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许立志的诗歌

1.许志文,一颗螺丝点掉在地上,诗赏析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在这个加班的夜晚

垂直降落,轻轻一响

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就像在此之前

某个相同的夜晚

有个人掉在地上

许立志的诗,每一首都痛彻肺腑,每一首都令人泪流满面。读这些诗,你看到一个无助的灵魂,看到一位24岁的年轻人,在一望无际的绝望之中,以写诗的方式自我凌迟。每一句诗,都是一把刀子,深深地、一刀一刀地剐割鲜活的心,令它流出更多的血。诗句里所透出的心灰意懒与死亡距离仅仅一纸之隔,令你感到所谓“微笑着面对生活吧”这样的话语,显得既无力又空洞。

2.许志文,一颗螺丝点掉在地上,诗赏析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一颗螺丝掉在地上在这个加班的夜晚垂直降落,轻轻一响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就像在此之前某个相同的夜晚有个人掉在地上许立志的诗,每一首都痛彻肺腑,每一首都令人泪流满面。

读这些诗,你看到一个无助的灵魂,看到一位24岁的年轻人,在一望无际的绝望之中,以写诗的方式自我凌迟。每一句诗,都是一把刀子,深深地、一刀一刀地剐割鲜活的心,令它流出更多的血。

诗句里所透出的心灰意懒与死亡距离仅仅一纸之隔,令你感到所谓“微笑着面对生活吧”这样的话语,显得既无力又空洞。

3.余秀华这首诗到底有多好

余秀华,她首先是个好诗人 本来,诗人被边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诗人也认了这个事,大家基本上都是为内心写着,作为人生陪伴,娱己而已。所以,一个诗人写了几十首诗,一千个诗人写了数千数万首诗,这都不是个事。

绝大多数都是作为一种兴趣,一份认识自己的手段与诗歌发生关系。可是,这些年,总有诗人的名字出现在大众领域,那便是以消遣的,消费的形式出现。

被消费的基本和他的身份或人的特征有关。从梨花教主赵丽华开始,然后是打工诗人郑晓琼,乌青体诗人乌青,去年以来不断出现的自杀了的90后打工诗人许立志。

岁末,脑瘫诗人余秀华被《诗刊》推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半个月来,其在媒体和大众中炸开了锅,余秀华家里竟然也被媒体围得水泄不通。

一个农民,一个残疾人被围观,被全面消费,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有些招架不住。连她家的十几只兔子也因记者去死了好几个。

所以,对于余秀华,她的诗歌被赞誉也好,批评也好,都是让她被动出一回名。而这名的加速却是她残疾人的身份——被冠以脑瘫诗人的面目出现,人们大叹,一个脑瘫患者竟然写出《我跑遍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样的诗歌?这就是人类猎奇的本性吧。

如果不是因为脑瘫,不是因为一个农民的身份,不是她作为脑瘫的农民写了《我跑遍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样的诗歌,大众是很难关注到余秀华的。 可是,大众永远只是关注那些奇异的标题,就像当年盯住赵丽华的《田纳西馅饼》一样,乌青的诗歌《白云》一样,完全忽略了他们还有很多优秀的诗歌呢。

只要他们觉得不像自己认为的诗歌,也不能理解当代的诗歌,便大做文章,大加嘲弄,全然否定中国当代诗歌。以至于诗人成为一个时代负面的标签,哪怕自杀,精神出问题也是诗人的专利,制造一个印象,那就是只有诗人才那样不正常,大众老百姓都是好的,健康的。

这时候,作为诗人,我应该多说几句。首先,诗人在这个世界还活着,还在努力营造诗歌帝国。

他们贫穷也好,富裕也好,他们没有放弃这个缪斯王国,一直在写着,表达着,寻找着那道窄门之光。在语言的殿堂,吸收西方现代性的精华同时,传承着中华诗国的优异秉质,在诗歌语言中找到与心灵对应的那份明光,实现以诗进道,感悟人生的意图。

如果大家能耐心一点,真正理解和参透诗歌语言深处的精微表达,感应现代诗歌带来的震颤与呼喊,那是诗歌的幸事。如果不能,先请放下非议,去做做功课吧。

其次,余秀华的诗歌有幸被诗歌界推出,被发现,这本该是她的幸运。因为她的确是位优秀的诗人。

单凭大家嘲笑的那几首诗已经是令诗人们叹为观止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的题目大胆,并非只是标新立异。

