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演义中,有关赵云的诗句有哪些钢枪匹马冠三军,前后无双勇绝伦。昔日当阳今汉水,子龙端的胆包身。 长坂坡前血战时,皆言人马似龙飞。今观汉水无全敌,方表将军有虎威。 匹马单枪出重围,摧破敌锋任纵横。皆称飞虎一身胆,不负英雄千古名。黑发当阳扶幼主,白头萁谷保残兵。忠心到底无移改,谥法还应得顺平。 一马能将万骑冲,西除东当剿群雄。鏖兵恶战全终者,惟有常山赵子龙。 风云起处君臣走,惊倒当年曹阿瞒。马上将军真猛虎,怀中又有蛰龙蟠。 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坂围。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因得显神威。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2.三国演义关于赵云的人物点评赵云 身长八尺,浓眉大眼, 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德才兼备,智勇双全, 秉公心,识大体,顾大局。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赵云本为袁绍手下之将,后来投奔公孙瓒。他因见二人无忠君救民之心,所以投奔刘备,随刘备站新野,取襄阳,携万民渡江与曹操大战。 在当阳长坂坡赵子龙怀抱后主,冲出重围,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单骑救主,威名远扬。曹操大赞其为虎将。 赤壁大战后,孙权假称吴国太病危,欺骗孙夫人与阿斗到动武,以便用阿斗换回荆州。赵云闻知,一人飞身上传,夺回阿斗。 刘备进兵西川,黄忠在定军山,以法正“反客为主“之谋,一马当先砍杀夏侯渊,被曹军围住,又是赵云杀入重围,解救黄忠。曹军听到“常山赵云”四字吓得心惊胆寒。 刘备称赵云“一身都是胆”,并封其为虎威将军。西川平定,刘备自领益州牧,封赵云为镇远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封赵云为五虎大将之一。刘备死后,赵云随诸葛亮南征北战,七十岁仍屡建奇功,后病重而死。 赵云死后,孔明跌足何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以臂也。”总之,赵云是智勇双全的常胜将军。 关羽,张飞,马超等人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但关羽刚愎自用,张飞残暴凌下,马超好逞匹夫之勇,只有赵云兼有关羽之义,张飞之猛,马超之勇,有智谋超群,见识高远,不愧为蜀国栋梁。 在三国任务中,真正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应数赵云。 他不但无疑高强,而且还有勇有谋,办事周密,见识超人,人品高尚。 赵云生值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烽烟连绵。 赵云在这乱世中,头脑清醒,表现出非凡的才智。 赵云办事谨慎周密。 首先表现在择主上。赵云起初投奔公孙瓒。 当时他的家乡本来有实力最强大的袁绍,河北又是袁绍的根据地,可是他并没有在择主大事上草率,相反他要寻找真正忠君救民的贤德之人。此时公孙瓒为幽州刺史,开始时名声不错。 于是赵云慕名投奔公孙瓒麾下,立下不少战功。但是后来公孙瓒因为得势一时,便趾高气扬,骄傲自大起来,而且嫉贤妒能,对人吹毛求疵。 赵云看透了他不是显著,就借口兄长去世,回家奔丧,离开了他。 赵云是在公孙瓒麾下时遇见刘备的,两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 当时刘备正处于危难之际,不仅没有一兵一卒,而且又与关羽、张飞失散。但是赵云却能与刘备肝胆相照,亲如手足。 从此以后,赵云一直在刘备身边,一声追随刘备。刘备去世后,有尽忠于后主,死而后已。 在对待赵范献嫂一事上赵云的谨慎表现得特别充分。赤壁大战后,赵云领兵攻取桂阳,当时桂阳太守赵范知道没有办法同赵云敌对,被迫投降。 但是又不甘心,于是又生出一条美人计,硬要把他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不过赵云心知肚明,知道赵范别有用心,所以坚决拒绝。 后来孔明问起这件事事,赵云回来说:“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可见他考虑问题确实周到。 赵云又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公元208年秋天,曹操率五十五万大军南进,破荆州,下江陵,追进刘备,想一统江南。 刘备势孤力单,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追上,混战中刘备丢失妻儿,只有百余骑士随行。而赵云此时却将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身抱弱子”,于乱军之中,出生入死,拼命冲杀,力保甘夫人母子安全,最后怀抱阿斗回到刘备身边,真是惊天地,泣鬼神,让人由衷进配。 后来在赤壁大战前,孙刘联合,共同对付曹操。孙权为结好刘备,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 后来因为荆州问题两家逐渐疏远,而长生摩擦。公元212年,孙权派船前来接孙夫人会东吴,孙夫人事先不打招呼,想偷偷地把阿斗一起带走。 如果孙夫人真的达到目的,那么西蜀则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势。关键时刻,是赵云再次冒着生命危险,与张飞勒兵截江,夺回阿斗。 赵云秉公心,识大体,顾大局。公元214年,刘备攻取成都,自领益州牧,想把成都有名的住宅和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有功将士,但是赵云从大局出发,劝谏刘备说:“现在益州人民刚刚遭受战火,战争创伤十分严重,我们还是应该把田宅全部归还给他们,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然后再向他们征收赋税和要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心悦诚服。” 因为赵云的劝谏从大处着眼,入情入理,所以刘备当即心悦诚服地加以采纳。 关羽失荆州后不久被杀害,刘备一时冲动,失去理智,要发倾国之兵讨伐东吴,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赵云从大局出发,看出这步棋极端错误,所以向刘备苦谏,力陈得失:“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我们先灭曹操,那么孙权自然降服。 