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代描写山的诗句

1.描写山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1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2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2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2.古代诗人描写山的古诗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

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

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

3.【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山的诗句,请写出几句有关“山”的诗句】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8.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2.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未探看.————李商隐《无题》1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14.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1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4.古代诗歌中描写山水的诗句

一、描写山的诗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题西林石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二、描写水的诗句: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三、描写山、水的诗句:王维的《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己闲,清川淡如此。

请贸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王维的《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水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郦道元《三峡》)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吴均《与朱元思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庐山瀑布孟浩然 李白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天地山水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2.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3.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4.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6.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8.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2.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13.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15.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1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2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2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一、天地山水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2.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3.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4.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6.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8.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2.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13.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15.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1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2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2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

5.古代描写山的古诗

1、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 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2、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3、长相思·一重山 五代: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译文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

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

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4、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5、咏华山 宋代: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译文 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

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6.描写山的古诗

平都山 陆游 名山近江步,蜡屐得修行。

奔鹿冲人过,藏丹彻夜明。 唐碑多断蚀,梁殿半欹倾。

洞口云常涌,檐牙柏再荣。 行逢负笼客,卧听送船声。

平都观 范成大 神仙得者王方平, 谁其继之阴长生。 飘然空飞五云屏, 上宾寥阳留玉京。

石炉丹气常夜鸣, 龙光万柏森年龄。 峡山逼侧泯江旋, 洞口福地古所铭。

云有北阴神帝庭, 太阴黑簿囚鬼灵。 自从仙都起岩扃, 高霞流电飞伏精。

晖景下堕烁九冰, 塞绝苦道升无形, 至今台殿栖岑屏, 隋污唐垩留丹青。 上仙怪寄溪如清, 瑶池仙杖纷娉婷。

琅敖赴节锵欲鸣, 我来秋暑如炊蒸。 汗流吁气衣枯藤, 摩挲众迹不暇评。

聊记梗概知吾曾。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受禅学影响颇深, 故部分诗流露出虚无寂灭的思想。范成大二十九岁中进士,任过秘书省正字,吏部员外郎等职。

南宋年间 (公元1175年),范成大任成都路安抚使时,来丰都视察,登游平都观,留题下诗。 (注释)(1)平都观:即今“天子殿”。

(2)吏部员外郎:吏部,隋唐以后,中枢(中央)设六部,吏 部是其中之一。其职能是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考核等事务。

员外郎,部内分司,司的长官 为郎中,郎中以下有员外郎,是郎中的付职。吏部员外郎,即吏部郎中的付手。

(3)屏,古代贵族妇女 所乘有帷幕的车。(4)旋,水流回旋。

(5)扃,音卷,门。上闩,关门。

(6)琅敖,古乐器名。(7) 玉京:道教称天帝所居之处,也指帝都。

(8)寥阳,指寥阳殿,今称奈河桥。(9)成都路安抚使,南宋 时,将全国设十六路,四川当时叫成都路。

安抚使,宋代一官名。 题平都山 苏轼 足蹑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 日月星辰任我攀。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 早朝又听鹿催班。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 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 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

宋仁宗嘉佑年间,苏轼考取进士,做过翰林学士。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 ,苏轼自成都去汴京(今开封),途经丰都,写下“平都山”等诗。

(注释) (1)平都山:据《丰都县志》载:“治东北一里。石径萦纡,林木幽秀,梵宇层出。

旧志谓平 都福地,紫府真仙之居。汉仙人阴长生、王方平炼形于此。

传麻姑过之有留题绝句。”后人依据苏轼“平 都天下古名山”这句诗,渐改平都山为“名山”,一直沿用至今。

(2)蹑:踩、踏的意思。(3)眸:音 木,泛指眼睛。

(4)乾坤:《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指阴阳两种对立势力。此引申为天地的代称。

平都山 苏轼 山前江水流浩浩, 山上苍苍松柏老。 舟中行客去纷纷, 古今换易如秋草。

空山楼观何峥嵘, 真人王远阴长生。 飞符御气朝百灵, 悟道不复诵黄庭。

龙车虎驾来下迎, 去如旋风搏紫清。 真人厌世不回顾, 世间生死如朝暮。

学仙度世岂无人, 餐霞绝粒常辛苦。 安得独从逍遥君, 冷然乘风驾浮云。

超世无有我独存。 (注释) (1)峥嵘:高峻貌。

(2)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经名。内容是七言歌决,讲说道 家养生修炼的道理。

(3)度世:旧谓脱离现世。(4)逍遥:优游自得貌。

仙都山鹿 苏轼 日月何促促, 尘世苦拘束。 仙子去无踪, 故山遗白鹿。

仙人已去鹿无家, 孤栖怅望层城霞。 至今闻有游洞客, 夜来江市叫平沙。

长松千树风萧瑟, 仙宫去人无咫尺。 夜鸣白鹿安在哉, 满山秋草无形迹。

(注释)(1)怅望:怅然怀想。(2)萧瑟:树木被风吹指所发的声音。

(3)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平都山留题 吕洞宾 盂兰清晓过平都, 天下名山所不如。

两口单行人不识, 王阴空使马蹄虚。 一鸣白鸟出青城, 再谒王阴二友人。

口口惟思三岛好, 抬眸已过洞庭春。 (作者简介) 吕洞宾,又名吕纯阳(793-?),相传为唐京兆人。

唐朝会昌中,两举进士不弟, 浪游江湖,遇钟离权授以丹诀,时年六十四岁。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 俗传为八仙之一。

还说他曾在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 (注释) (1)盂兰:指盂兰盆会,佛教仪式。

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追荐祖先所举行。 盂兰盆是梵文的译音,意译为“救倒悬”。

(2)三岛:《汉书.郊礼志上》:“自威、宣、燕、燕昭使人入海,求逢莱、方丈、瀛洲,此三种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后用三岛来泛指想象中的 仙境。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