而是作为抒情诗歌的一种大胆表达。整首诗是一种自由飞驰的想象之旅,是语言的集体大爆发。

这里的睡你可以是爱你,可以是找你,但她放弃了庸常的字眼,而是直接大胆地进入目标想象去让思维与情感运行。表达的节奏喷张,激情清澈而饱满,语言表达连贯而语义多变,辐射的外延又是那么宽广而舒展——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而它们/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还有很多诗,如《经过墓园》《井台》《梦见雪》《致雷平阳》《那些秘密突然端庄》《打谷场的麦子》《我们在这样的夜色里去向不明》以及很多乡村生活的诗歌,就不一一细述了。

我是认为她的诗歌可以进入一流女诗人行列。无论其宽度还是深度都具有其无意或有意的高度。

尽管很多写作是带有无意识的表达和模仿,但就其当下的成果,绝不能把她作为一个标签来对待的。最后,希望社会能正常接受诗人这个身份。

他们和大家一样,都不靠诗歌养活自己,都有自己的职业和生存方式,只是内心选择了诗歌,需要它作为生命的一部分经营把玩,这都是个人世界的行为,不对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为何要对诗人刻意解读和妄加评议呢?如果能,请你认真领会一首好诗。如果不能,请绕行。

世界是平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行走的轨迹。就是这么回事。

4.如何看待许立志自杀

单评价许立志作品集,可以发现许立志自己在这条路上是有所进益的。

从早期的对于乡愁/梦想/工作的辛劳的艺术主题的反复处理,模仿朦胧诗的写法到后期的诸如像《阿嬷的弥留之际》《深圳》《流水线上的兵马俑》等语言形式上的探索,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许立志本人诗作风格的转变。你能明显感觉到许立志写诗不想单单停留在个人的自我抒发的层面上,试图通过技巧的探索让自己的诗歌语言与口语相贴合,深化自己的语言意识,希望把个人经验与诗歌契合得更为紧密一些。

但是到了2014年以后的诗作,以前的纪实/倾诉的风格又成为了他作品的中心,这或许和他的生活压力的增大有关,从而进一步压制了他自己的艺术探索。后来,随着他生命的戛然而止,这一切也就停歇了。

许立志肯定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但是现实生活的压力摧毁了一切,他的学识水平和现实的生活限制了他的艺术发挥,所以他的诗作的程度也就停留在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层次上。他或许本来能有更高的造诣,但是却不幸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又一个亡灵。

5.许立志的身世经历

许立志走上打工道路后,写诗写小说,读他诗歌,很有潜质。

从2011年的作品看,内容还是向上健康的,而且多次在厂报《冨士康人》发表。比如他2011年6月写的《梦想》和《小小的湖》,可以看出他并未厌世,还在追梦。

在他的博客中,有一篇小说题目为《阿嬷》,情感真挚。读来令人感动。

作品详见许立志博客。写诗的90后许立志走了,众人为之悲叹。

浏览他博客留下的100篇博文,当然无法分析出他自杀的原因,但可以看出他步步走向死亡的线路图。从他诗歌分析他的生命行踪,似乎是从2013年开始,死亡的意象向他的诗歌围聚而来。

作品:《寒冬夜行人》 、《冲突》、《死亡一种》、《诗人之死》、《粉红》、《出租屋》、《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这首诗应该是他打工生活的困境写实,他在该首诗中写了患有偏头痛病。《远航》。

如果说他2013年是在频频向死亡眺望的话,那么,2014年7月最后写的两首诗是来到了死亡的门口:《我一生中的路还远远没有走完》、《致志》。特别声明:近期部分媒体报导失实,一些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关于许立志身世经历的消息,纯属扭曲事实,乃作者主观臆造。

请大家仔细甄辩,不要再听信不实消息,传播谣言,以免对其亲属及朋友造成困扰。 。

6.有一个诗人,在工地写诗

在距离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龙华科技园约3.6公里的美丽AAA大厦内,24岁的许立志从17层窗口一跃而下,如他的诗中一般。

许立志也许还是年轻一代的“打工诗人”中最有才华的一个。秦晓宇并不认同“打工文学”、“打工诗人”的概念,他认为许立志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写过一些与打工无关的好诗。

许立志在富士康也曾经积极地生活,当过作业员、仓管、线长,管理整条流水线;想做内刊编辑但未能如愿。2012年起,他在厂刊《富士康人》上发表诗歌、散文、征文、影评等,有30余篇。

许立志,男,1990年生,广东揭阳人。90后深圳诗人,曾被誉为打工文学接班人,于2014年10月1日坠楼身亡,警方疑为自杀。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