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涅克拉索夫的诗”,谢谢大门前的沉思 作者:(俄)涅克拉索夫 这里是一座大门。 每逢喜庆节日, 那害着奴婢膝病症的 整个城市的人,诚惶诚恐, 走向一座座朝夕思慕的大门; 登记上自己的姓名和职位, 客人们便各自走回家去, 他们是这样的心满意足, 你心里会想——这正是他们天赋的职务! 可是在平常日子,一些穷苦的人 却将这豪华的大门团团围住: 富于幻想的人,求差谋职的人, 有年迈的老头,也有孤苦的寡妇, 每天早晨总有一些送公文的信差 川流不息地奔驰着,到那儿去,打那儿来。 有的在归途中得意地哼着“特拉姆—特拉姆”, 而有的请愿人则在不住地啼哭。 有一次,我看见几个农民走过来, 这是些俄罗斯的乡下人, 他们对着教堂祷告了一阵,便远远站定, 将亚麻兔的头垂到了胸前; 看门人出现了。“放我们进去吧,”—— 他们说话,带着希望和痛苦的神情。 他将客人打量了一番:外表实在难看! 脸和手晒得黝黑, 肩上披着破烂的衣衫, 那伛偻的背上各背着一个行囊, 颈上系着十字架,而那一双双 穿着草鞋的脚上布满了斑斑的血痕, (看来,他们经过长途跋涉, 来自遥远的省份。) 是谁对看门人高喊了一声:“赶走! 我们主人不爱见这衣衫褴褛的穷百姓!” 大门砰的一声关上了。 这些朝圣者站了一会儿, 于是解开了自己的钱包, 但看门人不收这份微薄的门礼,也不放他们进去。 于是他们走了,被太阳炙烤着, 他们一再说道:让上帝惩罚他吧! 他们绝望地摊开两手, 直到我还能看见他们, 他们走着走着,一直光着头…… 而这豪华官邸的主人 还在做着香甜的好梦…… 你认为陶醉于无耻的阿谀、 追求妇女、大吃大喝、纸醉金迷, 才是最使人倾羡的生活, 快醒醒吧!还有另一种快乐: 唤他们回来!你就能拯救他们! 但是幸福的人们,对于善行却已置若罔闻…… 天上的雷霆不会使你惊恐, 地上的众生却握在你的手中, 这些无名的人们内心里 都忍受着无穷的苦痛。 这惊人的悲哀与你有什么相干? 这贫苦的人民与你有什么牵连? 生命像永恒的节日, 飞逝着不让你清醒。 这又何必呢?你将人民的幸福 叫做低能作家的文字游戏; 没有它,你不仅会光荣地活着, 而且也会光荣地死去! 最后一段安逸的 田园生活的日子消逝了: 在西西里的天空下, 在芳香四溢的树荫里, 你观望着紫红色的太阳 正用一条条霞辉把大海镀上金光, 而又慢慢地沉入了蔚蓝色的大海,—— 你被地中海的波涛的温柔歌唱 催眠着,——像一个婴孩, 你入睡了,你被包围在 亲爱的家庭的深切关怀里 (它正焦急地等待着你的死亡); 人们把你的遗骸给我们运来, 让我们给你举行葬礼, 而你就要进入坟墓了……英雄, 你被祖国悄悄地咒骂着, 却有响亮的赞词来把你歌颂!…… 不过,干么为了这些小人物, 我们来打搅如此显赫的贵人? 我们是不是不该对他们表示愤恨?—— 在什么上头寻找一点安慰, 更保险……而且更愉快…… 农民忍耐一下,那不是什么不幸: 因为指导我们的天意 早已如此表明……而且它已见惯不惊! 在关卡那边,在那寒伧的小饭铺, 那些贫苦的人喝酒,总花不到一个卢布, 他们走了,沿途乞讨着, 他们呻吟着……祖国的大地啊! 请给我指出这样一个处所, 这样的角落我还不曾见过, 在那里你的播种者和保护人—— 俄罗斯的农民可以不再呻吟。 他呻吟在田野上,在道路上, 他呻吟在监狱里,在城寨里, 在矿山里,而且身系着铁链; 他呻吟着,在烘房下,在草垛下, 他呻吟着,在草原过夜时的大车下; 他在自己可怜的破房子里呻吟, 他并不因上帝的阳光而感到欢欣; 他在每一个偏僻的小镇里, 在法庭和官邸的门口呻吟。 走上伏尔加河畔: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 那回响着的是谁的呻吟? 这呻吟在我们这里被叫做歌声—— 那是曳着纤索的纤夫们在行进!…… 伏尔加!伏尔加!在春天涨水时期, 你横扫田野,茫茫无际, 但怎比得人民巨大的悲哀, 到处泛滥在我们这辽阔的土地—— 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呻吟……唉,可怜的人! 你这绵绵不绝的呻吟意味着什么? 你是否充满了力量,还会觉醒? 难道你还要服从命运的法则? 难道你所能作的,都已经完成? 难道你创作了一支宛转呻吟的歌曲, 而灵魂就永远沉睡不醒?…… 你是活生生的见证! 你诞生在心灵上暴风雨 骤起的不幸时分, 你撞击着人的心底, 犹如波涛撞击着峭壁。 《形式》(仿席勒) 在形式上要舍得下功夫, 诗的风格必须和主题相当。 做诗正像铸造银币一样, 要严格认真,一丝不苟, 使每一行诗都叮当作响。 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吧: 叫词句住得挤一些, 思想才能住得宽敞。 《秘密》(1847)、《未收割的田地》(1854)、《被遗忘的乡村》(1855)、《诗人与公民》(1856)、《大门前的沉思》(1858)、《叶廖穆什卡之歌》(1859) 3首农村题材长诗《货郎》(1861)、《铁路》、《严寒、通红的鼻子》(1864)。 2.涅克拉索夫简介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俄国诗人。生于乌克兰波多里斯克省一个军官家庭,在雅罗斯拉夫尔省格列什涅沃村的庄园度过童年。1838年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学校,因违背父命到彼得堡大学旁听,失去经济支持,开始了长期的贫困生活。184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幻想与声音》,大多模仿之作,受到批评,后一度放弃写诗。1845年创作《彼得堡的角落》和《在旅途中》,被别林斯基预言为“将在文学上发生影响”的人。1847年接办《现代人》杂志,50年代在编辑工作中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共同合作。40-50年代创作了《秘密》(1847)、《未收割的田地》(1854)、《被遗忘的乡村》(1855)、《诗人与公民》(1856)、《大门前的沉思》(1858)、《叶廖穆什卡之歌》(1859)等著名诗歌。 60年代开始创作长诗反映现实生活。著名作品有《货郎》(1861)、《俄罗斯妇女》(1872-1873)、《严寒、通红的鼻子》(1864)和《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6-1876)等。1866年《现代人》被查封,1868年涅克拉索夫与谢德林、叶利谢耶夫合办《祖国纪事》杂志,该杂志成为70年代进步文艺的园地。