曹操虽然死了,曹丕已篡汉自立,应该说这正是我们顺应人心攻打关中的时候。主公现在要做的是首先占据黄河,渭水上游的险要之地,以此为出发点,讨伐凶逆曹魏,关东义士一定会起来响应,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不应该去同东吴开战,如果两家一开战,不是马上就会解决问题的,纠缠起来,只会对曹魏有利,”赵云的分析中肯,深刻,表现出长远的政治见识何军事谋略。可惜的是,刘备没有采纳他的忠。 3.三国演义赵云评论是一本好书,人物形象刻画的很深刻,我就最喜欢赵云 因为第一:一生辉煌。 刚出来时就是救公孙瓒的壮观景象,而刘备出来时是个卖草鞋的,关羽是杀了人,而逃出来的,张飞也只是个杀猪的。就死时,刘备病死了,张飞被手下杀了,关羽死在陆逊手里,黄忠死于箭伤,马超也是病死了,只有赵云是老死的,临死的前一年,还连斩5将。 第而:为民着想。 在刘备打入益州,正准备分发财物和土地给有攻的武将时,赵云提出反对,他说:“老百姓们,刚刚遭到战争的迫害,现在我们又刮分他们的土地,这样会民不聊生的,请公三思。”他就为人民着想了。 还有诸葛亮攻魏时,各个将领都败了,赵云也败了,可赵云的兵马和军用物资却没有损耗,后来得知原来是赵云亲自断后,想想,一个大将独自挡住几十万大军,由于赵云的阵势把敌军吓怕了,敌军就撤了。诸葛亮得知,准备赏赵云,可赵云却说:“这是老百姓辛苦劳动的结果,正能赏我,此物资还是放入过库吧。” 第三:聪明 当关羽死后,刘备要攻吴,赵云就说:“如顺民心,去攻魏,打败魏后,吴自然就灭了。如去攻吴,不顺民心,反而会打败仗。”但那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张飞却有挑起刘备的怒气,才使刘备又去攻吴的! 赵云有这么好的武力,这么好的智慧,这么好的品质,他难道能让人不喜欢吗? 4.三国演义赵云的评价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姜维: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陈寿《三国志》: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杨戏《季汉辅臣赞》赞赵子龙、陈叔至: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陈寿: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5.三国历史上对赵云的评价五虎之三,是三国中少有的几位文武双全的武将之一,是自吕布之后的三国第一猛将,单骑救主即是其能力真实写照!但其谋略也相当了得,是刘备最为器重的大将。 从事小心谨慎,人称常胜将军! 三国演义中,刘备亲赐五虎大将军的称号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于关张位居第三。但史传中赵云不但终其一生位阶始终较关张低上许多,甚至尚不及马超、黄忠。 实际上,演义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赵云了。 细数演义里赵云武勇的事迹,其武艺高超,遭遇强敌无数而未尝一败,甚至数度击败曹魏名将张合;在汉水河畔勇救老黄忠时,「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吓得徐晃、张合不敢抵挡,任其在万军之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当阳长坂坡(注1),赵云于百万曹军中怀抱阿斗,还能连杀曹营名将五十四人,砍倒象征军威的大旗两面,夺去镇军长槊三条后从容离去,其神威盖世,简直无人能及!演义中击杀敌军将领之多,实无人出赵云之右。 但演义中赵云所杀敌将,几乎全部都是演义虚构出来的;其中当阳救主、汉水退敌(注2)虽然见载于史册,却也绝无演义渲染的那么夸张。赵云的武勇在刘备阵营是被肯定的。 蜀书杨戏传中记载了杨戏对赵云的评价,其中就有「猛将之烈」四个字。然而出了蜀汉,知道赵云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演义描述敌方对刘备阵营的忌惮,动辄排出「诸葛孔明之智,关张赵云之勇」,然而我们看到赤壁战后周瑜写给孙权的信,其中却只有提到「枭雄」刘备和关张两头「熊虎」。 不妨比较一下成书较早的三国志平话中的描写。 按平话中的赵云已经是五虎大将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实列于五人之末;而赵云在平话中用的枪虽有涯角枪的美誉──谓其天涯海角无对也,却败于张飞的丈八神枪在先、又被铁臂将军张益击败于后。由张飞听到赵云被张益击败的消息之后「大怒出战」张益的情节,更隐隐透露出了早期三国故事中赵云所扮演的角色。 赵云虽然不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么光芒万丈,仍不失为一员良将。 他的优点有: 其一,深明大义。 在那个动乱扰攘的年代里,一个人的文韬武略为谁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当其时也,为一己之富贵而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趋使者更比比皆是。 赵云的选择如何呢?据《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悬)之噩,鄙州论议,从仁政之所在,不为忽袁公而私明将军也。” 这一段话,可以看作是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从仁政之所在”;他的目标--解民于倒悬。 在封建社会中,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是为此,后归刘备也是为此,而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 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于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谏。 《云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须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以役调,得其欢心。” 先主即从之。自此军民安堵。 