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战乱的诗句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6、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7、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8、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形容胡杨的诗句七律·大漠胡杨 极目金黄千里秀,自成一景阅沧桑。 天荒弱木根须绝,地老孤枝叶脉昂。 罕见飞沙风透障,却迎远旅客游疆。 凡间万物如星斗,留墨先书此树章。 七绝·胡杨 茫茫荒漠夜孤单,细语胡杨度万年。 决战狂沙同月醉,如花秋叶惹人怜。 七律·咏额济纳胡杨 老干虬枝历世桑, 新芽嫩叶任风霜。 成林敢锁狂沙舞, 独木能将傲骨扬。 赤日巡空云吐火, 玉盘冷眼土生凉。 三千不朽魂长在, 赢得诗家谱乐章。 七律·胡杨 羌笛不必有悲声,那是新疆大漠风。 且把飞沙当伴侣,又将酷暑洗征容。 笑迎岁月身边过,喜唱凌云戈壁生。 挺拔千年依铮骨,寿终卧木变蛟龙。 七律·大漠胡杨 扎根瀚海仰晴空,拄尽沧桑不老翁。 铁干蹲身书傲骨,虬枝举臂破苍穹。 驼铃晃碎春秋月,羌管吹残亘古风。 敢问痴情深几许,三千岁月笑从容。 3.古诗答案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其大意是:学会明辨是非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历程,但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真知灼见。 全诗: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 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论。 湖因诗而名“西子湖”,可证也。 然而明人唐宜久,有一文,谓“昔人以西湖比西子,人皆知其为誉西子也。 而西湖之病,则寓乎其间乎?可见古人比类之工,寓讽之隐:不言西湖无有丈夫气,但借其声称以誉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 ”(《明小品三百篇》)黑、白转色,褒、贬易位,他从诗里看到的是“西湖无有丈夫气”。 莫非此公读诗,喜欢头朝下、脚朝上“拿大顶”,何以其所见翻了个儿? 因喜“山色空雨亦奇”句,而画其意。想及此,附记之。 注释: [饮湖上]在湖上喝酒。 [ (li4n)滟(y4n)]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岚迷蒙的样子。 [亦]也。[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相宜]适合。 诗意: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 4.与沙有关的诗词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唐】李贺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蓟中作【唐】高适 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秋风起边雁,一一向潇湘。--边上【唐】齐己 广漠杳无穷,孤城四面空。马行高碛上,日堕迥沙中。--边城晚望【唐】许棠 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平胡【唐】李隆基 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5.吹尽狂沙始见金有这句古诗吗吹尽狂沙始见金。 出自于《菜根谭》,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初怀道人,生平事迹不详。据推测,他很可能是金坛县人士,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隐士。 该书成书和刊行的时间可能在万历年间的中后期或末期。这时,神宗皇帝治国无道,宦官专权,朝纲废弛,党祸横流,由嘉靖朝开始显露端倪的内忧外患至此更加深重起来,有识之士的思想异常沉闷,无法从当时十分激烈的社会矛盾中解脱出来,于是就会有人形诸笔墨,表达时代的心声。 《菜根谭》和《金瓶梅》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但它们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效果是不同的。《金瓶梅》以文艺小说的形式揭露社会的黑暗,令人触目惊心而深省;《菜根谭》则以道德格言的形式指示人性的善恶,教导人们如何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得到超脱。 《金瓶梅》以其恢宏的构筑、细腻描绘社会形相而成为文学珍品,广泛流传至今。 《菜根谭》却只能以其孤高的道德说教流传于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之间,几百年来,时隐时现,险些失传。 可是,《菜根谭》在日本却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珍视,事业成功的人爱读它,失意者亦爱读它;企业界、商界的人爱读它,政界、学术界的人士也爱读它。 《菜根谭》不是一部有系统的、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而是三百多年前一位退职官僚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 作者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成为一种在世出世的处世方法体系。这是该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但《菜根谭》并非完全消极厌世的道德说教,它还有劝导人们建功立业,积极入世、乐观进取的一面。例如,他说:“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 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他的积极入世思想是有限度的,他要求人们应该坚持一种道德标准,符合时可以积极入世,反之,则宁可“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这种讲究道德的原则立场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借鉴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