是,落 副词:遥,直 形容词:前 从co-referential的角度来分析。 词汇的衔接指通过词义的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hyponymy),互补,整体与部分(metonymy)等关系,来使语篇连贯。(黄国文 1988)词汇的衔接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与同现关系(collocation)。 原绝句中用来指称瀑布的词语为:瀑布——飞流——银河,是由实到虚,步步推进的。从诗歌的意境上说,“瀑布”为实写,“飞流”则是对瀑布进行动态的描绘,“飞”突出了瀑布下落的速度。 “银河”则是虚写,“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实际中的瀑布喻为天上繁星交织,气势宏大的银河。通过相似的词汇层层推进,瀑布的形态被生动的描绘出来。 描述瀑布飞流的动词也可以构成一个相互对照的词汇链:挂——下——落。这三个词语中,“挂”是静态的,而“下”与“落”都是动态的。 这三个词语均是同一词汇平面上的, 虽然在绝句中没有明显的表示语篇衔接的词语,但这两条词汇起到了内在的连接作用,使得读者有一个内在的,清晰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的涵义。这首诗歌的两个译本如下: 译1: Cataract on Mount Lu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silver river (许渊冲) 译2: Watching the Lu Mountain Falls Purple smoke rises from the mountaintop Far away I see the valley stretching before me 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The torrent dropping from thousand feet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s (王守义,约翰·诺弗尔) 在叙述瀑布的名词链中, 译文1用了代词it来表示瀑布,并且用其局部词torrent 来进行词汇复现。 在汉诗中,“瀑布”,“飞流”“银河” 均在同一词汇层面上,在望庐山瀑布中,他们具有相同的语义内涵,即是:迅捷,宏大。许译采取了两种语篇衔接手段①it的运用 ②“飞流”被译为torrent 。 它虽然与waterfall 和cataract均不在同一语义层面上,但是torrent 是waterfall和cataract 的局部词。局部词的使用使得全诗连贯,给人一种具体而又逼真的感觉。 愿诗通过“生紫烟”,“遥看”以及“落九天”来突出庐山的高与险。而在译诗中的词汇衔接则为censer peak----high----azure sky, 由虚写变为实写。 在绝句中,最后一句是“疑是”,“疑”表现了作者对瀑布宏大景象的赞美,as if则丢弃。 3.外国诗歌的特点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我们的诗歌在很长时期内有令我们甚至子孙后代骄傲的地方,但诗歌的发展不以人为的意志转移,值得骄傲并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学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同样,外国诗歌的特点和国内一样 4.请问英文诗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欣赏我主要是想知道英文诗美在那里不古英语诗行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呢?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一个是头韵法(alliteration),一个是重音。 有点和蒙古诗行相似的,是盎格鲁—撒克逊的诗行单元部分地要靠头韵法。见下面的例子。 我们以下划线标出了每行中押韵的词,在句后以方括号标出押韵的音(《贝奥武甫》第51—54诗行): 如leof leodcyning longe Πrage。 [l] 万民恒久爱戴之君。 在每个半行诗中,诗人都至少用一个韵,且往往在前面的半行中用两个。无头韵法的诗行属于失范;故尔头韵法是诗行所必需,且高度参与程式的系统运用和创编。 该例子也显现出诗行怎样被分为两半,而每半个诗行中都包含长短不等的音节。 这种头韵体的步格,就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它既以半行也以整行为单元组构而成。 该头韵体步格的另外较重要的特征,是重音,或者叫重读(也即语言学家所谓“强音”ictus)。日尔曼语系语言总体上都有重音,古英语也不例外。 一般是每个诗行有4个重音,而且往往遵循常见的诸范式。 重音的规律性与音节数的不规则形成反差,并形成以重音而非音节序列或“考伦”为基准的构架。 两个主要特征——重音范式和头韵法——标定了史诗和非史诗样式的诗法。正如在讨论典型场景时所交待过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单元为不同样式所共享。 在头韵法和重音之外,古英语诗行的结构也常有并置关系、同位关系和跨行。 诗人可以跨越单个诗行表述某个意思,并且往往是在相对独立且高度灵活的多行组合中,在一个片语后面接上另一个片语。 显然,其独特的诗法规则就使其享有更大自由度,远远超过了南斯拉夫和古希腊诗法,也包括蒙古诗法所能提供的自由度。这个自由度对于程式结构的种类有重要影响,使之得以产生并保存于盎格鲁—撒克逊诗歌传统之中。 5.简述诗歌英译的特点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绝句英译的特点 盛 艳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2001级研 广州 510275) 摘要: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凝练的表现形式。 