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以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时,赵云又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先与吴战”。由于刘备拒绝了赵云,秦宓等人的诤言,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 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象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 其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 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敦。在战斗中,赵云俘获了其部下夏侯兰。 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少小相知”。在这种情况下--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 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此。不是私自买放,而是报告刘备;不是为自己增添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实堪赞赏!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 相比之下,好恶由己,褒贬任情的杨仪之流就差得太远了。 其四,谦虚谨慎。 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不乱,“军资实物,略无所弃”。 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 6.三国中对赵云的评价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阪围,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应得显神威。 八面威风杀气飘,擎王保驾显功劳。非干后主多洪福,正是将军武艺高。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 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昔日战长阪,威风犹未减。 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嚎,天惊并地惨。 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钢枪匹马冠三军,前后无双勇绝伦。 昔日当阳今汉水,子龙端的胆包身! 长阪坡前血战时,皆言人马似龙飞。今观汉水全无敌,方表将军有虎威。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书忠烈,应留百世芳。 勇绩当阳著,常山屡建功。 胆量魁西蜀,威名冠汉中。彼军都似鼠,此将竟如龙。 两番全幼主,千载更谁同。 7.对《三国演义》赵云的评论500字赵云,常山人,字子龙,初时跟随孙公瓒,后投靠刘备。赵云武力超群,在阳长阪恶战七进七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后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作为援军,为平定益州做出了贡献,跟随诸葛亮北伐,单骑退追兵,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刘备称赞为“一身都是胆”。作为“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其英勇事迹数不胜数,但其中一次,至今让我仍记忆犹新,这就是“单骑救阿斗”。 有一次,在阳长阪,赵云单枪匹马恶战曹军,杀得曹军四处逃窜、溃不成军。曹操对他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很想让赵云归顺于他,但赵云不但没有投降他,而且还杀了曹军的将领50余名,砍段曹军军旗5、6根,终于救出了主人阿斗。从这故事里我知道了赵云武功超群、英勇善战、勇冠三军,真是智勇双全,同时很忠义于主人,不把金钱看得很重,不被诱惑所吸引,就算粉身碎骨,也要保护主人,其品德和气节真令人赞叹不已。 赵云真不愧为好男儿,这种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8.你们怎样评价《三国演义》里的 赵云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 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相结纳。公孙瓒攻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德也。” 后刘备奔袁绍于邺与云相遇,随从至荆州,战博望,出长阪,迁为牙门将军,仅为一名护卫偏将,随刘备南定诸郡后,方升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而关羽已是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张飞也是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后刘备入蜀,留赵云于荆州,领留营司马(相当于警备队长),专司内务,截江救阿斗就是在此时发生的。 随后由诸葛亮带赵云朔江而上,入平益州,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翊,护也,还是一名护卫统领性质的将领。 而当时留任荆州的关羽官拜前将军,假节钺,董督荆州事。马超左将军,假节。 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黄忠是后将军,关内侯,连魏延都已是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赵云与他们就官位而言,尚差一大截。 刘备称帝后,关羽已没,马超为骠骑将军,来乡侯,凉州牧。拜张飞车骑将军,西乡侯,领司隶校尉。 黄忠已亡,魏延左迁镇北将军,都亭侯。次年,方升迁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后又迁任镇东将军,才与魏延平级。 