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夸孩子懂事的古诗句一、《牧童词》 作者:唐代李涉 1、原文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2、翻译 朝晨去放牛,放牛过曲曲折折的江岸。夜晚去放牛经过几个村庄山谷。 穿蓑衣出树林春雨浙淅沥沥,躺在莎草丛吹起芦笛,吹得江两岸一片葱绿。四周插上蓬蒿,腰中装满弓箭,怕什么猛虎欺凌黄牛犊。 二、《小儿垂钓》 作者:唐代胡令能 1、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及鉴赏: 1、《牧童词》 唐朝701—800年,文人学习写民间歌谣的风气已经形成。其主要标志就是学习民间的填词。词和诗,此时在文人眼里区别不大,无非一雅一俗。被收进《花间集》、《尊前集》等词集的《竹枝》、《柳枝》、《浪淘沙》等就是七言绝句。 文人写它的目的,也只不过是“馋善歌者扬之”罢了。李涉的这首小诗,正是在模仿民歌的基础上写成,采用的形式和表现的内容十分协调。 这首诗写出了牧童放牧生活和情趣。前四句侧重描写牧童放牧的辛勤,诗人运用时空的转换扩大诗歌的内蕴。 后四句着重描写放牧时的情趣:春雨绵绵,牧童穿行于林中草地,稍有闲暇,便吹响悠扬的芦笛,一会又胡乱地在腰间插满野蒿,恰似利剑,显得英武洒脱,这样就再也不怕猛虎欺负牛犊了。 这种奇思漫想,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幼稚、天真的精神面貌,令人忍俊不禁。 2、《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景之笔; 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2.描述孩子懂事句子1. 从前,有一家人,父母早亡,只剩下兄弟四人相依为命,老大沉稳、老二勤劳、老三聪明、老四因为太小不懂事,所以,依赖性极强。可是三个哥哥从不嫌弃他,处处为他着想。渐渐地老四成长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2. 妹妹是个特别聪明懂事的孩子。 3. 小明十分懂事,在业余时间卖报纸来贴补家用。 4. 说起小明,邻居无不认为他是个善良懂事的好孩子。 5. 王奶奶逢人就夸小兵是个懂事的孩子。 6. 星期天的早晨,小明跑完步回到家,看见妈妈正在洗一大堆脏衣服。汗水正从妈妈的额头上不停地流下来。小明心想:妈妈真是太辛苦了,我能帮妈妈干些什么活儿,让妈妈休息休息吧。想到这儿,小明赶紧跑到屋里,倒了杯茶端来给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喝点水,衣服让我来洗吧。” 7. 他在学校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家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8. 小明从不惹事生非,处处小心谨慎,大人都夸他懂事。 9. 自从他懂事后,他就再也没有对妈妈发过脾气。 10. 虽然我是个小孩子,但是我已经很懂事了。 11. 孩子长大了,懂事以后,慢慢地就知道体谅我们的不易了。 12. 小明懂事地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 13. 虽然小明有时很顽皮,但是他也很懂事。 14. 为了让父母对他刮目相看,他心血来潮地用电炉烧水,以表现自己的懂事。 15. 这孩子学习好,又很懂事,村里的人都交口称誉。 3.夸孩子懂事的古诗句有哪些1、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 译义: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 译义: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 译义:好奇的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老人家,您从哪里来。 4、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观游鱼》唐代白居易 译义:闲着没事正在鱼池边散步看鱼,见到了儿童在船上钓鱼。 5、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农家》唐代颜仁郁 译义:半夜叫醒儿子乘着天刚亮去耕田,孱弱的牛没有力气,慢慢艰难的前行。 6、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唐代吕岩 译义: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7、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宋代雷震 译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8、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牧童词》唐代李涉 译义: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9、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牧童诗》宋代黄庭坚 译义: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10、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牧竖》唐代崔道融 译义:放牧时卧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玩耍。 4.描写孩童的诗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高鼎《村居》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胡令能《小儿垂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胡令能《小儿垂钓》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雷震《村晚》 大多是描写儿童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诗句。望采纳,谢谢。 5.形容儿童的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贾岛《寻隐者不遇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吕岩《牧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袁枚《所见》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高鼎《村居》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叶绍翁《夜书所见》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胡令能《小儿垂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胡令能《小儿垂钓》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 杨万里《舟过安仁》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雷震《村晚》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杜甫《月夜》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 苏轼《花影》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李忱《吊白居易》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 韩愈《听颖师弹琴》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 元好问《京都元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 杜甫《羌村三首·其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 苏轼《守岁》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 黄庭坚《牧童诗》 6.形容小孩子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贾岛《寻隐者不遇 》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吕岩《牧童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袁枚《所见》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高鼎《村居》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叶绍翁《夜书所见》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胡令能《小儿垂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胡令能《小儿垂钓》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 杨万里《舟过安仁》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吕岩《牧童 》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 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