涅克拉索夫的诗歌紧密结合俄国的解放运动,充满爱国精神和公民责任感,许多诗篇忠实描绘了贫苦下层人民和俄罗斯农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以平易口语化的语言开创了“平民百姓”的诗风,他被称为“人民诗人”,他的创作对俄罗斯诗歌以及苏联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3.19世纪普希金的诗歌和小说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1799~1837)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 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 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 ,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 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 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 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 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 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 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学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 4.描写威尼斯的诗,要两首很多很多年之后, 当我变得很老很老, 说不动话, 也走不动路的时候, 我会让我的儿孙们把我送回威尼斯, 在圣马可广场的某个角落里摆一把摇摇椅, 身边是温暖而水一样透明的阳光, 头顶上空有淡彩色羽毛的鸽群飞过。 我微笑, 我沉睡。 在我永不醒来的梦境中, 我会回到那些辉煌的年代, 看到那些金子一般的人群。 先是提香、贝利尼和乔尔乔涅, 接着是维瓦尔第和瓦格纳, 拜伦、狄更斯、海明威, 还有透纳和罗斯金。 他们像我一样, 只是威尼斯的路人。 来了,又去了。 一如圣马可广场上空终年飞过的鸽群。” 念珠》 白色的群鸟 Anno Domini 谈《彼得堡的冬天》 虚假的回忆 摘自致K的信 摘自日记 白桦 最后的日记 我这半世纪 回忆亚历山大·勃洛克 论洛津斯基 洛津斯基 阿梅代奥·莫迪利阿尼 日记之页 尼古拉·古米廖夫 帕斯捷尔纳克 茨维塔耶娃 季齐安·塔比泽和保尔·雅什维利 英诺肯季·安年斯基 评论与演讲 谈娜杰日塔·利沃娃的诗 我研究什么 在列宁格勒电台上的演说 在普希金生辰周年电台集会上的发言 涅克拉索夫与我们 书页小识 普希金和儿童 论但丁 一切为他所支配 书信选 书信选 普希金研究 谈谈普希金 普希金与涅瓦河畔 亚历山德琳娜 附录 阿赫玛托娃年表 5.拜伦、海涅、普希金的诗有哪些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施勒格尔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 1820年的冬季学期,他来到哥廷根大学,在那里,他参加了一个学生组织。然而,仅仅在1821年1月,他就被迫离开了学校和这个组织。 还是在哥廷根,海涅182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 (《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 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 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 《哈尔茨山游记》里, 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 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全名: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 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哈罗公学毕业后,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 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剑桥大学毕业。 曾任上议院议员。学生时代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1809-1811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创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child harold's pilgrimage, 1809-1918)。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don juan, 1818-1823)等。 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 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 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从1809-1811,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 6.普希金的诗有哪些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 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 ,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 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 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 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 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 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 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学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 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 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鲍里斯•戈都诺夫》 、《黑桃皇后》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茨冈》 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