在绝句的英译过程中,由于中英诗歌的语篇特点不同,原诗与译文在诗意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出入。本文将原文与译文视为不同的语篇,拟从语篇照应、语篇的指向性和概念功能对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得出绝句的语篇特点:①绝句中经常使用省略形式,以读者的联想来贯通诗意。 ②绝句的语篇指向性比其英译本要模糊。③绝句用简洁明了的诗句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功能。 关键词:照应,指向性,概念功能 abstract: Seven-word poetry is the most compact form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se poetry into English,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poem will get lost on a certain degre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word poetry and makes analysis through three aspects ①reference ②text orientation ③experience metafunction and draws following conclusions①In seven–word poetry, unlike English text, ellipsis is usually used and meaning of the poetry is understood by the readers through their imagination. ②The text orientation of Chinese text is vague than English.③The complex metafunctions are expressed by concise text in seven-word poetry. Key words: reference , text orientation, experience metafunction 诗歌是语言高度浓缩,神形兼备的艺术。中国的绝句堪称是诗歌艺术中最具有凝聚性的表现形式。 绝句的词汇量大,内涵丰富,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有许多文章已经从诗歌翻译的标准对中诗英译进行了评论,本文则是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将中文原诗和其不同的译本看作是不同的语篇,从而找出原诗和译作的异同点,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并对绝句的语篇特点进行粗略的探讨。 下面以一首著名的唐诗的两种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望庐山瀑布》是盛唐七绝,也是中国绝句的顶峰之作。 其译作版本繁多,笔者挑选了许渊冲的译作与王守义,约翰·诺弗尔的合译本进行分析。 《望庐山瀑布》全诗28个字,用简炼的笔头表现了庐山香炉峰的顶天立地,云海弥漫以及瀑布的动态与气势。 从语篇衔接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在原诗中,李白是通过意想的联想将全诗融会贯通。绝句中所用到的词语词性单纯,分为四类: 名词:日,香炉,紫烟,瀑布,川,飞流,三千尺,银河,九天 动词:照,生,看,挂,下,疑,是,落 副词:遥,直 形容词:前 从co-referential的角度来分析。 词汇的衔接指通过词义的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hyponymy),互补,整体与部分(metonymy)等关系,来使语篇连贯。(黄国文 1988)词汇的衔接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与同现关系(collocation)。 原绝句中用来指称瀑布的词语为:瀑布——飞流——银河,是由实到虚,步步推进的。从诗歌的意境上说,“瀑布”为实写,“飞流”则是对瀑布进行动态的描绘,“飞”突出了瀑布下落的速度。 “银河”则是虚写,“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实际中的瀑布喻为天上繁星交织,气势宏大的银河。通过相似的词汇层层推进,瀑布的形态被生动的描绘出来。 描述瀑布飞流的动词也可以构成一个相互对照的词汇链:挂——下——落。这三个词语中,“挂”是静态的,而“下”与“落”都是动态的。 这三个词语均是同一词汇平面上的, 虽然在绝句中没有明显的表示语篇衔接的词语,但这两条词汇起到了内在的连接作用,使得读者有一个内在的,清晰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的涵义。这首诗歌的两个译本如下: 译1: Cataract on Mount Lu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silver river (许渊冲) 译2: Watching the Lu Mountain Falls Purple smoke rises from the mountaintop Far away I see the valley stretching before me 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The torrent dropping from thousand feet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s (王守义,约翰·诺弗尔) 在叙述瀑布的名词链中, 译文1用了代词it来表示瀑布,并且用其局部词torrent 来进行词汇复现。 