后一直未有升迁,倒是在孔明出祁山街亭之败时,赵云亲自断后,几路兵马中唯赵云一路未曾有损失,然而回军后也因此次战役失败,还被贬为镇军将军,后卒于任上。时魏延已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所以赵云终其一生,其位始终不能与关、马、张、黄相提并论,连魏延都未能超过,他的“五虎上将”纯粹是徒有虚名。 不过,我认为赵云的能力与功绩与关、张、马、黄相比,一点也不逊色,甚而有过之。 一是功绩武略。 刘备在袁绍手下时,密遣赵云私下募得数百人,称刘左将军部曲,而“绍不能知”。行事周密之至。 后与夏侯敦战于博望,生擒其将夏侯兰,又禀刘备说夏侯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史曰“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 长阪之役,刘备“弃妻子南走”,而“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又刘备入川,“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原因是“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所以命赵云为留营司马,后来“夫人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再救了一回阿斗,使其免了沦为人质的厄运。 在刘备与曹操争汉中时,赵云于汉水大败曹兵,先主称赞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而街亭之役后,诸葛亮问邓芝:“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邓芝说:“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从以上几事,可见赵云一身是胆,武功计略,不亚于关羽等人,只是无缘统军征战而已。 第二是他的为人及思维堪称先公后私,敏于时事,而且甚为周密。 在荆州刘备平南方诸郡时,“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 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因辞不许。 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 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后来定益州,“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围地桑田分赐诸将。 云谏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再就是关羽身死后,刘备大怒,整军东下,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策马以迎王师。 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而街亭之败后,因赵云所部是唯一全身而退的,诸葛亮要把军资余绢分赐将士,赵云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 亮大善之。 正因为如此,陈寿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共列为一传,是为《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也把赵云加工夸张为五虎上将,以此彰显赵云的武功及品德,其实都是相当公平和得人心的。 在三国的大将中,关羽神勇,张飞骁勇,赵云智勇,马超英勇,许褚则是匹夫之勇,无一不是个性鲜明的。而我们对赵云的认识,就表现在“智勇”二字上。 我认为,赵云的智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奔走四方,贤臣择主 古城聚义,赵云正式投奔刘备,当时的赵云说:“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遇,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此句概括了他坎坷的人生追求之路:他本是袁绍辖下之人,因见袁绍无忠君爱国之心,所以投向公孙瓒,但公孙瓒也不是个能共图大事的人,于是就借口兄长去世,还乡去了。后来袁绍灭了公孙瓒,赵云才跟随刘备的。 刘备对赵云也早就有了惺惺相惜之意。刘备初见赵云时“便有不舍之心”;徐州解围后,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赵云辞公孙瓒归乡,刘备握。 9.关于赵云的诗词,越多越好,还有关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他的故事,《关张马黄赵传》: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邓张宗杨传》引杨戏《季汉辅臣赞》: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卢弼《三国志集解》:樊氏国色,而子龙不取,贤于关羽之乞娶秦宜禄妻去远矣。 唐朝大臣薛登上疏时引前代故事曰:至如武艺,则赵云虽勇。资诸葛之指撝;周勃虽雄,乏陈平之计略。若使樊哙居萧何之任,必失指纵之机;使萧何入戏下之军,亦无免主之。将 长于摧锋,谋将审于料事。 宋朝萧常: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赦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 时诸将。其最优乎。 元朝郝经:云忠缱绻御侮。始终不渝。为汉爪士。功烈志胆。曹樊之俦。云尤识虑经远。壮而不疏。每进忠益輙中。 清朝安溪先生李安地:灌摧项羽于垓下,滕脱孝惠于彭城,比于定军当阳之事。 清文史学者姜宸英:赵关张及武侯之后。先后殉国。一时君臣相得之雅。奕世猷同。休戚千载。而下为之慨慕不已。 清学者王复礼:顺平真儒将哉。其律己也严。接人也慎。其见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当阳救主,奋不顾身。汉水立功,威还似虎。语云,胆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圆而行欲方。其 顺平之谓乎。 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