在汉诗中,“瀑布”,“飞流”“银河” 均在同一词汇层面上,在望庐山瀑布中,他们具有相同的语义内涵,即是:迅捷,宏大。许译采取了两种语篇衔接手段①it的运用 ②“飞流”被译为torrent 。 它虽然与waterfall 和cataract均不在同一语义层面上,但是torrent 是waterfall和cataract 的局部词。局部词的使用使得全诗连贯,给人一种具体而又逼真的感觉。 愿诗通过“生紫烟”,“遥看”以及“落九天”来突出庐山的高与险。而在译诗中的词汇衔接则为censer peak----high----azure sky, 由虚写变为实写。 在绝句中,最后一句是“疑是”,“疑”表现了作者对瀑布宏大景象的赞美,。 6.英语诗歌有何特点写作技巧是写作理论和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写作实践中,无论选材立意,布局运笔,语言表达,都有“技巧”可循。技巧,是写作经验带规律性的总结,也是作者写作素材的集中表现,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精通写作必须依赖写作技巧的通晓。 一 措词。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我们写文章总离不开措辞,文章写的好不好都于用词有密切关系。可以说,选词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要想做到用词正确,必须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 措辞具体明确。 词语的选择是谴词造句的基础。在写作中,我们应避免一种通病,那就是该用具体词的地方却误用了抽象词。 “具体”和“抽象”是相对而言的。一个单词在这一语境中是具体的,而在另一语境中也许就是抽象的。 在写作中我们应多用具体明确的表达,少用抽象含糊不清的词语。使用抽象,概括的词语最省事,但也最容易使思想变得不清。 在写作中词的意义越具体,越能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具体生动的表达源于对事物的观察,不过光是观察还不够,还需要掌握足够的词汇量。 这样词汇量增大了,才能在写作中左右逢源,随时能用上所需要的词。 2 用词适当得体。 词汇虽有抽象与具体,正式与非正式,高雅与通俗,褒扬与贬抑等区别,但孤立地看,一个词语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适当得体。词汇用得是否适当取决于该词是否与作者所写的内容,对象,目的等吻合。 例如我们不宜说Our teacher is fat.(应用strong,plumpy,etc)。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选词必须得当,必须适合文章的题材和风格。 严格的题材,正式的文体用词要相应地严肃庄重些,而非正式的文体要亲切自然些。 3 措辞简洁精练。 为避免句子过长,乏味,措词必须简洁精练,文句必须直接了当,力求意赅文简,辞约事丰。用词简练不仅能接省篇幅,更重要的是为了准确清晰的表达意思。 废话不仅使文章过长,而且多余的词语会掩盖思想内容,使文章变得朦胧含糊,令人难以捉摸理解。因此,我们要尽量选用简洁精练,读者容易理解的词语,避免用浮夸的或者所谓的高级词语。 一般来说,在写作中,尤其是普通的叙述文或短问,更应该选择简洁,朴实,准确的大从化词语,避免使用复杂,故弄玄虚的词语,并且尽可能挑选积极的动词。 4 巧用转折词。 从语言内部来说,语句或篇章都是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通过一定的承接手段合乎逻辑地组织起来的语义整体。如果一组意义相关的句子不通过一定的转折词语合乎逻辑的联系起来,这组句子就难以构成篇章。 有了适当的转折词语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思路。 5 巧用总括语。 有些学生在写作时不会用总括语来代替写不完的细目词或者列举不完的例子,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又长又散。 二 句子的写作 1 句式选择的原则。 首先,句式选择与文章体裁关系密切。如论说文中长句较多,叙述文中短句教多。 其次句式选择必须与语体相风格协调。第三,句式选择要于语体风格相协调。 2 把句子开头写得多样化一些。初学英语的学生,常习惯于采用所谓“规范的”句式来表达思想,不是主谓宾,就是主系表,总是以主语开头,结果文章写得很幼气,读起来相当别扭。 3 交错使用松散句和圆周句。在写作中需要松散句和圆周句并用,因为它们不存在优劣,更不存在正误问题。 4 交错使用长句和短句。长句有长句的特长,短句有短句的妙处。 为了达到既简捷明快,生动有力,又严密周详,细腻委婉的目的,往往是长短句并用。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该长则长,宜短则短,不能随意拉长或截短。 三 段落写作 在英语写作总段落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许多主要的写作技巧都可以体现在一个结构合理,安排有序的段落中。 因此学习英语写作,首先学好一个段落开始,可以说是一条简便而有效的捷径。一般来说,一个段落由三部分组成,也就是主题句,扩展句和结论句。 主题句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内容,它不仅确定段落的主题,而且限制该主题在本段落详细讨论的范围。因此主题句是整个段落的纲领。 扩展句是对主题做进一步的阐述,通过给出一些例子,原因,事实来对主题句进行解释说明。这是段落的主体部分,通常包含若个句子置于段落中间。 在文章写作中,扩展句的多少,长短要适中。既要把思想内容表达清楚,叙述翔实,又要注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句与句之间应脉络清晰,相辅相成。结论句是用来标志段落的结束,同时向读者提供记忆的要点。 但并非所有的段落句都是总结句。 四 作文要旨 1 如何写好文章的首尾段。 首尾段写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全文的成败,在应试写作中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研究首尾段的写作。 我认为首段有利与表达文章的主题句和扩展作者的思路,着样才有利吸收和引导读者阅读。好的开头犹如精心布置的风景区的门票,让旅游者一开始就被吸引住。 首段要能引人入胜,并帮助读者抓住要领,易于领会全文。结尾段与首段一样重要。 怎样写好结尾段也无定法,也要根据内容和写作意图设计各种各样的结尾。例如,可以总结所述,点明主题,展望未来等。 2如何构思。构思是文章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我认为写作中构思主要包括酝酿、构想、成型三个方面。在构思的整。 7.请问英语诗歌的词汇都有什么特点好的诗歌都是用词简单的诗歌,这和我们中文的诗歌是一样的。比如:中文诗歌《静夜思》就是一首流传广泛的诗歌,其用词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词,而简单的词能写出意境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英语诗歌也有这个特点。举例: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这是谁的树林我想我知道,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尽管他的屋子在村头的一角。 又如: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我怎能将你比作夏天,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你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这首诗作于500多年前,如果我们将其中的古词换成现代词,就可以看出本诗用词是非常简单的。 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ummer's day? Y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点见解。 8.西方诗歌的特点总体来说: 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细致来说: 中西诗歌不同之处,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 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 、“老树” 、“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 ,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 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相异的分析 上文中曾经提及中西的思维形式不同造成文化的相异,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思维的相异,这是一个连科学家都在研究的问题,笔者实在无法回答,只能从表面分析思维差异的表现。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概念、范畴内涵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早在先秦已经形成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 的方式。这样一来造成了语义含糊,难以进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来理解其中的意思,没有精确的尺度去衡量其中的含义。 例如《老子》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直以来“道”的含义备受争议,在翻译中更找不出合适的能表达其意思的词,只好用“dao”来表示,这是直觉思维下的典型产物。 这种直觉式的思维上升为理性后,仍不离感性。当它运用于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风骨、风雅、阳刚等等。 也就不像西方那样先对概念作明确的界定,经过推理过程,然后才建构理论体系。它起源于感性体验,经过感悟,后又约定俗成,在前后沿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与概括结合的特点。 中国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又形成了运用朴素的辩证法观察事物的传统,以及相应的辩证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上就是既重视并揭示文学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也能够揭示文学自身的规律。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诗歌创作特别强调一个“悟”字,“顿悟”成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悟”往往带来神来一笔,它不一定与上文有直接逻辑的联系,但感情上具有连贯性,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铸造了中国诗歌特有的美丽。 杜甫有一首诗很能突出这个特点。 舟月对驿近寺 (唐)杜甫 更深不假烛,月郎白明船。 金刹青枫外,朱楼白水边。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 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虽然全诗只有最后两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